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華 謝建美
【摘? ?要】法治教育專冊是以探索學生學習活動指向的問題域為基本結構單元編排的。因此,教師要緊扣“三類”問題,引導“三層”問題,關注“三階”問題,引導學生實現(xiàn)價值探究,從而習得法律知識,樹立法治意識,培養(yǎng)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法律思維,提升法治素養(yǎng)。
【關鍵詞】問題導向;價值探究;法律思維
道德與法治課程將六年級上冊定為法治教育專冊,主要是基于學生思維領悟能力和價值判斷水平,以憲法精神為主線對學生進行集中法治教育的考慮。法治教育專冊的編排以問題域為基本結構單元,不少課題、框題、主持人語、活動園都是由問題組成,其意在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探究法律與生活的關系,認知必要的法律規(guī)范,初步形成體系化認知,突出了教材的教育屬性。
在教學中,教師要緊扣“三類”問題,引導“三層”問題,關注“三階”問題,引導學生實現(xiàn)價值探究,從而習得法律知識,樹立法治意識,培養(yǎng)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法律思維,提升法治素養(yǎng)。
一、緊扣“三類”問題,習得法律知識
法治教育專冊以“知識生活化、道法相融合”為出發(fā)點,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循序漸進地闡述基礎法律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要善用教材問題、關聯(lián)生活問題、找準熱點問題,讓學生對法律和法律體系有初步的認識和理解。
(一)善用教材問題,助推法律知識理解
教材既是“教本”也是“學本”,它是教師設計和實施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jù),也是學生開展自學活動的材料。而教材往往在課題、框題、主持人語、活動園設置了大量的問題,以此引導學生與教材對話,開展探究性學習。教師要對教材中的導引問題進行解構,形成探究支架,幫助學生理解體系性的內容和抽象性的知識。例如,教學第2課的“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板塊時,教師將“活動園”中主持人提出的問題,設計成三個問題:以上三部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第一條有什么共同點?你還能在其他法律中找到這樣的共同點嗎?這一規(guī)定反映了憲法與其他法律是什么關系?主持人是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重要角色,會出現(xiàn)在不同的欄目,意在指明教學目標和思考探究方向。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理解“憲法是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學生在問題導引下,發(fā)現(xiàn)這三部法律在第一條都出現(xiàn)了“根據(jù)憲法,制定本法”的句子,并通過網(wǎng)絡檢索發(fā)現(xiàn),我國其他法律中也有這樣的句子,說明憲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據(jù),任何法律不得與憲法相抵觸。三個問題像剝洋蔥般層層遞進,直達核心,使學生明白了憲法的地位和重要性——根本法,為進一步了解憲法內容,理解憲法功能——規(guī)定了最根本、最重要的問題奠定了認知基礎。
(二)關聯(lián)生活問題,助推法律知識運用
六年級學生對法律知之甚少,甚至覺得這是成人的事情。法治教育專冊有意根據(jù)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和行為表現(xiàn)來編排。因此,教師要根據(jù)教學目標選好生活問題,以激發(fā)學生探究法律知識的欲望和興趣,從而理解法律與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如第1課中“法律是什么”板塊,教師設計了一個生活情境:媽媽乘坐出租車送王明上學,途中與違章的私家車相撞而受傷,用去醫(yī)療費一萬多元。王明媽媽應該向誰索賠?這樣的生活問題切合學生的實際,容易引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應該向違章的私家車主索賠。但事實是,王明媽媽應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向出租車公司提出索賠,因為她跟出租車公司形成了客運服務的法律關系。當然,出租車公司賠償醫(yī)藥費、誤工費等費用后,可以向違章的私家車主索賠。通過生活問題的導引,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中處處有法律,法律從生活中來,又為解決生活問題服務。
(三)找準熱點問題,助推法律知識厘清
社會熱點問題往往經互聯(lián)網(wǎng)傳播發(fā)酵,會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學生是社會的一分子,教師有必要找準與教材內容相契合的社會熱點問題,引導學生認識、理解其中蘊含的法律知識,從而達到知法理、明是非的目的。例如,第5課“權力運行受監(jiān)督”板塊,為了讓學生了解國家機關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依照法律程序行使權力,接受監(jiān)督,教師在教學中引入了當?shù)氐纳鐣狳c事件《女兒遲到被罰站? ?派出所副所長關押老師7小時》。學生根據(jù)已學的法律知識對以下問題進行研究:老師有過錯嗎?女孩的爸爸——派出所副所長可以這樣做嗎?他侵害了老師哪些基本權利?你認為應該如何處理?不少學生認為國家機關行使權力不受監(jiān)督,自己也沒監(jiān)督的資格和責任。這樣的熱點問題無疑能幫助學生厘清認知盲點:國家機關是代表人民行使公權,為保證符合人民的一員,體現(xiàn)人民的利益,必須接受監(jiān)督。雖然教師的行為也屬違法行為,但派出所副所長將公權作為泄私憤的工具,侵犯了公民人身自由權,屬于違法行為,必須依法糾正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二、引導“三層”問題,培養(yǎng)法律思維
法律思維,是指按照法律的邏輯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法治教育專冊并非指向單純的法律條文教育和法學理論教育,而是一種大眾化、普及性的法治教育。教學中,教師要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指導學生生活,做一個知法、敬法、守法的公民,初步樹立法律意識,培養(yǎng)法律思維。
(一)問題引導認同,形成法律意識
法律意識,是人們關于法的思想、觀點、理論和心理的統(tǒng)稱,是公民對法律的認同。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認同權利和義務是生活的一部分,產生依法辦事、依法履行的覺悟。如第4課的“公民的基本權利”板塊的“活動園”講述了高叔叔裝修房子影響鄰居休息,卻認為這是自己的權利,他人無權干涉的案例。主持人提出如何評價、如何處理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公民行使權利的界限——不濫用,不損害國家、社會、他人的合法自由和權利。這不僅厘清了學生認知的模糊點,更深刻理解了權利的界限,增強了運用法律知識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學生在認同法律的同時,樹立了知法、敬法、守法的法律意識。
(二)問題引導判斷,習慣法律思考
以法律思維判斷問題是以事實為依據(jù),有著明確的指向,不會模棱兩可,具有嚴謹性、客觀性。在法治教育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嘗試用法律思維進行思考和探究的習慣。如第4課《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中,教師提供了農民工張叔叔被工程隊拖欠工資的事件。教師首先讓學生探究以下問題:什么叫拖欠工資?如何證明被拖欠工資?張叔叔與工程隊是否簽訂合同?該如何維權?學生借助教師提供的資源包,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五十條,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的工資,第十章還規(guī)定了勞動爭議的解決辦法”中找到了答案。通過案例分析,學生發(fā)現(xiàn)我國有著比較完善的法律體系,體現(xiàn)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遇到困難時要相信法律、求助法律,學會用法律思維尋求解決問題的路徑。
(三)問題引導思辨,內化法律觀念
法律思辨,是指從法律的內容、法律的規(guī)定、法律的邏輯來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法律思維方式。對小學生而言,法律思辨就是以法律為準繩、以事實為證據(jù)來看待不同的問題,從而找到用法律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學習第6課《人民代表為人民》時,有學生說,人民負責選出心中的人大代表,由他們去行使國家權力,人民就沒啥事了。教師請學生對這種說法進行判斷,并說明理由。六年級學生可能聽說過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會,知道人民代表有著參政與議政的權利,并認為自己年紀小,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只有人大代表才有資格參政議政。通過問題導引,學生知道權利與義務既是矛盾體又是統(tǒng)一體,人民代表要代表人民的心聲,他們有權利也有義務參與國家大事,為選民做事,但其他公民同樣也有權利和責任參政議政,因為他們是國家的主人,是場外的“代表”。就此,學生的法律觀念變得更客觀、更全面、更理性。
三、關注“三階”問題,提升法律素養(yǎng)
法律素養(yǎng)是指一個人認識和運用法律的能力。法治教育要從“三階”問題入手,把法律的約束力、強制力、底線意識與道德的感化力量相結合,為學生樹立法律意識奠定基礎,實現(xiàn)從懂法、知法走向守法的目標,從“法治”走向“德治”,為兒童的道德發(fā)展服務。
(一)用法律眼看問題:遵循法律
法律具有強制力,是以法律條文的形式存在,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知法,是法律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第一階段。因此,法治教育要讓學生明白違法必究,了解不同法律對不同行為的規(guī)定,以法律眼區(qū)分守法與違法行為,從而在心中畫出法律界線。如第8課《我們受特殊保護》的“專門的法律來保護”板塊,將《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作為一部專門保護未成年的法律來講授。教師提出以下探究問題:為什么要制定專門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它主要規(guī)定了哪些內容?你對哪款法條感興趣,為什么?當下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有哪幾種?你有什么建議?學生通過學習,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對9種不得有的不良行為做出了明確的界定,并有明晰的法條闡述了處罰內容。
(二)用法律心思問題:敬畏法律
守法是內心敬畏法律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違法必究,法律如同高懸頭頂?shù)睦麆?,讓人產生敬畏之心。而永遠不讓法律的利劍斬下,是法治教育最高的目標。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法律來指導日常行為,做到遇事想法,做事守法。如第9課《知法守法? ?依法維權》的“守法不違法”板塊,提供了杜某某因違法而受處罰的案例。教師提出以下探究問題:杜某某違反了哪些法律?他在少年犯管教所里的生活是怎樣的?為什么他流下了悔恨的淚水?雖然未成年人受到國家的特殊保護,但違法后同樣會受到法律的懲罰。教師借助問題進行引導,并選讀一些青少年違法后的懺悔信,讓學生明白違法必究和失去自由的桎梏,從而發(fā)自內心地敬畏法律。
(三)用法律情解問題:溫暖法律
法律不僅是為了懲治犯罪,更是為了保護公民的合法權利不受侵犯。法治教育要引導學生學會拿起法律的武器,避免權利受侵害的現(xiàn)象發(fā)生,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從而感到法律是有溫度的。近年來,校園霸凌行為時有發(fā)生,教師用“李剛該怎么辦”的案例展開教學:李剛在放學回家的路上被高年級學生張某和李某攔下,遭到暴力敲詐。李剛應該拒絕還是給錢?李剛的爸爸能去揍張某、李某嗎?李剛可以怎樣維護自己的權利?學生通過學習,知道張某和李某的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是一種違法的行為。李剛出于自我保護的需要可以選擇先給錢后報警,或者向熟悉的教師、家人、警察求救。李剛的爸爸不能采用打人的方法維權,因為這也是違法行為,同樣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家長和學生本人應該通過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對他們進行法律制裁。遇事不躲,機智應對,依法維權才是正道。
問題只是載體,探究法律內在價值才是法治教育的目的。教師不僅要關注法律“是什么”,更應探究“為什么”和“怎么做”。導引問題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思維水平,問題本身要有思考價值,有層次和梯度,這樣才能層層推進,抵達法治教育的核心。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德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義務教育教科書: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2]郁樹廷.思政課應切入社會熱點問題[N].光明日報,2016-12-13(14).
[3]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 .人民日報,2016-12-9(1).
[4]“科學探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驗研究”課題組.探究性學習:含義、特征及核心要素[J].教育研究,2001(2).
(浙江省建德市洋安中心學校? ?311607
浙江省建德市教育科學研究中心? ?31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