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
摘 要:青春期逆反心理,是由于父輩和子輩之間價值觀的不一致而產(chǎn)生的。此時,如果家長不能夠理性地應對孩子的逆反心理,選擇和孩子“對抗到底”,就會直接影響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系,導致親子關系緊張,甚至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長此以往,還可能會導致孩子將叛逆性格發(fā)展至極端,造成人格上的缺失。本文通過分析逆反心理產(chǎn)生的原因,針對當前家長的教育誤區(qū),提出了消除孩子逆反心理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青春期 逆反心理 原因 對策
很多孩子到了十二、三歲,往往會出現(xiàn)父母不讓做的事就偏要做、跟父母和老師對著干等行為,這是因為孩子進入青春期產(chǎn)生了逆反心理?!澳娣雌凇笔且粋€人從兒童到成人過渡的重要時期,是孩子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轉折時期。因此,家長應該特別重視子女的這一特殊時期,采取科學的態(tài)度看待這一時期,為孩子做出正確的方向指引,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逆反期”,為孩子以后的自我認同、自我整合和自我潛能開發(fā)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逆反心理的產(chǎn)生原因
(一)生理、心理發(fā)生變化
孩子進入青春期,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變”:不僅僅是身體迅猛發(fā)育,心理也會發(fā)生“脫胎換骨”的變化——自我意識逐漸清晰,獨立意識日益增強,并產(chǎn)生一種“我是大人了”的感覺。如果家長仍然把他們當孩子看待,讓他們一味接受大人的意見,會令他們氣憤,讓他們反感。為了表示不滿,他們會選擇跟家長對著干,甚至拒絕接受家長善意的幫助與合理的要求,長此以往,家長會覺得孩子越來越任性。其實此時的他們就是想證明自己的存在,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渴望獨立,要求平等。這并不是異常現(xiàn)象,而是這個年齡階段孩子必然出現(xiàn)的心理特征,是正常的心理特征。
(二)家長教養(yǎng)方式不正確
面對這個時期孩子,家長的兩個行為更加重了孩子的反抗心理。一是家長的過分專斷;二是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過高、過多,但缺乏正確的教育方法,不少家長在管理方式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以下四種教育誤區(qū):
1.打罵、體罰
這種教育方式不但不能使孩子認識到錯誤,還會使孩子產(chǎn)生強烈的抵觸情緒,從而愈發(fā)倔強、暴躁,甚至走向極端。
2.哄騙、利誘
這樣既不利于孩子樹立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目標,也不利于孩子健康價值觀的形成。
3.諷刺、挖苦
這會使孩子產(chǎn)生自卑心理,對自己失去信心,對家長的教育產(chǎn)生反感。
4.溺愛、遷就
這會使孩子變得嬌生慣養(yǎng),更加為所欲為。
仔細觀察不難發(fā)現(xiàn),有的孩子很極端、很叛逆,這實質上是家長長期以來“高高在上”“過于專斷”“不尊重孩子”造成的結果。有的家長對孩子要求過高、過多,要求孩子學習好,要求孩子有才藝,要求孩子各方面都比其他同學優(yōu)秀,給孩子一種無形的壓力,容易引起他們的煩惱。加上家長往往由于工作忙或者知識有限,對孩子的指導力不從心,教育方法有誤,從而使孩子對家長產(chǎn)生逆反心理,形成對立,發(fā)生沖突。其實,親子之間有沖突,孩子反抗的并不是父母本身,而是父母的教育方法?;鉀_突的關鍵是轉變以往不好的教育(溝通)方式。
二、消除孩子逆反心理的對策
逆反期,亦可稱之為“心理斷乳期”,是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逐漸擺脫對家長的依賴,從家庭走向社會,由幼稚走向成熟的社會化進程,是孩子成長的轉折時期。此時,他們孩子氣的刻意回避,對成年人的刻意模仿,對家長“權威”的挑戰(zhàn),都是這一時期的正常表現(xiàn)。在這一階段,孩子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現(xiàn)有以下方面:
(一)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現(xiàn)
并不是所有孩子都會在青春期表現(xiàn)出強烈的逆反心理,請參考以下現(xiàn)象,了解孩子的表現(xiàn),了解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特點,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一階段,不至于影響孩子將來的發(fā)展。如果孩子比較多地符合以下的表現(xiàn),說明孩子已經(jīng)進入“叛逆期”,需要您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一時期。
1.不愿意與家長交流了。
2.總是覺得家長在管制著他,開始和家長頂嘴。
3.總對家長說:“你們別管了行嗎,煩不煩呀。”
4.抱怨家長和自己有代溝,不理解自己。
5.覺得家長的“苦口婆心”是“虛情假意”,是為了控制自己。
6.和家長說不了幾句話就開始吵架。
7.情緒起伏很大。
8.經(jīng)常自作主張。
9.希望家長不要干涉自己的處事自由和交友自由。
10.不再愿與家長分享自己的快樂、傾訴自己的煩惱。
(二)幾點建議
1.正確對待孩子的反抗表現(xiàn)
孩子反抗心理的出現(xiàn)除了孩子自身的生理心理原因外,家長也有很大的責任,所以,家長應該從自身找原因,正確看待孩子的反抗表現(xiàn)。孩子的反抗有積極的一面,是他“長大了”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是孩子心理成熟和精神成長必須經(jīng)歷的過程。從發(fā)展的角度看,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自我意識在不斷覺醒和修正,孩子反抗行為也會不斷減弱。所以家長要調整心態(tài),用平和的心態(tài)看待孩子的逆反。家長的心態(tài)越平和,孩子的心態(tài)也就越好,親子之間才能達成良性互動,良好的關系才能逐步建立起來。做一個傾聽者,多與孩子溝通,充分理解孩子的需求。
2.建立平等的親子關系
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家長常常以長輩自居,習慣于居高臨下,喜歡對孩子發(fā)號施令,孩子稍有不順從或提出異議,便采取“高壓政策”把孩子嘴堵上,孩子感覺受到了家長的不公平待遇,于是就進行反抗。因此,家長必須改變“獨裁”的做法,和孩子平等相處,與孩子溝通交流,多聽聽他們的意見和想法,和孩子一起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果孩子說的有道理,就積極采納;如果孩子觀點不正確,要耐心啟發(fā)。
3.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不必對孩子管的過嚴過死,不必對孩子做事的每個細節(jié)都指手畫腳。否則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不被信任,不被尊重,自主權被剝奪了。所以,如果是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并無大礙的事情,不妨就讓孩子自己決定。
4.和孩子成為朋友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情感寄托也發(fā)生了改變:由學齡前時期的家長,到小學時的老師,到此時的同齡伙伴。孩子對家長逐漸封鎖了自己的內心世界,有了隱私,這給家長了解孩子造成了困難。家長要想及時了解孩子的內心,就要多和孩子交流溝通;不干預孩子,充分相信孩子的辦事能力;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并給予及時的肯定和鼓勵。只有和孩子成為朋友,真正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了解他們豐富的智慧和細膩的情感,才能與孩子融洽相處。
5.冷靜處理孩子的反抗行為
我們要十分明確,孩子與成人的最大差別是“自我控制”。當他們對家長的管教不服氣時,情緒可能會比較激動。這時,家長千萬不要跟著孩子一起急,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同時想辦法控制住孩子的情緒,可以把事情暫時放一放,等到雙方心平氣和后再來講自己的觀點。在冷靜的時候,家長的話孩子還是愿意聽的;而在氣頭上的時候,即使家長說的是真理,孩子也不會買賬,還會故意反駁幾句,可見,控制情緒有多么的重要。
父母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的職業(yè),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與孩子共同進步。所以,理性對待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在教育孩子的前提下,通過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改變教育的態(tài)度、給孩子充分的尊重和信任、給孩子情感發(fā)泄的機會、雙方進行角色互換等方式,用耐心和愛心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這一特殊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