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凱,張悅麗,馬立國,齊軍山,李長松,張博
(山東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山東省植物病毒學重點實驗室,山東 濟南 250100)
大蒜腐霉根腐病是大蒜上發(fā)生頻繁的病害之一,在山東省大蒜主要產區(qū)均有發(fā)生。該病是由腐霉菌引起的一種土傳病害,病原菌侵染根和莖基部造成幼苗矮化,根部生長勢弱,后期枯死造成缺苗斷壟,成株期植株矮小,葉片褪綠萎蔫,造成蒜頭小,直接影響產量,損失達10% ~50%,嚴重制約大蒜產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1-3]。近些年,隨著國家提倡化學農藥減施和綜合防控,腐霉病害和抗病品種篩選研究也不斷深入[4]。Akram等[5]發(fā)現油菜黑莖腐病由終極腐霉引起;Rod等[6]研究發(fā)現,豆類根腐病上分離出的終極腐霉的致病力強于畸雌腐霉和林棲腐霉,并篩選出大豆抗病品種;Lookabaugh等[7]從花卉根腐病株上分離并鑒定出瓜果腐霉、畸雌腐霉和群結腐霉,發(fā)現瓜果腐霉和畸雌腐霉致病力存在明顯差異;熊凱琳等[8]鑒定了黃瓜細菌性莖軟腐病病原菌并篩選出了抗病品種;張鴻等[9]研究了甘薯薯瘟病菌致病型分布并對抗病品種進行篩選。本試驗分析了大蒜腐霉根腐病病原菌致病力分化情況,并篩選出抗病種質資源,以減少化學藥劑使用,達到防控病害的目的。
Pythium sylvaticum-1、P.sylvaticum-2、P.sylvaticum-3、P.sylvaticum-4、P.sylvaticum-5、P.sylvaticum-6、P.heterothallicum-1、P.heterothallicum-2、P.heterothallicum-3、P.heterothallicum-4、P.paroecandrum-1、P.paroecandrum-2、P.paroecandrum-3、P.paroecandrum-4、P.violae-1、P.violae-2、P.violae-3、P.violae-4(均由本實驗室分離、鑒定和保存)。
坤蒜1號、坤蒜2號、坤蒜3號、金鄉(xiāng)紅蒜、金鄉(xiāng)早薹蒜、金蒜1號、金蒜2號、金蒜3號、金蒜4號、金蒜5號、金鄉(xiāng)白蒜、東平白蒜、東平紅蒜、蒼山1號、蒼山2號、蒼山3號、F-684、蘇聯(lián)1號、蘇聯(lián)2號、蘇聯(lián)3號。其中,蒼山1號、東平白蒜、金鄉(xiāng)白蒜、金蒜4號、金鄉(xiāng)紅蒜、坤蒜3號6個品種用于測定腐霉根腐病菌致病力分化。
采用土壤接種法[10,11]:將在CMA培養(yǎng)基(玉米粉17 g,瓊脂18 g,水1 000 mL,121℃滅菌30 min)預培養(yǎng)2 d的腐霉菌轉接至玉米粒固體培養(yǎng)基[將玉米粒放入鍋中并加入2倍體積的水,煮熟裝入直徑為20 cm的培養(yǎng)皿中(以平鋪于皿底為準),121℃滅菌40 min]中,25℃下培養(yǎng)5~6 d。按2%的接菌量與滅菌土壤(土壤分裝于布袋中,121℃高壓間歇滅菌2 h)混勻分裝至花盆(盆口直徑20 cm)中,每盆種植四瓣蒜,每個品種重復3次,7 d后調查出苗情況,45 d后調查蒜苗植株和根部發(fā)病情況[12,13]。
45 d后測量株高(莖基部到頂部葉片的長度)與根長(大蒜底部蒜盤到根尖的長度)。
大蒜成株期發(fā)病分級標準與病情指數計算參照參考文獻[10]。0級:大蒜葉片濃綠,生長正常,蒜頭飽滿,根生長旺盛;1級:大蒜葉片<1/2變黃,蒜頭良好,根部<1/2出現水浸狀病斑;3級:大蒜葉片≥1/2變黃,蒜頭較小,根部≥1/2出現水浸狀病斑且根部脆,易斷;5級:大蒜葉片全部變黃,莖基部稍軟但植株直立,蒜頭小且根比較稀疏;7級:大蒜葉片全部變黃,莖基部軟且植株倒伏,蒜頭皺縮且形不成蒜瓣,根稀疏。
采用DPS數據處理系統(tǒng)和Microsoft Excel 2003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
腐霉根腐病菌種間致病力結果表明,P.heterothallicum、P.paroecandrum和P.violae三種病原菌致病力較弱,P.sylvaticum的致病力較強。進一步分析發(fā)現腐霉根腐病菌種內也存在致病力分化現象,如6株P.sylvaticum菌株中,P.sylvaticum-1對所有大蒜品種致病力強于其他5株,P.sylvaticum-5對金鄉(xiāng)白蒜的致病力強于除P.sylvaticum-1之外的其他4株菌;P.paroecandrum-1對金鄉(xiāng)白蒜致病力較弱,其他3株致病力較強。4種腐霉根腐病菌的致病力情況見圖1。
2.2.1 不同大蒜品種對腐霉根腐病抗性 從圖2可以看出,不同大蒜品種對腐霉根腐病的抗性有明顯差異。從品種總體抗病性來看,金鄉(xiāng)紅蒜和金蒜2號的抗病性較弱,坤蒜3號、東平白蒜和蘇聯(lián)2號均表現較強的抗病性;一個品種一般對一種或兩種腐霉根腐病菌具有抗性,例如東平紅蒜對P.sylvaticum和P.violae的抗性較弱,但對P.heterothallicum和P.paroecandrum的抗性較強;品種F-684對P.heterothallicum的抗性很強,但對P.sylvaticum和P.violae的抗性較弱。
圖1 不同腐霉根腐病菌致病力
圖2 不同大蒜品種對腐霉根腐病菌的抗性
2.2.2 不同大蒜品種抗腐霉根腐病的生物學性狀 對7 d出苗情況(圖3)進行調查發(fā)現,F-684和東平紅蒜出苗最好,平均出苗率分別為89.58%和87.50%;其次是坤蒜3號和金蒜3號,出苗率均為77.08%;金鄉(xiāng)早薹蒜出苗率最低,為58.33%。從整體看不同品種出苗受腐霉根腐病影響差異不大。
對45 d不同品種大蒜的株高、根長進行調查發(fā)現(圖4),各品種株高受腐霉根腐病菌影響不明顯,其中坤蒜3號、金鄉(xiāng)紅蒜、金鄉(xiāng)早薹蒜、F-684和東平紅蒜的表現較好;根部受腐霉根腐病菌影響較明顯,坤蒜3號、東平白蒜、蒼山1號和蘇聯(lián)2號的根生長勢強,金鄉(xiāng)紅蒜和金蒜2號的根生長勢弱。
圖3 不同大蒜品種抗性試驗7 d出苗率
圖4 不同大蒜品種抗性試驗平均株高和根長
近些年,由腐霉菌引起的各類作物土傳病害的發(fā)生越來越頻繁,如Nawaz等[14]首次報道巴基斯坦辣椒根腐病由刺腐霉引起;Sauvageau等[15]研究了生菜根腐病發(fā)生與病原菌P.tracheiphilum在土壤中的密度、溫濕度等環(huán)境因素的關系,為控制該病發(fā)生提供了依據;Serrano等[16]研究發(fā)現低溫環(huán)境有利于林棲腐霉侵染大豆并導致猝倒病的發(fā)生。本研究發(fā)現腐霉根腐病菌存在種內和種間致病力分化現象;不同大蒜品種間抗性存在一定差異,并鑒定出抗性較好的大蒜品種,為田間有效防控病害提供依據。綜上所述,合理抗病品種選用是有效防控腐霉根腐病重要手段之一,但要注意因地選種、因地引種,避免抗性喪失造成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