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首先講述了社會法是如何產(chǎn)生的,它的起源是什么。其次,縱向對比了德國、我國臺灣地區(qū)、法國、日本社會法的概念和內涵。再次,橫向列舉了我國社會法學歷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的幾種學說。最后,筆者綜合所有資料,對其整合和思考后,給我國社會法下了一個淺薄的定義、論述了筆者所理解的社會法內涵。
關鍵詞 社會法 概念 內涵
作者簡介:劉一斐,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0.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9.168
應該如何定義社會法?如何確定社會法的具體內容以及價值取向?我國對于相關社會法問題的研究爭議較大,也沒有確定無疑的結論。下面,筆者將結合所學知識和相關資料對社會法的概念和內涵進行淺顯的論述。
說到社會法的起源,就不得不提一個與它相關的權利——社會權,所謂社會權是指,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公民在其社會關系中應當享有的可以體現(xiàn)人的價值和尊嚴的最低生活保障。社會權是社會法的起點,正是由于社會權的出現(xiàn),才有了社會法的起源與發(fā)展。
筆者搜集了世界各國對于社會法的概念及內涵的界定,希望能從世界各國以及我國臺灣地區(qū)“社會法”出發(fā),對我國社會法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一)德國社會法的概念及其內涵
德國在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著手編纂《社會法典》,該法典第一條規(guī)定:“社會法典是為實現(xiàn)社會公平和社會安全而制定的包括社會救助和教育救助在內的社會給付的法律?!?/p>
由該法條可知,德國社會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社會的公平與安全。德國社會法在分類上屬于公法范疇。公平是法的基本價值之一,在許多法律中都有體現(xiàn),但是德國《社會法典》中的公平卻不同于一般法律中的公平。社會法中的公平指的是社會公平。換言之,德國社會法為公民提供一個相互尊重、人人皆有尊嚴的生存環(huán)境,保證每一個人自由而平等的發(fā)展。至于社會安全,德國社會法在提倡社會公平的同時,也消除了許多社會隱患。比如,德國社會法為失業(yè)者提供了失業(yè)保險。這就保證了失業(yè)者在失業(yè)空窗期也有了收入來源,不會去為禍社會。
(二)我國臺灣地區(qū)“社會法”的概念及內涵
我國臺灣地區(qū)的“社會法”脫胎于德國社會法,亦屬于公法范疇。其“社會法”的概念是不斷發(fā)展的,分為廣義的、中義的和狹義的。廣義上的臺灣地區(qū)“社會法”是指國家以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為目的而制定的法律,包括勞動法、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經(jīng)濟法等。中義上的臺灣地區(qū)“社會法”則僅指社會保障法和勞動法,此中的社會保障制度,并不只保障社會中的個人,其亦保障社會中的集體。社會法的主要內容是社會保障制度,而非其他。狹義上的臺灣地區(qū)“社會法”的范圍極窄,僅限于社會之福利、工人之福利、社會安全的制度或社會保障的制度相關的法律規(guī)范。這是臺灣學界流傳最廣的一個概念,被大多數(shù)學者接受。
(三)法國社會法的概念及內涵
在法國學界,社會法并不是單獨的一部法律,而是按照一定標準進行分類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法國社會法不僅包括國家制定和認可的法律規(guī)范,還包括其他非國家主體制定的規(guī)范。
除此之外,在法國學界,還有一種對社會法的界定,即法國勞動法教授喬治·古爾維奇所定義的社會法。他認為社會法是“團體或群體的自治和融入的法律,客觀地將個體或部分融入一個具有積極價值的、非短暫的、現(xiàn)實而有活力的整體之中”。這一定義夸大了社會法的國家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它的社會性,容易使法律一元化,讓國家公權力控制法律的制定和運行。
(四)日本社會法的概念及內涵
在日本社會學的歷史上,菊池勇夫教授的“階級法的社會法”說,即社會法是為了平衡社會各階級的關系而制定,國家作為資本家和勞動者之間或者弱勢群體有關爭議的仲裁者或者協(xié)調者的角色存在,曾在一段時間內被日本學者認同。這里所說的社會,是指的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社會,因為在這個制度下資本家和勞動者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國家為了緩和這種矛盾,從而制定了社會法。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資本主義的貧富差距、人權保障等問題,有著更好的福利政策來解決,“階級法的社會法”說的存在就無足輕重了,因此“階級法的社會法”學說便日漸衰微。除此之外,還有方興未艾的“自由權的社會法”說,二戰(zhàn)后,日本的人權觀念開始覺醒,憲法對于基本人權進行了規(guī)定,也為社會法的定義提供了基本依據(jù)?!白杂蓹嗟纳鐣ā闭撜J為,現(xiàn)代日本的社會法是對憲法中基本人權規(guī)定的具體化,以憲法中的基本人權為出發(fā)點,以為保障市民的基本人權、保障市民的基本生活為目的。得益于人權理論的興起,這種學說在日本學界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接受。
(五)總結
囿于篇幅,筆者只對德國、我國臺灣地區(qū)、法國和日本的社會法做了概覽,但是從以上的總結不難看出,相較于其他三個國家或者地區(qū),德國的社會法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十分完善的體系;我國臺灣地區(qū)的“社會法”雖然受德國社會法的影響頗深,但也有自己的特點;法國社會法則在更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法國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條件;日本的社會法受二戰(zhàn)的影響頗深,戰(zhàn)前戰(zhàn)后分界明顯。
縱向對比了各國社會法的概念和內涵,下面來看一下中國社會法的起源和發(fā)展。
(一)我國社會法的起源
2001年全國人大宣布由包含社會法在內的七大法律部門構成我國基本法律體系,這成為了我國社會法的最初來源。
(二)社會法定位的爭論
雖然官方給出了社會法的定義,但是社會法中還有許多問題存在爭議。其中爭議最大的就是社會法的性質,有些國家比如德國、日本將社會法歸在公法領域,這些國家認為,社會法強調公權力對于勞動者、弱勢群體的保護,因此屬于公法領域。還有少數(shù)國家,將社會法歸在私法領域。這些國家認為,社會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因此社會法屬于私法領域。此外,還存在一種學說,這個學說認為社會法屬于公法、私法領域外的第三法域,有著不同于公法、私法的獨特性質??偟膩碚f,我國對于社會法性質的學說主要有以下幾種:
1.第三法域否定說
“第三法域否定說”首先否定了在公法、私法領域外有劃分第三法域的必要。這種學說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社會法的一方主體是國家,另一方與國家有隸屬或者服從關系。社會法以強制性規(guī)范為主,強調其他主體對國家主體的服從。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現(xiàn)在的法律公法、私法混雜,很難將一些法律劃分進公法或者私法范疇,而在二者之外劃分出一個第三法域,基本不可能實現(xiàn)。
2.社會法法域說
“社會法法域說”認為法律規(guī)范有三個組成部分:公法、私法、社會法即第三法域三種。此學說有以下特點。第一,不同于保護國家利益的公法和保護私人利益的私法,社會法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社會整體利益也可以說是公法與私法的間接本位,因為公法和私法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社會整體利益。第二,社會法兼有公法和私法屬性,既體現(xiàn)了意思自治,也體現(xiàn)了公權力的權威性。第三,在訴訟解決機制上,社會法的相關爭議主要依靠公權力機構解決。顯著區(qū)別于私法。第四,社會法的實施機構十分廣泛,其實施機構涉及行政權、經(jīng)濟領域、民法領域等。顯著區(qū)別于公法。
3.社會法部門法說
“社會法部門法說”將第三法域視為社會法的上位概念,將經(jīng)濟法與社會法一同視為第三法域下功能不相同的法律部門。這種說法更注重社會法和經(jīng)濟法之間的聯(lián)系,將經(jīng)濟法也劃歸到第三法域下使其獨立于公法和私法而存在。我國的社會法研究方興未艾,各種學說百家爭鳴,和國外的學說研究相比,我國的社會法研究中“社會法法域說”受到更多學者的關注和研究,而且“社會法部門法說”也正在飛速發(fā)展,日益興盛。
(一)社會法的概念
社會法在世界范圍內沒有明確而同意的概念,亦沒有明確的性質定義。因此,社會法研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明確社會法的定義。筆者認為社會法應該是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調整平等主體之間,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之間的勞動爭議關系,保護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保障弱勢群體基本生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
(二)社會法的內涵
1.社會法的原則
社會法應該對弱勢群體進行傾斜保護,以使對抗的兩造處于平等的地位,讓其合理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社會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僅需要國家公權力進行適當干預即可,社會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中,有些就不適合國家公權力進行干涉,比如,涉及親屬關系的領域,就不適合由國家公權力介入。公平原則是指社會法主體在構建社會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時,應該秉持著維護社會公平、社會正義的觀念進行交往。其行為不得損害社會公平和正義、欺凌弱勢群體,否則就將受到法律的制裁和懲罰。
2.社會法的特點
(1)強制性規(guī)范和任意性規(guī)范兼容并存。社會法中既存在強制性規(guī)范,也存在任意性規(guī)范。比如社會法中的《勞動法》就是以強制性規(guī)范為主,用人單位對于《勞動法》中的許多規(guī)定都不能任意更改或者解釋。強制性規(guī)范為主的優(yōu)點是,有利于保護勞動者的利益,防止用人單位任意解釋法律,規(guī)避或者減輕責任。
(2)兼具公法與私法的特點,屬于第三法域。社會法既不是私法也不是公法,而是屬于公法和私法之外的第三法域。筆者認為,無論是將社會法劃入公法領域還是私法領域,都是管中窺豹,太過于片面。
(3)實體法和程序法相統(tǒng)一。大多數(shù)情況下,實體法和程序法是相互分離的,雖然這樣做有利于防止實體法和程序法的混淆,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國重實體、輕程序的尷尬局面。而社會法中的很多法律,由于其性質的特殊,程序法和實體法的分別不如刑法、民法等實體法與其程序法那樣涇渭分明。我國社會法的研究要是想趨于完善,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其中,明確社會法的概念是其他一切研究工作的基石,只有明確了社會法的定義,才能更好地對社會法進行深入的學習和研究。社會法的內涵則是社會法的“骨架”,只有構建起一個結構完整、體系嚴密的“骨架”才能更好的填充血肉。所以對于社會法概念和內涵的研究十分的有意義,且前途十分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