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冬平 陳士貴 郭軍
聽覺系統(tǒng)的損傷可造成患兒聽覺通路上神經結構在形態(tài)學和生理學上發(fā)生變化,導致運動、認知、行為的異常[1]。兒童發(fā)育早期聽覺信息的正常輸入是其行為能力發(fā)展所必須,聽力障礙會對兒童的運動通道產生不良影響[2]。聽障兒童常表現為多動不安、膽小、害羞、缺乏自信、學習困難、注意力不集中、情緒及運動協(xié)調障礙等行為,已成為學校與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3]。聽覺統(tǒng)合治療作為一種整體的聽力治療程序,可改善個體對聲音信息相關的認知障礙,幫助增強個體對周圍環(huán)境的反應性,讓患兒在治療中感到輕松、快樂,增強患兒自信心和適應能力[4]。已有研究顯示,聽覺統(tǒng)合治療可以增強孤獨癥患兒對聲音的敏感性,加強聽覺刺激注意,達到改善注意力的目的[5,6]。本文探討了聽覺統(tǒng)合治療對聽障患兒運動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6年8月~2018年7月在本院診治的聽障患兒83例。將被試隨機分為觀察組42例與對照組41例,兩組患兒的基礎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符合聽力障礙的診斷標準[7],確診為雙耳感音神經性聾。納入標準:年齡2~8歲;無視力缺陷、重大精神神經性疾病史或軀體殘疾;無明顯先天性疾病、精神發(fā)育遲滯、心理行為異常等疾?。换純壕浯髦犉?,配戴時間<3個月。排除標準:智力發(fā)育障礙患兒;父母離異患兒;癲癇及精神病患兒。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了此次研究;家長知情同意本研究。
表1 兩組患兒基礎資料對比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康復干預治療,包括手勢語、認知能力、注意力、圖片交流及記憶力、表達能力、語音、構音訓練等,對于適應性較差的患兒,運用游戲教學結合語言訓練。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聽覺統(tǒng)合治療,具體措施如下:①治療設備:使用美國PPG公司生產的數碼聽覺統(tǒng)合訓練儀(digital auditory aerobics,DAA),該儀器包括美國先鋒CD機、20張音樂光盤、濾波器及專業(yè)耳麥。CD機的衰減檔為數字化控制,衰減1表示輸出的音量左右耳各衰減50%;衰減2表示輸出的音量左右耳各衰減30%;衰減3表示輸出的音量左右耳各衰減0%;衰減4表示左耳輸出的音量衰減30%,右耳衰減0%。②治療步驟:兒童先配戴耳機(區(qū)分左、右耳機);打開電源,按下2000 Hz;碟面朝上,將碟盤放入碟機里;第1碟衰減1;第2碟前15 min用衰減1,后15 min用衰減2;第3~10碟用衰減3;第11~20碟用衰減4,聲平均調為4;訓練結束時,將聲平撥回“0”的位置,衰減撥回“1”的位置,關閉放碟機電源鍵。③療程:患兒每天聽訓2次,間隔3 h以上,每次30 min,20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療程之間間隔6個月。④治療注意事項:治療過程中患兒需要安靜,不能說話、不能隨意摘下耳機;對于不配合的患兒,由家長陪同,放患兒喜歡的歌曲或故事,讓其戴耳機聽,或康復訓練師給予誘導進行靜坐訓練;訓練期間患兒需要保證充足的睡眠;為了維護治療療效,治療期間及治療后半年內不能使用耳機聽音樂。
在治療前后分別采用以下量表測量兩組兒童的神經心理發(fā)育情況、動作協(xié)調、視覺運動整合等能力。①《小兒神經心理發(fā)育量表》[8]結果以發(fā)育商(developmental quotient,DQ)表示。發(fā)育商=發(fā)育年齡/實際年齡×100。發(fā)育商分級標準:≥130為優(yōu)秀,115~129為良好,85~114為中等,≤84為差。(優(yōu)秀+良好)/組內例數×100.0%=優(yōu)良率。②視覺運動整合發(fā)育測驗(the development test of visual—motor integration,VMI)[9],包括24個幾何圖形,正確完成1圖得1分,分值范圍0~24分,分數越高,運動功能越好。③麥卡錫幼兒智能量表(mecarthy scale of children abilities,MSCA)[10],該量表包括18項分檢測,本研究只對言語、知覺操作,數量3個分量表進行評價,分值范圍0~126分,分數越高,智能越好。④修訂版嬰兒-初中生社會生活能力量表(social adaptability testing form),包含41個項目,6個領域,分別賦予1或0分,分值范圍0~41分,得分越高社會適應性越強[11]。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均以頻數表示,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兩對比為卡方分析與t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
治療后觀察組的發(fā)育優(yōu)良率為97.6%,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2.9%(P<0.05),見表2。
表2 兩組兒童發(fā)育優(yōu)良率對比(n,%)
治療后觀察組的動作協(xié)調能力、視覺運動整合能力評分都顯著高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治療后兩組的智能評分高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治療后兩組的社會適應性評分高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聽障兒童不僅有言語發(fā)育缺陷,在非言語認知能力方面也落后于健聽兒童[12]。兒童期是大腦可塑性最強的階段,早期改善患兒的聽力障礙,將促進其聽語反饋的建立,有助于聽覺中樞神經和言語中樞神經的發(fā)育,提高患兒言語識別能力[13]。發(fā)育期內的聽覺剝奪可導致神經髓鞘化進程的延遲,而運動協(xié)調性發(fā)育與髓鞘形成有顯著相關性,會影響聽障患兒的精細運動能力[14]。聽覺統(tǒng)合訓練是與環(huán)境的信息連接互動的過程,是指人從環(huán)境中接收信息,向環(huán)境反饋信息,從而改善大腦功能障礙[15]。本文所采用的聽覺統(tǒng)合訓練儀,可以模擬電感電路,具有紅外無線輸出平臺,實現無線發(fā)射與輸出信號。同時晶體管構成的模擬電感電路有理想的“V”型音頻曲線,能達到有效衰減中心頻率,符合患兒的聽力習慣。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的發(fā)育優(yōu)良率為97.6%,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后兩組的智能評分高于治療前,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聽覺統(tǒng)合治療能改善聽障患兒的精神心理與智能發(fā)育水平。從機制上分析,聽覺統(tǒng)合治療可以開發(fā)患兒的右腦功能,促進患兒語言功能的改善[16]。
表3 兩組兒童治療前后運動功能評分對比(分,±s)
表3 兩組兒童治療前后運動功能評分對比(分,±s)
組別 例數(n)動作協(xié)調能力 t P 視覺運動整合能力 t 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2 5.44±0.22 10.66±0.44 17.822 0.000 6.09±0.14 10.33±0.15 10.758 0.000對照組 41 5.39±0.18 8.77±1.03 12.842 0.000 6.10±0.11 8.79±0.22 5.864 0.000 t 0.183 5.633 0.014 5.674 P 0.834 0.021 0.988 0.020
表4 兩組兒童治療前后智能評分對比(分,±s)
表4 兩組兒童治療前后智能評分對比(分,±s)
組別 例數(n)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42 45.32±7.46 89.24±3.19 43.991 0.000對照組 41 45.50±5.11 76.88±2.55 31.773 0.000 χ2 0.211 13.031 P 0.892 0.000
表5 兩組兒童治療前后社會適應性評分對比(分,±s)
表5 兩組兒童治療前后社會適應性評分對比(分,±s)
組別 例數(n)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42 19.87±1.32 31.66±1.13 22.748 0.000對照組 41 19.34±1.22 25.33±2.09 14.872 0.000 χ2 0.334 8.981 P 0.763 0.001
聽障兒童與健聽兒童的認知能力有一定差異,且精細運動能力較健聽兒童落后。精細運動能力與聽覺能力是相互依賴的過程,左腦半球區(qū)參與了前期言語與節(jié)律性運動的獲得[17]。而語言只是多元認知的一個方面,由于聽覺缺乏,聽障兒童復雜運動能力的發(fā)展較健聽兒童需要更長的時間,導致患兒出現身體平衡功能障礙、本體感運動障礙。聽覺經驗在視注意、視覺-動作協(xié)調、記憶、抽象思維能力發(fā)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聽覺有助于運動控制和注意的發(fā)展[18]。本研究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的動作協(xié)調能力、視覺運動整合能力評分顯著高于治療前,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從機制上分析,聽覺統(tǒng)合治療能提高患兒語言理解能力,增加他們主動交流與合作的意識,改善患兒語言表達,社會交往,促進個體大腦功能的完善,從而獲得正常的神經運動發(fā)育[19]。
在兒童神經發(fā)育模式上,語言、認知等有賴于對多種感覺輸入加工能力的發(fā)展,低級皮質中樞負責感覺的輸入、聯(lián)系、整合,皮質中樞負責概括、推理、知覺、語言和學習等[20]。社會適應能力是指個人對其周圍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本研究顯示,治療后兩組的社會適應性評分顯著高于治療前,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從機制上分析,聽覺統(tǒng)合治療可增加患兒感覺的輸入,刺激前庭系統(tǒng)、本體感和觸覺,使機體產生適應性應答,從而提高患兒的社會適應性[21]。本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如樣本數量較少,且沒有進行隨訪分析,將在后續(xù)研究中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