朱江
【摘要】在班級管理中,我們經常會發(fā)現這樣的現象:有些班的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很強,在班主任的調動下,全班能團結一致,為同一個目標共同奮斗。但另外一些班的學生就像一盤散沙,班主任絞盡腦汁都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有一種現象就是:有些班的學生充滿靈氣,但另外一些班的學生就呆頭呆腦。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差別呢?筆者認為,是需要在其中起了作用。
【關鍵詞】需要;動機;激發(fā);潛能;主體
動物的生長需要充足的食物,植物的生長需要充足的陽光和雨露。心理學認為:需要是有機體在生存和發(fā)展的過程中,感受到的生理和心理上對客觀事物的某種要求。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狀態(tài),它表現在有機體對內部環(huán)境或外部環(huán)境生活條件的一種穩(wěn)定的需求,并成為有機體活動的源泉。只有滿足了這些需求,有機體才可能得以健康成長。
一、需要是教育管理的催化劑
需要可以激發(fā)人們進取欲望,激發(fā)人們的內在潛能,因此,需要也可以運用在教育上,成為教育的一種好的手段。在1943年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每個人的下層次需要得到滿足,就會就能激發(fā)起人們追求更高需要的熱情,從而激發(fā)他們自身的潛能,轉化為一種更強的內驅力,推動他們向更高層次的成功目標奮進??鬃釉凇墩撜Z》也說過:“不憤不啟?!比藗冇辛饲笾男枰?,教育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教育學也認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其活動產生于對知識的需要與追求,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總是善于向學生提出問題來引起學生求知的需要。因此,需要就像催化劑一樣在教育中可以起到神奇的作用。
二、需要是激發(fā)學生成功欲望的的源動力
筆者曾經在一間農村學校任教過一段時間,剛接觸學生的時候,有一種窒息的感覺,學生眼睛大多數都是暗淡無光的,沒有神采,仿佛就算耗盡了全身的力氣都不能喚醒他們似的。后來,筆者跟一些學生進行了交流,他們說出了其中緣由。原來他們都是一些農村的學生,父母整天都是顧著工作,沒有時間去管理學生的學習,學生的學習好壞好像與他們無關。另外因為基礎差,因此在學校里經常給老師責罵,他們已經麻木了。他們也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在學習上沒有任何希望。因此,對讀學習沒有任何興趣。怎么辦?筆者試著用“需要”引導學生:1.每一次上課都帶著笑臉去上課,讓學生感覺人間溫情。2.講課的時候盡量做到深入淺出,令到最差的學生也感覺自己可以學到東西。3.設計題目時,分層設計,使最差的學生都有事可做。4.盡量對學生多鼓勵、多贊揚,特別對有進步的學生進行大張旗鼓地表揚。這些措施實施后,學生的眼睛逐漸有了亮光,最差的學生也開始拿起書本讀起來,班的平均分也慢慢地升高。為什么學生有這么大的轉變呢?是“需要”在起作用。首先,他們得到老師的尊重,激發(fā)了他們自尊自強的心理。其次,他們在聽課的過程中,在做題的過程中,都嘗到了成功的滋味,覺得“他行我也行”。自我實現的需要得到滿足了,他們前進的欲望就更大了。
三、需要是喚起學生主體覺醒的有力武器
“教育就是一種喚醒”,需要就是喚醒學生的一盞燭光。在班級管理里,經常有這樣的一些班集體,就是集體榮譽感和集體凝聚力比較弱,對于班的事情,大多數的學生都是持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tài)度。有一次,筆者接手的一個班就是這樣的一個集體,班主任要舉行一次集體活動,響應者寥寥無幾,當班里出現有損害班集體的利益的事情,大家好像都看不到。怎樣解決呢?我們可以這樣做?讓他們成為班級的主人。首先,讓每個學生成為班規(guī)和班集體奮斗目標的制定者。在制定班規(guī)和奮斗目標前,我們組織了主題班會,讓班里的同學對將要制定的班規(guī)和奮斗目標暢所欲言,自由提出自己的意見。然后在班主任的引導下,建立了大多數學生都贊成的班規(guī)和奮斗目標,使班的事情真正成為眾人之事。其次,進行民主選舉班干部。摒除由班主任指定班干部的做法,全部班干部都由民主選舉產生。每個競選的班干部都在競選時發(fā)表自己的競選演講,對著全班同學作出自己的競選承諾。這樣選出來的班干部群眾基礎好,責任心強。再次,讓每個學生都有事要做。實行班長輪流制,使大家都有管理全班的機會,嘗試到管理班集體的榮譽和艱辛。全員班干部制,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職務,都有自己的職責。班里的事情盡量由學生討論解決,班里的活動盡量由學生自己組織。經過這樣的改革,使每個學生都感覺自己是班集體的主人,從而大大加強了班集體的凝聚力。產生變化的原因是:學生身份的變化,由局外人變成班集體的主人,主人的身份滿足了他們受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從而激發(fā)了他們的主體意識。
四、需要是激起學生生命火花的助燃器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習重在啟動學生的內在機制?!毙枰褪菃訉W生內在機制的撬動點。在班級管理中,有一段時間,我發(fā)現學生們好像都沒了靈氣,雖然紀律沒問題,作業(yè)沒問題,但是就是死氣沉沉。上課萎靡不振,下課無精打采。筆者嘗試與學生溝通,發(fā)現他們理解的學校是枯燥無味的,上學就是每天重復著學習:上課、聽課、作業(yè),感覺毫無樂趣。慢慢地對學習失去了信心,筆者陷入了沉思,思考如何才能激發(fā)學生的靈氣?筆者嘗試了以下手段:1.從分析社會形勢入手,為學生建立了初中階段生涯目標。2.分析初中階段的學生成長的特點,為他們建立了學習做人的坐標系。3.開展小組學習,讓學生在課堂成為學習主體,讓他們之間有交流的機會,在課堂上有展示自己的平臺。4.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內課外活動。在課堂上,讓學生朗誦、讓學生表演、讓學生演講,讓課堂成為他們開心的樂園。在課外,開展英語課本劇表演比賽、英語手抄報比賽,開展英語小記者活動,開展英語知識競賽等。有了這些措施和活動,學生好像開始慢慢活了起來,笑聲多了,回答多了,創(chuàng)意多了,成績也進步很快。需要滿足了,學生的靈氣回來了,就再也不覺得學校生活沉悶了,自然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勁頭就回來了。這樣,需要,就成為了學生生命火花的助燃器,成為學生前進的助推器。
教育學認為,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主導者,目的性是教育活動的一個重要性?!敖逃顒邮鞘故芙逃邔⒁欢ǖ耐庠诮逃齼热莺突顒臃绞絻然癁樗约旱倪^程。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對象,是學習的主體。如果沒有受教育者的積極參與,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教育活動不會獲得好的效果?!币龑W生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需要就是要激發(fā)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激起受教育者的參與積極性,從而提升教育效果的一種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王道俊.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劉守旗.教育的藝術——蘇霍姆林斯基100教育案例評析[M].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
[3]孫云曉.喚醒巨人,成功教育的啟示錄[M].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