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雪霞
摘要當前很多“90后”教師已成為講臺上的主角。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qū)泰河學校以“90后”教師群體的專業(yè)提升作為撬動學校發(fā)展的支點,認真研究教師發(fā)展困惑,從滿足教師基本需求、化解教師工作困惑、精準打出教研組合拳等方面入手,幫助“90后”教師緩解成長焦慮、樹立成長自信,進而實現(xiàn)快速成長。
關鍵詞 “90后”教師;教師管理;教師專業(yè)成長;“鳳凰涅槃”特色教研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2384(2020)09-0040-03
作為學校教師中的新生力量,當前很多“90后”教師已經(jīng)成為講臺上的主角,最大的“90后”已經(jīng)“三十而立”了。以筆者所在的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qū)泰河學校為例,在我?,F(xiàn)有的106位教師中,“90后”教師就有65位,占比超過60%。面對這樣一個個性鮮明而獨特的群體,如何通過有效引導,使他們盡快勝任崗位角色,甚至挑起教育教學的大梁,無疑對學校管理提出了較大挑戰(zhàn)。在通過問卷調研摸清“90后”教師基本需求的前提下,我校以這一關鍵群體的專業(yè)提升作為撬動學校發(fā)展的支點,通過真心關愛、精準扶植,在促進教師成長的同時也實現(xiàn)了學校的高品質發(fā)展。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關于生理、安全感、歸屬感等方面的需求。如果這些最基本的需求得不到保障,人就很容易產生焦慮心理。在問卷調研中我們了解到,由于“90后”教師較多處于職業(yè)適應期,他們往往深感工作負擔重,生活壓力大,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焦慮情緒。為此,學校采取多種辦法,為教師創(chuàng)造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以緩解他們的后顧之憂。
1. 改建“青年教師公寓”,緩解教師生活之憂
考慮到我校的“90后”教師大多非本地人,如果在校外租房,那么既不安全也花費不少,學校就通過騰挪空間,改建校內的一個樓層作為“90后”教師公寓。公寓內鋪設了地板,安裝了空調、洗衣機、熱水器等家用電器,還有配套的瑜伽房、會客廳,舒適的住宿條件讓教師們感受到了學校的溫暖。同時,為幫助“90后”教師結束“外賣生活”,學校還為他們提供四菜一湯加水果作為晚餐;利用周末開展野炊燒烤、登高遠足、茶藝、烘焙等團建活動,為教師們搭建起工作外的非正式交流空間,既豐富了他們的日常生活,又增進了他們彼此間的了解。
2. 組織創(chuàng)建“青禾學社”,緩解教師歸屬之憂
“90后”教師有著自己獨特的話語體系,他們更期望在校內有一個“自己的組織”,從中找到歸屬感。于是學校就把校內33周歲以下的教師組織起來成立“青禾學社”,利用每周四下班后的一個小時開展主題式沙龍學習活動,圍繞“問題聚焦”“大咖有約”“名師講堂”“生活藝術”等幾大板塊輪流推進,著力探討“90后”教師密切關心的問題。“青禾學社”的成立為青年教師搭建了一個展示自我、完善自我、升華自我的平臺,也促進他們之間相識相知、相助相伴、共同成長。
3. 實施“1+3”培養(yǎng)模式,緩解教師發(fā)展之憂
針對“90后”教師重點關心的專業(yè)發(fā)展問題,我校依據(jù)“共同成長”這一核心目標,確定了兩個“1+3”培養(yǎng)模式。第一個“1+3”是指每個“90后”教師都有三個導師,包括學科導師、德育導師、綜合導師,分別由校級學科骨干以上教師、資深班主任、學校行政擔任,分別負責“90后”教師的學科專業(yè)成長、管理能力培養(yǎng)、生涯規(guī)劃。導師安排采取雙向選擇的方式,學校人力資源中心在每學年初會提供一份導師名單,由“90后”教師根據(jù)自身需求報名選擇,導師再根據(jù)報名情況確定是否錄取。
第二個“1+3”是指根據(jù)學校日常工作安排,由一位資深教師帶領三個以上“90后”教師共同完成一個工作項目,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青年教師的溝通技巧、策劃能力、團隊意識等。如在拍攝《這個夏天,我在泰河等你》微電影中,校辦主任帶領五位“90后”教師從方案策劃到劇本編寫,從場景布置到拍攝剪輯,前后歷經(jīng)一個月,使青年教師的溝通協(xié)調和組織實施等能力得到極大鍛煉。
“90后”教師大多屬于獨生子女,優(yōu)越的成長環(huán)境使得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往往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常因為感覺不被理解而煩惱。為切實了解“90后”教師的工作困惑,學校讓他們把具體問題提出來,由德育處匯總形成問題菜單,然后通過啟動“本土迷你德育熱線”、開設“校外德育專家講堂”等方式,幫助“90后”教師解決這些工作困惑,樹立專業(yè)成長自信。
1. 創(chuàng)辦“本土迷你德育熱線”,發(fā)揮同伴互助的力量
我們了解到,學校的“90后”教師對問題學生管理、班集體建設、突發(fā)事件應對等涉及人際交往的問題頗感棘手,急需學校進行專業(yè)指導。為此,學校一方面針對教師們面臨的共性問題,在班主任工作例會中專門安排時間,組織同伴討論和資深教師分享;另一方面充分發(fā)揮校內優(yōu)秀班主任群體的專業(yè)力量,帶領青年班主任盡快成長。如學校請優(yōu)秀班主任將自己的帶班經(jīng)驗進行總結梳理后錄制成“迷你德育課程”系列視頻,上傳至學校視頻資源庫?!?0后”教師既可以根據(jù)需要點擊觀看視頻,也可以選擇“本土專家”進行面對面交流?!氨就撩阅愕掠裏峋€”的開展不受時間、場地、人員等因素限制,同伴間的交流可以隨時進行,互助更接地氣,極大地提升了“90后”教師的班級管理實戰(zhàn)能力。
2. 開設“校外德育專家講堂”,點燃青年教師的成長渴望
如果說“本土迷你德育熱線”是一種細水長流的“根部澆灌”,那么“校外德育專家講堂”則是一種“高空噴灑”,是對前者的有力補充。我校開展的“校外德育專家講堂”主要聚焦班級管理問題解決,以面對面講座交流為主,輔以現(xiàn)場互動問答,活動過程中“90后”教師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每學期初,學校會結合“90后”教師提出的問題菜單,圍繞一個集中關注的問題,由“90后”教師提供最想邀請的專家名單,并承擔會務接待、活動組織、通訊報道、資料匯總等工作,學校則負責邀請專家、提供場地和經(jīng)費支持。在與校外專家的近距離交流中,青年教師不僅化解了工作困惑,更領略到專家的人格魅力和積極的處世態(tài)度,從而點燃了自身的成長渴望。
在調研中我們了解到,學校的“90后”教師對于如何盡快站穩(wěn)講臺、上好課信心不足,但是大多數(shù)“90后”教師都有成為名師的渴望,都希望做科研與教學比翼齊飛的專家。我們認為,提升科研能力有助于教師深化對學科課程與教學的理解,破解專業(yè)發(fā)展困惑,促使他們實現(xiàn)從“經(jīng)驗型”教師到“專家型”教師的跨越。因此,學校創(chuàng)新教研方式,打出教研組合拳,并且積極搭建科研支撐平臺,幫助他們實現(xiàn)成長飛躍。
1. 開展特色教研,讓“90后”教師站好講臺
我們開展的“鳳凰涅槃”特色教研尤其受到“90后”教師的歡迎。之所以叫“鳳凰涅槃”,是因為我校將“90后”教師稱為“鳳凰”,將每一次教研活動中的抽簽上課展示稱為“涅槃”。這一教研方式有如下幾個特點。
其一,明確教研主題,持續(xù)中推進。每學期,學校會結合當前的教育研究熱點和青年教師工作實際確定教研主題和兩個研究課例。每個課例研究往往會經(jīng)過三輪或更多次的“研課備課-中簽展示-評課修改”過程,每一輪既是一個單獨的閉環(huán),又是下一輪的基礎和起點。其中第一輪教研的預期目標是通過教研組人員的共同智慧,達成對課例研究的共識;第二輪的預期目標是通過專家蹲點指導,形成基于主題的相對穩(wěn)定的課堂教學設計;第三輪的預期目標是在專家引領下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成熟課例,為外出送教或參加區(qū)級以上公開課奠定基礎,每個課例的研究時間一般持續(xù)八周。由于這樣的教研方式始終是圍繞預定主題和研究課例進行,因此能夠在充足的時間保障下不斷向縱深發(fā)展,從而凸顯出專題研究的力量。
其二,全員自動卷入,合作中成長?!傍P凰涅槃”教研方式的第二個特點是參與成員的廣泛性和不確定性。所謂廣泛性,是指學校規(guī)定除45周歲以上的教師可以不參加外,其余教師都要參加;不確定性是指在每一輪教研中,學校都要從教研組成員中抽簽產生四位成員共同開展備課研課,并于課例展示前一晚再次抽簽確定執(zhí)教教師。課例展示當天,除中簽的執(zhí)教教師外,教研組其他成員(包含外請專家團隊)也要共同參與研討,指出問題,修改教案,確定文本。由于在每一輪教研活動中,每個教師都有可能會中簽,共同經(jīng)歷備課、展示、研討、修改等過程,因此打破了已往教研活動中有些教師甘當看客的狀況,激勵著每位教師都要時刻以一種積極的備戰(zhàn)狀態(tài)參與其中,從而實現(xiàn)了團隊的共同成長。
其三,設計通關挑戰(zhàn),被“虐”中升華?!傍P凰涅槃”教研方式的第三個特點是環(huán)節(jié)設計猶如游戲通關,充滿挑戰(zhàn)。由于規(guī)則設計明確每一輪教研活動都是新的開始,教師抽簽上課僅提早一晚,且滾動推進,起點不斷提高,所以每一輪教研都讓參與者面臨著新挑戰(zhàn)。甚至有時執(zhí)教者要在一天內完成兩次展示,學校邀請專家在校蹲點,參與指導整個過程,執(zhí)教者要清晰地呈現(xiàn)生長和進步,優(yōu)點和不足都能得到及時反饋,時間緊、壓力大,極其被“虐”,但成長快速。教研組其他成員也在充滿挑戰(zhàn)的氛圍中自動卷入,在短時間內看到“教學問題究竟如何解決”“一堂好課怎樣形成”。這樣的教研方式符合“90后”教師喜歡挑戰(zhàn)、求新求變的心理,因此深受他們的喜歡,也真正實現(xiàn)了他們的成長提速。
2. 搭建科研支撐平臺,提升“90后”教師研究能力
針對“90后”教師在教科研實踐方面的困惑,我校積極搭建科研支撐平臺,幫助他們實現(xiàn)成長飛躍。
其一,依托“青禾科研孵化基地”項目,開展“1+X”課題研究。我校根據(jù)“90后”教師的需求,啟動“青禾科研孵化基地”項目,同時提供場地、資金、人員、制度等配套措施,旨在引導教師在教科研道路上快速成長。如學校專門把新圖書館二樓作為基地的活動場所,每學期撥出一定資金用于專家聘請和材料購置等。為了使項目有效運行并產生實效,學校要求每個“90后”教師在每學期初都要申報自己最想解決的問題,然后學校在將問題進行整理分類的基礎上,從校內科研骨干團隊中選配相應的指導教師,組成若干個“1+X”(1名導師+X個學員)課題研究小組。學員在導師帶領下,通過課題研究學習資料積累、案例收集、框架建立等科研規(guī)范及論文寫作等基本技巧,并形成最終的課題研究成果。這樣的過程體驗和成果激勵讓“90后”教師充分意識到問題即課題、過程即研究、結果即成果,極大地提升了科研水平和科研自信。
其二,開展多方位評價,激勵青年教師尋求科研突破。最高明的管理應該是在每個人“狀態(tài)自尊”的基礎上去建立管理架構。我校立足于教師的未來發(fā)展,通過全方位評價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如學校開展“我的科研積分我來曬”評價活動,為每個科研項目賦予一定積分,每學年根據(jù)積分高低評選出校內的“教科研先進個人”“優(yōu)秀科研教研組”和“青禾學社優(yōu)秀科研團隊”等,獲獎個人和團隊可以獲得學校提供的大禮包,包括團隊活動基金、外出培訓機會、校園“生活小鎮(zhèn)”活動券、一定的物質獎勵等。在評價機制的引領下,在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學校的“90后”教師不斷投身科研實踐,積累科研積分,突破“科研小白”身份,實現(xiàn)了科研能力的全面提升。
注釋:
① 本文系2018年度浙江省教師教育科研課題“基于構建校本教研共同體機制促青年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YB201810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