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慶宇 張莉
摘要:當前,民粹主義政治浪潮在歐洲各國發(fā)展迅猛,但民粹主義政黨卻極少能夠在中央政府層面獲得完整執(zhí)政權,其主要原因在于:歐洲國家中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抵制民粹主義的社會氛圍;民粹主義政黨因所奉行的意識形態(tài)的特點而經常發(fā)生分裂;民粹主義政黨相互之間無法結成穩(wěn)固的政治聯盟;部分民粹主義政黨因不能堅持自己的主要立場而無法持續(xù)獲得選民的支持;某些國家的選舉制度限制了民粹主義政黨的發(fā)展;某些國家的傳統主流政黨接受了民粹主義政黨的一些主張,爭取到民粹主義政黨支持者的支持;部分民粹主義政黨的言行過于極端化。
關鍵詞:歐洲;民粹主義;政黨;政府;政治
中圖分類號:D7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2-0768(2020)01-0040-07
當前,歐洲各國普遍存在民粹主義政黨,有些國家甚至存在多個民粹主義政黨;歐洲各國的民粹主義政黨已廣泛進入地方議會、獲得地方執(zhí)政權甚至進入國會。由此可見,民粹主義已成為歐洲乃至整個西方世界的一種突出的、流行的政治潮流。那么,歐洲民粹主義浪潮為何顯得來勢洶涌但民粹主義政黨卻一直很難獲得政治突破,很難在中央政府層面獲得執(zhí)政權呢?有關原因錯綜復雜,既包括各國普遍存在的一些誘因,也包括僅存在于某一國之中的具體誘因。本文將分析歐洲各國民粹主義政黨普遍遇到或出現一些妨礙民粹主義政黨獲得執(zhí)政權的因素。下面從民粹主義政黨自身、民粹主義政黨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其他政黨的競爭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其中,自身原因屬于內因,其它原因屬于外因,內因是主要原因。
一、民粹主義政黨自身的問題
第一,民粹主義政黨持續(xù)發(fā)生分裂。
民粹主義政黨的黨員往往都認同下列主張:維護本民族人口特別是社會底層民眾的利益,反對國內的建制派,反對外國和外來人口[1]。但是在其它許多問題上,持民粹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人的觀點未必是一致的,這是由民粹主義意識形態(tài)本身兼具民主主義與民族主義兩個方面的內容而決定的[2]。例如德國的另一種選擇黨盡管反對北約和美國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但在是否支持俄羅斯的問題上立場不一致。關于自由貿易問題,該黨也未形成一致意見。由于民粹主義政黨的黨員經常發(fā)生觀點分歧,因此歐洲民粹主義政黨頻繁發(fā)生分裂乃是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這自然就會影響有關政黨的政治表現。仍以另一種選擇黨為例,2015年5月,該黨分為兩派,一派主要關注經濟事務,另一派主要反對外來移民,最終前一派別集體退黨,另組“進步與復興聯盟”,后更名為“自由保守派改革者”。2017年該黨又分裂出了“藍色黨”,藍色黨認為自己比另一種選擇黨更加溫和。民粹主義政黨如果能夠通過政治手段避免自身分裂,往往容易獲得更大的影響力。
第二,民粹主義政黨相互之間存在矛盾,無法結成穩(wěn)固的政治聯盟。
“二戰(zhàn)”結束以來歐洲出現的唯一一個由民粹主義政黨掌握中央政府的全部執(zhí)政權的例子是2018年6月-2019年8月的意大利政府。當時由意大利聯盟黨和五星運動黨聯合執(zhí)政,這兩個黨都是民粹主義政黨,因此兩黨在民粹主義立場方面并不存在分歧,例如兩黨都排斥外來人口、主張加強對外來人口的管控。正是在這種政治背景下,因兩黨的合作,意大利國會在2018年11月通過了聯盟黨領導人薩爾維尼推動的反移民及安全法案,該法案對待外來人口的態(tài)度十分強硬,授權意大利政府可以比此前更加輕易地驅逐外來人口,外來人口申請在意大利居留許可的條件也變得更為嚴格。
但是在聯合執(zhí)政后,聯盟黨和五星運動相互之間存在著權勢之爭。聯盟黨認為聯合政府的總理孔特主要代表了五星運動的政治立場,倒向了五星運動一邊,而聯盟黨的政治主張得不到有效貫徹。事實上,從本質上來說,聯盟黨對孔特不滿的主要原因是認為本黨在執(zhí)政聯盟中的權力小于五星運動,聯盟黨在組建執(zhí)政聯盟之初希望由本黨在執(zhí)政聯盟中占據主導地位,但在合作過程中這個愿望未能真正實現。意大利輿論普遍認為聯盟黨領導人薩爾維尼本人有意謀求出任總理[3]。在這種情況下,聯盟黨退出了執(zhí)政聯盟,主張?zhí)崆芭e行大選。
但最終五星運動成功聯合了意大利民主黨,組建聯合政府,破滅了聯盟黨通過提前大選獲得組閣權的意圖。在這種情況下,由于意大利民主黨并非民粹主義政黨,2019年9月正式組建的意大利聯合政府已經不再是純粹的民粹主義政府了。由此可見,民粹主義政黨之間存在矛盾、爭權奪利、無法團結合作,是民粹主義政黨無法鞏固執(zhí)政權的重要原因。
由于意大利民主黨與五星運動的意識形態(tài)并不一致,兩黨是因為權宜而聯合執(zhí)政的,因此兩黨之間的合作恐難長久[4]。由于2019年以來聯盟黨與五星運動的關系已經對立起來,因此可以判斷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意大利難以再度出現純粹由民粹主義政黨執(zhí)政的政府了,今后兩黨很可能會聯合其他意識形態(tài)的政黨執(zhí)政,這對意大利的民粹主義運動來說無疑是一種不利局面。
通過上述案例可知,盡管民粹主義政黨的民意基礎強大,但這種民意基礎必須轉化為政黨的力量才能真正變成執(zhí)政權。民粹主義政黨自身的運作和表現是民粹主義意識形態(tài)轉變?yōu)楝F實政治影響力的關鍵。
第三,部分民粹主義政黨不能堅持自己的主要立場和特色,因此無法持續(xù)獲得選民的支持。
民粹主義政黨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反建制”,或者說反對所有的傳統政黨,民粹主義政黨普遍認為傳統政黨已經墮落、脫離人民、不能代表人民,因此只有民粹主義政黨才是真正代表人民的。很多民粹主義政黨因為這種論調而獲得了支持者的支持。在這種前提下,如果民粹主義政黨在政治操作過程中與傳統政黨合作特別是聯合執(zhí)政,那么支持者就會認為民粹主義政黨為了權力而放棄了原則,與傳統政黨“同流合污”;按照這種思路,支持者就會放棄支持民粹主義政黨;當民粹主義政黨失去了支持者的選票、失去議席而沒有利用價值的時候,傳統政黨也不會再與民粹主義政黨聯合執(zhí)政。這也是許多民粹主義政黨失去選民支持的原因。在實踐中存在兩種情況:第一,民粹主義政黨放棄或部分放棄自己的政治立場、支持其他意識形態(tài)的政黨,第二,民粹主義政黨與非民粹主義政黨聯合執(zhí)政(盡管可能并未放棄自己的政治立場)。這兩種情況均會導致民粹主義政黨的支持者對民粹主義政黨產生失望情緒,進而導致民粹主義政黨走下坡路。下面分別以匈牙利正義與生命黨、奧地利自由黨為例說明這兩種情況。
匈牙利正義與生命黨組建的背景是:1993年,匈牙利民主論壇將伊斯特萬·丘爾卡開除出黨,伊斯特萬隨即建立該黨。匈牙利正義與生命黨的民粹主義特征體現在該黨主張匈牙利收復因兩次世界大戰(zhàn)失去的領土,該黨領導人明確反對猶太人、吉普賽人,但該黨認為本黨最主要的訴求是:保護匈牙利人免受外國勢力的壓迫和本國政治精英的壓迫。該黨也具有鮮明的反建制特征,例如在匈牙利1998年的選舉中,正義與生命黨獲得5.5%的選票并進入國會;在2002年的國會選舉中該黨得票率為4.4%但未能獲得議席,在該黨未能進入議會之后,伊斯特萬宣稱統治匈牙利的政府是奉行社會主義和猶太復國主義的政府,這個政府背叛了匈牙利人。
如果觀察匈牙利的總體政治氛圍可知,該國的總體氛圍是有利于民粹主義政黨的發(fā)展的,例如匈牙利民眾中間廣泛存在著排斥猶太人和吉普賽人的情緒,就連匈牙利的主流政黨也會發(fā)出種族主義的、極端主義的言辭,在這種背景下盡管匈牙利民粹主義政黨采用的措辭都比較極端化,但這并未導致正義與生命黨等民粹主義政黨失去民眾的信任——在其它一些歐洲國家,如果民粹主義政黨使用的措辭過于極端化,往往會引起社會的普遍反感。在國內總體政治氛圍并不抵制民粹主義政黨的情況下,正義與生命黨在匈牙利政壇中的發(fā)展狀況不夠理想的原因主要是該黨趨炎附勢,攀附主流政黨,反而失去了自身吸引選民之處。
具體來說,正義與生命黨在1998年大選期間受到了選民的關注,主要是因為該黨領導人伊斯特萬·丘爾卡開展的競選活動頗為吸引選民的眼球。然而該黨在進入國會后,在投票表決時往往會追隨匈牙利執(zhí)政黨青年民主主義者聯盟。該黨的這種做法使支持者認為該黨并不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反對傳統執(zhí)政黨的政黨。正義與生命黨最終因為內部的矛盾而分裂,該黨分裂后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尤比克黨的創(chuàng)立。在2006年競選期間,正義與生命黨與尤比克黨形成了合作關系,但是這種合作并未產生積極結果,而且當時青年民主主義者聯盟極力打擊右翼競爭對手,導致兩黨的得票不理想??傊x與生命黨不堅持反建制的立場,反而追隨主流政黨,是該黨走下坡路的主因。
奧地利自由黨(Freiheitliche Partei sterreichs; FP)成立于1955年,是“無黨派人士同盟”改組而成的。自由黨原本是一個信奉自由主義的主流政黨,后來轉變?yōu)槊翊庵髁x政黨。自由黨的民粹主義特征體現在對歐洲一體化持懷疑態(tài)度,反對外來人口,反對穆斯林。到了20世紀80年代,該黨為了參與聯合執(zhí)政,使本黨的極右翼立場發(fā)生了溫和化。左格·海德(Jrg Haider )在20世紀80年代末成為該黨領導人,海德上臺后將自由黨改造為一個由領導人主導黨的事務、由黨中央控制全局的黨。海德開展的競選活動與傳統政治家不同,極富個人特點,因此獲得了大量支持者的支持。有學者指出:“海德用虛構、夸張和簡化使群眾放下了防御心理,產生了重大影響?!盵5]在此背景下,自由黨在1999年大選中取得較大的選舉勝利。
自由黨于1999年大選之后加入聯合政府,然而該黨因此而出現了內部矛盾:現實主義派主張自由黨應當變成一個負責任的政黨,即不再作為一個反體制的政黨而存在;而出身于草根階層的強硬派主張繼續(xù)采取民粹主義的典型立場,即反對傳統執(zhí)政黨,海德是這一派的主要代表。
事實上,自由黨在參與聯合執(zhí)政后已很難繼續(xù)堅持反對傳統執(zhí)政黨的立場了。當時奧地利政府出臺了縮減政府開支的政策,這種政策不受民眾歡迎,自由黨因這種政策的出臺也受到民眾的唾棄。
在內憂外患之下,自由黨最終在2005年發(fā)生分裂,這使該黨在選民中的聲望進一步下降。下臺后反而有利于民粹主義政黨的發(fā)展,因為此后自由黨可以與執(zhí)政黨拉開距離,重新恢復本黨的民粹主義特征,這有利于該黨重新贏得民粹主義派選民的支持。在準備2006年競選的過程中,新的自由黨再次在選民中成功樹立了這種形象:自由黨是一個以種族主義為主要特征的、反對所有黨派的民粹主義政黨。在2006年大選之后,奧地利社會民主黨與基督教民主黨聯合執(zhí)政,盡管自由黨內部仍然存在矛盾,但該黨可以利用民眾對這個大聯合政府的不滿增強自己的影響力。
由于黨內斗爭,海德在2005年從自由黨中分裂出來,組建了新政黨“為了奧地利的未來同盟”,該黨在2006年進入了國會。但“為了奧地利的未來同盟”未能形成自己的基層組織架構。該黨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特征也不鮮明,與自由黨的區(qū)別并不明顯。在2006年大選之前彼得·威斯騰達勒(Peter Westenthaler)當選“為了奧地利的未來同盟”全國委員會主席,此后該黨的全國委員會與海德領導的“為了奧地利的未來同盟”卡林西亞支部之間的關系變得緊張起來。到了2008年海德重新成為“為了奧地利的未來同盟”主席,此后該黨的團結有所加強,他在電視上進行的幾場辯論也增加了該黨的人氣。在2008年大選之后不久,海德就在一場車禍中喪生,此后該黨分裂了,影響力日趨降低。
從以上敘述可以看出,在自由黨參與聯合執(zhí)政之后,其可信性遭到支持者的質疑,從而影響了民粹主義政黨的基本盤,這是一種可悲的現象。2017年,自由黨再度與右翼政黨人民黨聯合執(zhí)政,但這種聯合仍然會使民粹主義選民喪失對自由黨的信任,自由黨在失去選民的支持后依舊會被右翼大黨棄之如敝履。因此,民粹主義政黨在無法獲得獨立組閣權之時,應當慎重參與聯合執(zhí)政,否則會對自身的發(fā)展造成嚴重傷害。
第四,部分民粹主義政黨的言行過于極端化,不容易被更廣泛的社會群體接受,因此難以在選舉中實現突破。
人們通常認為,民粹主義政黨的政治主張是激進的,但本文認為,如果充分重視外來人口對歐洲國家的影響,那么民粹主義政黨的主要主張不僅不激進,反而是切中時弊的。然而,如果民粹主義政黨的言行過于脫離一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就會使其難以擺脫邊緣政黨的地位,這是歐洲的許多小型民粹主義政黨面臨的問題,也就是說,民粹主義政黨必須盡力樹立起可信賴的形象。下面以愛爾蘭新芬黨為例說明言行過于激進化對民粹主義政黨發(fā)展的影響。
新芬黨在英國的北愛爾蘭地區(qū)和愛爾蘭共和國兩國境內都有活動,下面主要分析其在愛爾蘭共和國的活動。新芬黨成立于1905年,中央黨部設在貝爾法斯特,最主要的奮斗目標是使北愛脫離英國、合并入愛爾蘭共和國。在社會-經濟政策方面,新芬黨的立場屬于左翼立場。該黨的民粹主義特征體現在其著力于利用民眾對主流政黨、對經濟狀況、對愛爾蘭的主權、對歐盟的不滿情緒壯大自身的影響力,而且標榜本黨是一個干凈的、反對既有政黨的政黨,標榜本黨更加切近普通人的利益。新芬黨與其它國家的民粹主義政黨不同的是,民粹主義政黨通常都主張排外,但是新芬黨主張文化多元主義和社會保持異質化(而非追求社會的同質化)。但是學界還是將其認定為民粹主義政黨,主要是因為該黨主張愛爾蘭實現統一、強調愛爾蘭文化的獨特性。從這個角度來看新芬黨是排外的,這種排外性是以國界而非民族為基礎的。
由于新芬黨與恐怖襲擊活動、極端主義難以撇清關系,這點使該黨的發(fā)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由于該黨的這個特點,很多愛爾蘭選民不會投票給新芬黨。此外,新芬黨一方面自我標榜為城、鄉(xiāng)中的窮人的拯救者,另一方面明確反對傳統政黨,因此愛爾蘭的主流政黨都拒絕與新芬黨聯合執(zhí)政。在1997年大選中新芬黨獲得2.6%的選票、1個國會議席。2002年大選中該黨的得票率升至6.5%,2007年為6.9%,2011年接近10%。在2011年選舉之前,選民對執(zhí)政黨不滿,新芬黨由于宣傳反對傳統政黨而受到更多選民的支持。盡管如此,該黨由于受到其它政黨的排斥而難以參與執(zhí)政。不僅如此,新芬黨與普通政黨的區(qū)別還表現在由中央黨部統一管理黨的主要事物,例如該黨的很多參加地方選舉的候選人是由中央黨部確定的。近些年來,許多黨員因為對黨這種做法和過于嚴格的紀律不滿而辭職。以上特點都會使新芬黨難以獲得更多公民的支持。
二、外部環(huán)境對民粹主義政黨造成的不利影響
民粹主義政黨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主要涉及社會氛圍和政治制度兩方面。
第一,從社會氛圍、政治氛圍、輿論氛圍角度看,歐洲國家中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抵制民粹主義政黨的歷史傳統、社會心理狀態(tài)。
歷史上發(fā)動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德國、意大利的納粹黨都屬于民粹主義政黨,因此自“二戰(zhàn)”結束以來歐洲國家普遍形成了抵制民粹主義政黨的歷史傳統、社會心理狀態(tài)、政治氛圍、輿論氛圍。以上這些社會意識,在當代的每個歐洲國家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這些因素的存在,會使民粹主義遭到一部分民眾、政黨、媒體的有形無形的抵制和壓力。
“二戰(zhàn)”結束以來,隨著歐洲人關于“二戰(zhàn)”的歷史記憶漸漸淡化,隨著歐洲國家中的社會矛盾的加劇,隨著民粹主義政黨針對歐洲當前凸顯的主要社會矛盾提出的解決方案得到一部分民眾的認可,歐洲國家的抵制民粹主義政黨的社會共識開始出現松動,這是民粹主義政黨近年來在歐洲能夠崛起的重要原因。盡管如此,目前歐洲國家內部仍然存在著排斥民粹主義政黨的社會力量和社會意識,這種情況在德國表現得尤為明顯[6]。由于德國曾因發(fā)動“二戰(zhàn)”而遭到世人的指責,因此從總體上看,目前德國社會對“民粹主義”一詞仍然高度敏感、極其避諱。在這種情況下,截至目前,德國的認同民粹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持民粹主義立場的政黨如果想獲得政權,就不會公開宣稱本黨是“民粹主義政黨”,因為一旦這樣做該黨就會在德國政壇失去合法地位,更不可能取得政治影響力。下面以德國的另一種選擇黨為例說明這種情況。
2012年9月,為了參加2013年國會競選,德國出現了一個政治團體“2013年的另一種選舉”,該政治團體成立于黑森州的巴特瑙海姆,導致該競選組織成立的主要動因是當時德國的一部分人反對德國政府執(zhí)行的處理“歐元區(qū)財政危機”的政策。在成立之際,該競選組織的競選宣言得到了德國一些新聞工作者、經濟學家、商界領袖的支持,他們普遍認為:歐元區(qū)這種機制是不可維持的,南歐國家正是因為處在歐元區(qū)內部的強大經濟競爭壓力之下才陷入了貧困境地。
到了2013年2月,“2013年的另一種選舉”決定正式改組為政黨,名稱最初定為“另一種選擇黨”,這個新政黨主張廢除歐元、反對德國和歐盟對南歐國家(意大利、希臘、塞浦路斯、葡萄牙、西班牙)提供財政援助。當時許多德國人認為歐元的啟用導致德國物價上漲,德國民眾普遍對歐元的使用前景感到悲觀。2010年的一項調查顯示:57%的德國人對用歐元替代馬克感到后悔,1/3的德國人希望重新恢復德國馬克[7]。德國當時存在的另一個矛盾也是促成另一種選擇黨誕生的背景之一,即當時當南歐國家向歐盟、向德國申請援助時,如果德國要求南歐國家遵守嚴格的財政管理措施,那么在南歐國家中、在德國都會有人批評德國政府的這種要求為“納粹”行為,這種情況使一部分德國人感到氣憤,他們對南歐國家和本國的一些人的這種“里外不分”的態(tài)度感到極度失望,因此決定加入另一種選擇黨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當時甚至連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的一些黨員也持反對歐元的態(tài)度,他們因此加入了另一種選擇黨。
在上述背景下,“德國的另一種選擇(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簡稱AfD)”黨(以下簡稱“另一種選擇黨”)正式成立于2013年4月,當時該黨在柏林召開了第一次代表大會,選舉了黨的領導機構并確定了黨的綱領。該黨的黨員多來自德國右翼政黨,例如最初的領導人盧克(lucke)曾是基督教民主同盟的黨員,他的黨齡達33年之久,也有黨員來自德國自由民主黨。在3月至5月間,該黨在德國的16個州建立了支部,以開展競選活動,該黨在下薩克遜州的影響力最大。6月,該黨成立了青年組織。該黨的主要發(fā)起者為男性,而且學歷偏高,該黨網站開展的調查顯示:該黨有2/3的支持者擁有博士學位,因此被稱為“教授黨”,黨的會議被戲稱為大學董事會,其領導人是經濟學教授尤爾克·胡伯特·莫伊藤(Jrg Hubert Meuthen)。
德國選舉法規(guī)定政黨只有獲得5%以上的選票才能進入國會下院,這種規(guī)定對另一種選擇黨這類新組建的政黨不利。在2013年的聯邦議會選舉中另一種選擇黨的得票率略低于5%,因此未能進入國會。盡管如此,該黨的發(fā)展勢頭堪稱迅猛,其支持者多是由基督教民主聯盟的支持者轉變而來的。該黨在3月末的黨員人數為5000人,到5月則增加到1萬人。2014年黨員增至2萬人,2019年黨員為3.5萬人。2014年,另一種選擇黨在歐洲議會選舉中獲得7個議席,加入了歐洲議會中的“歐洲保守主義者和改良主義者黨團”。2016年,該黨宣布將與奧地利極右翼政黨自由黨合作,因此該黨被歐洲保守主義者和改良主義者黨團開除,這一情況也顯示出了另一種選擇黨具有民粹主義特征。
到了2017年10月,另一種選擇黨已通過德國的州級選舉成功進入了德國14個州的議會(德國共有16個州)。在2017年的國會選舉中該黨獲得12.6%的選票,成為德國第三大黨,在下院中獲得94個議席,這是該黨首次進入德國國會。此后直至目前該黨一直是德國最大的反對黨。由此可見,該黨在成立4年之內就在德國贏得了廣泛的支持。
另一種選擇黨的民粹主義色彩十分明顯,例如該黨的許多黨員有種族主義、仇恨伊斯蘭主義、排猶主義、排外主義傾向;從2015年起該黨就與德國的極右翼團體進行合作,這些團體包括“反對西方國家伊斯蘭化的愛國的歐洲人”“新納粹”“新右翼特征的一代”等。但該黨的民粹主義特征主要體現在其政策主張當中,另一種選擇黨堅持激進民族主義,主張恢復民族自信,圍繞這個目標,該黨的主張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第一,主張壯大本民族,認為德國的年輕人口太少,因此主張政府鼓勵德意志民族的公民生育子女。第二,主張恢復對本民族歷史的自信。該黨認為應當對本國文化感到驕傲,不應當對納粹那段歷史感到羞愧。該黨領導人指出,世界上只有德國才在本國的首都修建了一座代表羞愧的標志性紀念碑,這是錯誤做法。該黨提出德國人應當對本民族感到驕傲,應該使國民對本民族不自信的狀況發(fā)生一個180度的轉變。第三,主張恢復德國的傳統價值觀,提倡重視家庭的價值,主張婦女按照傳統方式生活因此反對現代女權主義,反對同性戀婚姻,反對同性家庭收養(yǎng)兒童。第四,認為德國融入歐洲、接受難民都會降低國民對本國的認同感。該黨對歐洲一體化持懷疑態(tài)度,因此反對進一步推動歐洲一體化,主張德國只有經過公投才能向歐盟讓渡主權。該黨還反對外來移民,尤其反對穆斯林人口。在2016年舉行的黨代表大會上,另一種選擇黨通過了反對穆斯林的綱領,提出口號“伊斯蘭不是德國的一部分”,要求在德國禁止使用伊斯蘭教的標志,包括建筑不能采取清真寺的建筑樣式、不能使提醒禱告的鐘聲在德國回響、禁止穿罩袍服飾等。在這方面的例證是,在2017年國會選舉中該黨推出前基督教民主聯盟黨員為主要參選人,主要競選綱領是:督促德國不再接受避難申請者,停止對俄羅斯的制裁,如果德國不能從歐盟收回讓渡給歐盟的主權就退出歐盟,要求修改憲法,主張德國應當規(guī)定非德國人的子女如果犯了嚴重的罪行就應被剝奪德國的公民資格。第五,主張壯大本民族的軍事力量,主張重新實行征兵制。另一種選擇黨的其他一些主張包括:對氣候變化持懷疑態(tài)度,反對過度使用可再生能源,主張對國有企業(yè)和社會事業(yè)實行私有化。在外交方面,支持北約、美國、以色列,支持以色列主要是因為該黨反對伊斯蘭國家。
然而如前所述,由于德國特殊的歷史經歷和政治氛圍,另一種選擇黨亦不敢公開宣稱本黨屬于民粹主義政黨(該黨自稱是一個中右翼保守主義政黨);例如在2018年,該黨的一名議員因為發(fā)表關于土耳其人和外來移民的種族主義言論而被迫放棄議員身份。在這種社會氛圍下,另一種選擇黨在成立時就宣稱,本黨無意吸引右翼民粹主義者或極右翼激進主義者,還宣稱將對黨員進行審查,以觀察他們是否有極右翼的經歷。在成立后,另一種選擇黨極力向社會表明本黨與納粹,與排外主義、種族主義、排猶主義沒有關系,甚至為了自證清白曾開除一些極右翼黨員。顯然,另一種選擇黨這樣做是迫于德國國內廣泛存在的抵制民粹主義政黨的壓力,該黨不愿意重蹈德國盜版黨的覆轍,此前盜版黨的一些黨員在競選時曾提出了“排猶”的觀點,最終因引起了德國民眾對“納粹”的記憶而遭到選民抵制、未能當選。但該黨領導人還是提出:每個人都有使用“強硬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的權利。這就顯示了另一種選擇黨在事實上認同民粹主義,但在口頭上不敢承認這一點。
依據上述分析,本文認為另一種選擇黨的主張在本質上符合民粹主義意識形態(tài),但迫于德國的獨特政治氛圍即反納粹、反民粹的意愿仍比較強烈,該黨力求避免被德國多數選民和其它政黨認定為民粹主義政黨,例如該黨宣稱本黨以保守主義者、中產階級和受教育程度較高者為基礎。在德國存在抵制民粹主義的強大社會氛圍的情況下,可以判定民粹主義政黨難以在短期內獲得執(zhí)政權。歐洲其它國家也存在類似的社會意識和社會氛圍,只是強烈程度不及德國而已,這是阻礙民粹主義政黨獲得政治突破的最主要因素。
第二,某些國家的選舉制度限制了民粹主義政黨的發(fā)展。
下面以法國民粹主義政黨為例對這一情況加以說明。西歐地區(qū)資格最老的民粹主義政黨之一是法國國民陣線(Front National,FN),其成立于1972年10月;2018年6月1日,“國民陣線”正式更名為“國民聯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簡稱RN)。(本文認為,將“國民”翻譯為“民族”更加切合原意,但按照一般的習慣,仍沿用“國民”譯法。)
2011年,瑪麗娜·勒龐(Marine Le Pen)成為國民陣線領導人,在此之前該黨的意識形態(tài)并不穩(wěn)固,經常發(fā)生變化:在20世紀70年代,國民陣線的主要目標是反對共產黨;到了20世紀80年代該黨的主要訴求變成了反對外來人口、維持法蘭西民族的民族特征;在90年代該黨則將宣傳重點放在反對全球一體化進程和歐洲一體化進程上。盡管存在這種變化,激進民族主義一直是該黨的主要意識形態(tài)——國民陣線主張反對外來人口、維持本民族的民族特征;該黨的經濟-社會政策被媒體稱為“福利沙文主義”,即主張只有本國人特別是法蘭西民族的人口才有權利享受國家福利,這種態(tài)度也是民族主義的反映。該黨還經常性地激烈抨擊政治精英并且宣稱政治精英已經脫離了法國人民。以上這些特征都體現了國民陣線的民粹主義本質。
從1986年至2001年國民陣線在法國的選舉中贏得了大量選民的支持,例如在1997年的議會選舉第一輪投票中獲得了14.9%的選票。但是由于法國議會選舉的第二輪投票采取勝者全得的辦法,因此盡管在1988、1997年議會選舉中該黨在第一輪投票中得票率較高,但最終其在國民議會只獲得了1個議席。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國民陣線并非傳統主流政黨,在法國民眾中的總體影響力相對與傳統主流政黨而言比較弱小,由于法國在第二輪投票中實行勝者全得的制度,國民陣線提名的候選人在第二輪投票中往往無法戰(zhàn)勝主流政黨提名的候選人,因此國民陣線的候選人在第二輪選舉中很難勝出??梢耘c這種情況相對照的情況是,法國在1986年的議會選舉中實行比例代表制而非勝者全得制,因此當時國民陣線獲得的議席數較多,為35席。
自從法國在第二輪投票中實行勝者全得的選舉制度之后,國民陣線的候選人就很少能進入國會了。選民在知曉這種情之后其投票傾向也會受到影響,不會再熱衷于投票給國民陣線,因此選民知道即便投票給國民陣線該黨的候選人最終也很難進入國會。這種情況導致近些年來國民陣線在議會選舉中的得票率有所下降。例如在2007年的國會選舉中僅得票4.3%[8]。在總統選舉中也是如此,盡管許多選民支持國民陣線的候選人,但這種支持在法國的現行選舉制度下難以轉化為實際的政治影響力。例如馬麗娜的父親老勒龐在2002年的法國總統競選中成功躋身第二輪角逐,他在第一輪的得票率超過了法國大黨“社會黨”的候選人、前總理萊奧納爾·若斯潘;在2017年的法國總統選舉中,馬麗娜重蹈其父親的覆轍,惜敗于第二輪競選,這也是因為在法國的選舉制度下非主流政黨很難勝出。
上世紀80年代下半葉以來,法國的選舉制度導致國民陣線在國會中的議席數較少,如果法國的選舉制度不能改變?yōu)楸壤碇疲敲磭耜嚲€在議會選舉中實現政治突破的希望是很渺茫的,反而在未來的總統選舉中實現政治突破的可能性相對而言會更大一些。
三、其他政黨對民粹主義政黨造成的不利影響
歐洲部分傳統主流政黨接受了民粹主義政黨的一些主張,因此能夠打擊民粹主義政黨、繼續(xù)維持自己的主導地位。
歐洲民粹主義政黨在當代之所以能夠獲得突出的政治影響力,主要是因為它們關注的議題是傳統主流政黨并不關注的重大社會問題,如果傳統主流政黨也在競選期間吸納民粹主義政黨的主要政治主張并回應民眾的有關關切,則主流政黨可以有效爭奪民粹主義政黨的支持者,使民粹主義政黨嚴重喪失競爭力。一個突出的例子是2019年的丹麥大選,丹麥主流左翼政黨將民粹主義政黨的主要政策主張納入本黨的競選綱領,從而獲得選舉的勝利,與此同時民粹主義政黨的支持者明顯流失[9]。目前在歐洲這種情況(主流政黨采納民粹主義政黨的政策)雖然不多,但未來有可能逐漸增多,因為主流政黨如果將民粹主義政黨的政治主張融入自己的競選綱領,則可以有效擴大本黨的選民基礎。
總之,截至目前民粹主義政黨在當代歐洲仍然未能廣泛獲得執(zhí)政權。每個國家中都存在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具體原因,本文以上列舉的是在歐洲帶有一定普遍性的七個原因。盡管民粹主義政黨自身未必會執(zhí)政,但民粹主義政黨的影響力正在增強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至少歐洲的許多主流政黨的政策已經受到了民粹主義政黨的政策主張的影響,可以稱之為“主流政黨的民粹主義化”現象,這種現象也是民粹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力的一種表現。因此,民粹主義政黨在政壇不得勢,并不能代表民粹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力正在減弱。
參考文獻:
[1]? 夏慶宇.從前現代化時代到后現代化時代的民粹主義探析[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9(2):135-142.
[2]? 夏慶宇.俄、德傳統民粹主義與西方當代民粹主義的關系論析[J].深圳社會科學,2018(2):72-82.
[3]?? 馬子倩.意大利政治危機料將很快化解[N].中國青年報,2019-12-09(03).
[4]?? 張莉.“二戰(zhàn)”后西方首個民粹主義政府何以再次出現于意大利[J].深圳社會科學,2019(2):59-68.
[5]? D.Albertazzi and D.McDonnell.eds.Twenty-First Century Populism: The Spectre of Western European Democracy[M].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2008:67-83.
[6]? 夏慶宇.英國、德國和瑞典極右翼政黨[J].國際研究參考,2016(12):11-17.
[7]? Benjamin Weinthal.The Rise of Germanys Tea Party[EB/OL].(2013-05-03)[2019-3-25].https://www.fdd.org/analysis/2013/05/03/the-rise-of-germanys-tea-party.
[8]? 夏慶宇.“勒龐現象”透視[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2017(5):89-98.
[9]? 夏慶宇.挪威、丹麥民粹主義政黨比較研究[J].深圳社會科學,2019(5):72-80.
[責任編輯:盧紅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