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利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針灸疼痛科,河南 鄭州 450000)
脾腎陽虛型泄瀉是指以黎明前腹痛腸鳴、便溏稀薄、完谷不化、瀉后則舒為主要癥狀的慢性疾病。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此病就診人數(shù)逐年增加,且有趨向青年群體之勢,是臨床常見病,甚則影響工作及生活。當下西醫(yī)尚無特效藥,而該型泄瀉卻為中醫(yī)藥診療的優(yōu)勢病種之一。2017年6月—2019年6月,筆者采用熱敏灸加鋪藥隔姜灸聯(lián)合溫針灸治療脾腎陽虛泄瀉27例,總結(jié)報道如下。
選擇54例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針灸疼痛科收治的脾腎陽虛泄瀉患者,按1∶1的比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27例,男17例,女10例;年齡平均(44.59±2.62)歲;病程平均(2.91±0.31)年。對照組27例,男19例,女8例;年齡平均(44.3±2.57)歲;病程平均(2.85±0.3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參考文獻[1]中相關標準。病程≥6個月,近3個月反復臍腹作痛, 每周至少1 d。并兼具下列至少2項(包含2項):①腹痛反復發(fā)作;②排便頻率在發(fā)作期間發(fā)生變化;③糞便性狀在發(fā)作期間發(fā)生改變。
缺少可闡釋癥狀的生化異常與形態(tài)學變化。近3個月發(fā)作每周≥1 d,并兼?zhèn)湎铝兄辽?項(包含2項)異常變化:①該變化均與排便相關;②排便頻率在發(fā)作期間發(fā)生變化;③糞便性狀在發(fā)作期間發(fā)生改變。
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醫(yī)診斷學》[3]《腸易激綜合征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4]中關于脾腎陽虛型泄瀉的診斷標準,主癥:①大便頻數(shù),便質(zhì)清冷,久瀉不止,或晨瀉;②腹臍冷痛喜暖,得暖則痛減;③畏冷肢涼。次癥:①腸鳴即瀉;②腰膝酸冷;③神疲,納差,倦怠,懶言,乏力。舌脈:舌淡苔白,脈沉細。證型確定:兼具上述主證及次癥的任意2條和舌、脈任意1條即可確診。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②年齡18~65歲者;③病程1~10年者;④患者依從性好,治療期間未中斷或加用其他療法者;⑤本次研究全部患者均為自愿參與并均簽有受試對象知情同意書,無治療禁忌證者。
①合并高血壓、過敏、妊娠者;②通過檢驗大便常規(guī)排除痢疾等疾病者;③腸結(jié)核及良、惡性腫瘤等造成的惡性腹瀉者。
兩組均給予溫針灸療法,取穴:關元、氣海、下脘、中脘、足三里(雙穴)、天樞(雙穴)。操作方法:令患者放松并取仰臥位,受術部位充分暴露后以75%酒精棉球清潔3遍。選擇直徑為0.25 mm,長度為40 mm的毫針(由蘇州針灸用品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 180601,)進針,并采取捻轉(zhuǎn)補法以得氣為宜,而后予以溫針灸。艾柱由清艾絨搓成的緊實圓錐(直徑1.5 cm,高2 cm),1個為1壯,每穴連續(xù)7壯,大約5 min灸1狀,以穴位局部微紅為度。
治療組在溫針灸的基礎給予鋪藥隔姜灸[5]。材料準備:①本科自制四神湯(肉豆蔻、山萸肉、補骨脂、五味子等,院內(nèi)制劑批號2017030101),研藥為末,每次2 g;②鮮生姜適量,切丁打碎成泥,過濾姜汁、姜泥分別備用;③艾柱選用清艾絨搓成緊實圓錐體(直徑1.5 cm,高2 cm)數(shù)個備用。操作方法:繼溫針灸后,先以體積分數(shù)750 mL/L的乙醇棉球清潔受術穴位3遍,用蘸浸姜汁的棉球擦拭受術部位3遍。以穴位為中心、直徑2 cm為圓將藥散均勻撒于歸元四穴(關元、氣海、下脘、中脘、)及天樞、足三里,而后鋪以姜泥(圓柱狀,直徑2 cm、高1.5 cm),中間壓出深度約0.5 cm凹槽后放置艾柱。點燃其頭部,燃盡為1壯,連續(xù)施灸3壯為1次治療。診療完成后去除藥粉、姜泥,清潔干凈即可 。注意事項:診療當天不宜洗冷水澡、游泳,慎用肥皂等刺激性物品擦洗受術部位以免引起不適;診療期間食物忌用生冷、忌服辛辣刺激以保證治療效果。
對照組在溫針灸的基礎上給予腹部艾箱灸治療,操作方法:取大小合適之艾箱置于患者腹部(涵蓋中脘至關元諸穴),取長約5 cm的艾柱共10段,浸泡950 mL/L乙醇點燃,待火焰稍小將其兩兩并排均勻置于艾箱,而后關閉艾箱并用布巾包裹以防止熱量散失及患者在治療期間感受風寒。艾柱燃盡為治療1次。注意事項同治療組。
兩組均于夏頭、中、末三伏各治療1次,治療3次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判定療效。
按照《中醫(yī)消化病學診療指南》[6]設計中醫(yī)證候積分量表,記錄并對比受試對象治療前后病癥并進行中醫(yī)證候評分。評分依據(jù)尼莫地平法將受試對象共有病癥劃分為無、輕、中、重4級, 次癥計為0,1,2,3分, 主癥計為0,2,4,6分。(證候積分改善比例=(1-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依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的標準。痊愈:癥候積分≥95%,癥狀、體征消失。顯效:95%>證候積分≥70%,癥狀、體征明顯改善。有效:70%>證候積分≥30%,癥狀、體征改善。無效:證候積分<30%,癥狀、體征無改善,甚或加重。計算公式:有效率:100%×[1-(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
見表1。兩組對比,經(jīng)Ridit分析,u=2.96,P<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脾腎陽虛泄瀉患者療效對比 例
見表2。
表2 兩組脾腎陽虛泄瀉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對比 分,
脾腎陽虛型泄瀉又有“雞鳴瀉”“五更瀉”之稱,其病因病機主要與脾腎陽虛、情志失調(diào)、脾虛食積、濕瘀內(nèi)結(jié)等有關。該病屬于西醫(yī)學范疇中的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2],主要由分泌功能紊亂、腸道蠕動功能下降引發(fā)。本病癥狀相對而言較為復雜,且在臨床試驗中很難發(fā)現(xiàn)腸道器質(zhì)性病變,雖不會威脅生命,但使病患承受較大的精神負擔。而此病卻是中醫(yī)學治療的優(yōu)勢病種,中醫(yī)學認為:腎與胃關系密切,為胃之關,其開竅于二陰,司二便之開合。腎陽不足,加之黎明之時陽氣未復,兩陰相合而陰盛至極,命門火衰無以蒸化脾土而致泄瀉不止。故法當溫腎健脾。
本測試驗方基于“春夏養(yǎng)陽”“天人合一”的中醫(yī)學思想,結(jié)合人體在三伏天這樣的特殊氣候中,自然陽氣盛而體內(nèi)陽氣虛,機體表面皮膚、腠理相對稀疏的特點,以求“和于陰陽,調(diào)于四時”[7-8],借三伏天陽氣之盛,以充養(yǎng)機體陽氣之虧。
所用藥物為本科自制四神湯,強于益火補土、溫腎散寒、澀腸止瀉,研末為散以增其辛散之力,補益下焦元陽,促使火旺土強,以制水而使其不復妄行[9]。
取穴以“引氣歸元”組穴為主穴,配以天樞及足三里?!耙龤鈿w元”是“腹針療法”(由薄智云教授歷經(jīng)20余年研究創(chuàng)建)中的經(jīng)典療法之一,它是一種通過調(diào)節(jié)先天、后天經(jīng)絡來治療疑難雜病及慢性病的創(chuàng)新治療方法[10]。本研究汲取薄教授“腹針療法”思想,大膽采用鋪藥隔姜灸“引氣歸元”穴治療晨瀉。方中中脘為六腑之會,與胃經(jīng)氣血同性,乃胃之募穴也,總調(diào)五臟六腑;下脘穴為足太陰脾經(jīng)與任脈交匯之處,兩穴合用可以調(diào)理中焦、調(diào)理氣機升降。氣海能升舉陽氣、培補元氣,為人體元氣之海;關元穴可培元固本,補虛益損。另外,此4穴均位于任脈,任脈作為人體“陰脈之?!倍?cè)我簧碇?,基于陰陽互根理論,刺激人體任脈亦可以影響“陽脈之?!钡亩矫},從而起到調(diào)節(jié)人體全身之陰陽的功效[11]。此外,天樞可固腸止瀉,行氣化濕,是大腸之募穴;足三里為“強壯要穴”及足陽明之下合穴,以其為多氣多血之經(jīng)而具有溫中散寒、和胃健脾之效。此6穴共奏疏通經(jīng)絡、調(diào)和陰陽、培補脾腎、運行氣血之效。
《醫(yī)學入門》云:“凡藥之不及, 針之不到, 必須灸之?!睙崦艟穆?lián)合鋪藥隔姜灸特定穴將幾種療法、多種療效有機的結(jié)合在了一起,滿足了疾病之中不同層次的治療需要。本法擇三伏天施治借自然之陽扶助人體之陽以使診療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擇歸元穴,陰陽互引,資以真陽,抑水之主,培元固本,補虛益損,澀腸止瀉,使太陰濕土,得陽以運。藥用特制四神湯以大補元陽,使火旺土強。法用鋪藥隔姜灸,使藥效得以下滲,使腧穴之氣得以調(diào)動,使自然之陽得以進入。結(jié)合溫針灸,集藥、針、灸于一體,共奏“扶正祛邪”之效。
總之,熱敏灸聯(lián)合鋪藥隔姜灸“引氣歸元”組穴治療脾腎陽虛型泄瀉治療效果確切,有效防止了藥物通過口服所帶來的肝臟首過效應及胃腸道損害,減少了五更瀉長期、頻繁的治療次數(shù),且治療費用低,患者接受度較高,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