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燕杰,陳仲良,邱創(chuàng)嘉,趙樹蓮
(潮州市人民醫(yī)院影像科 廣東 潮州 521031)
腸系膜上動脈是一根滋養(yǎng)十二指腸以下,到橫結腸中段的腸管的一條動脈,是營養(yǎng)腸系膜的重要營養(yǎng)血管,確保腸系膜的正常工作[1-2]。腸系膜上動脈病變包括夾層、栓塞、狹窄等,臨床會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腹脹、腹痛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工作和生活[3]。臨床常將血管造影作為診斷此類疾病的診斷標準,但其屬于有創(chuàng)檢查,且檢查時間較長,患者耐受性較低[4]。本研究中筆者選取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在筆者醫(yī)院接受治療的24例腸系膜上動脈相關病變患者作為觀察組,同期選取在筆者醫(yī)院行128層螺旋CT血管成像檢查的無腸系膜上動脈相關病變的24例患者作為對照組,探討分析128層螺旋CT血管成像對腸系膜上動脈相關病變的臨床診斷價值。
選取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在筆者醫(yī)院接受治療的24例腸系膜上動脈相關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納入觀察組,同期選取在筆者醫(yī)院行128層螺旋CT血管成像檢查的無腸系膜上動脈相關病變的24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在研究對象及其家屬知情同意后納入研究。納入標準:①無特殊器質性病變者;②對照組患者均經(jīng)臨床診斷為非腸系膜上動脈相關病變患者,觀察組患者均經(jīng)臨床診斷證實為腸系膜上動脈相關病變者;③脊柱無明顯畸形者;④無腹部手術史、腹部腫瘤病史者。排除標準:①合并會對腸系膜上動脈血流狀況產(chǎn)生明顯影響的其他疾病患者;②臨床資料不完整者;③合并消耗性疾病患者;④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觀察組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齡16~55歲,平均年齡(41.41±6.87)歲。對照組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齡17~54歲,平均年齡(39.86±6.55)歲。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P>0.05)。
兩組患者均空腹8h以上,在檢查前半小時服用1000mL溫水;在右肘靜脈處埋置上海錦澤公司生產(chǎn)的靜脈套管針,選用北京北陸制藥公司生產(chǎn)的碘海醇作為非離子型對比劑,使用德國ULRICH公司生產(chǎn)的雙筒高壓注射器向患者靜脈輸注對比劑,控制注射速度為3mL/s,密度為0.32g/mL,劑量為50mL。指導患者深呼吸平靜下來,取仰臥位,上舉雙手,配合機械指令吸氣、呼氣,跟隨錄音做憋氣動作;采用美國GE公司生產(chǎn)的128層螺旋CT對患者膈頂至恥骨聯(lián)合下緣進行CT掃描;掃描條件:電流230mA,電壓120kV;掃描參數(shù):層距5mm,層厚5mm;延遲30s作用,進行動脈期增強掃描,延遲1min,進行靜脈期增強掃描;全腹部的掃描工作應在患者一次屏氣狀態(tài)下完成, 臨床應根據(jù)具體需求調整掃描范圍。掃描完成后,利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組(CPR)、容積再現(xiàn)(VR)等技術進行圖像重建,同時,結合自動去骨、旋轉、融合、剪切等技術處理圖像。
分析顯示腸系膜上動脈血管病變圖像與正常解剖圖像,分析血管是否出現(xiàn)狹窄、栓塞、變異等,觀察血管病變發(fā)生部位。觀察圖像間接與直接征象有無假腔;觀察腸系膜上動脈病變有無累及主動脈分支,觀察其病變范圍的大小及破口位置;觀察出現(xiàn)血管栓塞患者的栓子的形狀、大小,同時觀察栓塞范圍及位置;觀察出現(xiàn)腸系膜上動脈瘤患者的瘤體的形狀、大小,及瘤體與動脈的關系、破口位置。
運用SPSS17.0行檢驗分析,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夾角使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使用t檢驗分析,統(tǒng)計學意義以P<0.05確定。病變類型使用百分比表示。
24例證實為腸系膜上動脈相關病變患者中,有6例(25.00%)患者經(jīng)128層螺旋CT血管成像檢查為腸系膜上動脈起始位置變異及共干變異患者,11例(45.83%)為混合/非鈣化斑塊伴官腔中-重度狹窄患者,1例(4.17%)為腸系膜上動脈瘤患者,1例(4.17%)為胡桃夾綜合征患者,1例(4.17%)為腸系膜上動脈支架患者,2例(8.33%)為腸系膜上動脈血管栓塞患者,2例(8.33%)為腸系膜上動脈夾層患者。見表1。
表1 觀察組患者檢查結果
觀察組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夾角普遍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夾角比較
血管造影和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在臨床常用于診斷腸系膜上動脈相關病變,其中,血管造影屬于有創(chuàng)檢查,血管成像屬于無創(chuàng)檢查,其檢查用時較短[5-6]。本研究中筆者探討分析了128層螺旋CT血管成像對腸系膜上動脈相關病變的臨床診斷效果,取得了良好的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24例證實為腸系膜上動脈相關病變患者中,有25.00%患者經(jīng)128層螺旋CT血管成像檢查為腸系膜上動脈起始位置變異及共干變異患者,45.83%為混合/非鈣化斑塊伴官腔中-重度狹窄患者,4.17%為腸系膜上動脈瘤患者,4.17%為胡桃夾綜合征患者,4.17%為腸系膜上動脈支架患者,8.33%為腸系膜上動脈血管栓塞患者,8.33%為腸系膜上動脈夾層患者;腸系膜上動脈相關病變檢出率為100%。和一般螺旋CT相比,128層螺旋CT掃描范圍更廣,掃描速度更快,其后期圖像處理技術更強大;應用128層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清楚的呈現(xiàn)腸系膜血管與周圍的解剖結構,顯示腸系膜血管及其分支病變情況,其具有很高的空間分辨力及密度分辨力,可以有效診斷血管內占位性病變,對腸系膜上動脈相關性病變具有較高的診斷率[7]。另外,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夾角普遍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國內部分文獻將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夾角大小分為以下兩種類型:正常型(夾角>35°)及狹窄型(夾角≤35°)[8-9];本研究中無腸系膜上動脈相關病變人群夾角普遍在47°左右,即普遍為正常型,有腸系膜上動脈相關病變人群的夾角普遍為29°左右,即普遍為狹窄型夾角;出現(xiàn)腸系膜上動脈壓迫性病變的患者的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夾角會明顯變小[10],這說明了,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出現(xiàn)腸系膜上動脈相關病變的風險更高。本次研究結果說明,和無腸系膜上動脈相關病變患者相比,有腸系膜上動脈相關病變的患者的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夾角更小。另外,臨床中還發(fā)現(xiàn),年齡和夾角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聯(lián)系,青少年的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夾角普遍偏小,而青壯年及中老年的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夾角普遍較大;這也和腸系膜上動脈壓迫性病變好發(fā)于青少年的特點相符。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腸系膜上動脈相關性病變中應用128層螺旋CT血管成像有利于臨床對患者病情做出明確的診斷,對患者臨床治療具有重要的影響,128層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較高的診斷率和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