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蓮
【摘要】在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學有著更加重要的地位。當前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在提升,特別是對于交際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的要求。因此,教師需要切實改進小學語文教學對策,引導學生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提升綜合能力,切實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zhì)量和效率,本文對相關問題進行研究。
【關鍵詞】新時期 ?小學語文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7-0089-02
前言
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學生在課堂中注意力難以集中,并且產(chǎn)生了偏科現(xiàn)象,一些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弱,這直接影響到其它學科的學習,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發(fā)展和進步。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能力提升,引導學生準確表達,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
(一)形式化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新的教育理念逐漸進入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當中,就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自由地發(fā)表對學習內(nèi)容的觀點,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可以自由發(fā)揮,課堂中凸顯學生主動參與的趨勢。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大部分教師還停留在形式化教學的過程當中,這一過程會使學生有足夠的自主探究以及提問時間,進而忽略了教師進行系統(tǒng)講解。另外,在教學過程中,由于重點加強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逐漸導致教師的知識點講解被忽略,導致新的教學模式逐漸走向形式化,使學生不能有效理解教學當中所涵蓋的重點難點,由于學生的多樣化觀點導致了教師不能夠高效率地進行教學,降低了教學效率。
(二)教師導學過于突出,使學生不能進行自主思維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當中,大多數(shù)的課前導學都是由學生自主學習來完成的,學生在完成課前導學的過程當中,不能夠有效的解決問題,不能對學習新知識有效掌握,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創(chuàng)新導學模式,使得學生能夠進行自主思維,提高學習效率。在實際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當中,教師由于對學生成績以及知識點理解過于重視,進而導致教師的課堂導學環(huán)節(jié)太過詳細,影響了學生在課堂導學階段進行自主思維,使學生在課堂學習當中不能夠有效掌握課堂學習的相關知識。這都是因為教師對導學環(huán)節(jié)的過分重視,導致了學生在課堂當中只關注到了導學案例,失去了學生對課堂導學的自主探究行為。另外,就是受到舊模式教育方式的影響,對課前導學設計過于單一,只集中于讓學生多做課前預習以及讓學生熟讀教材內(nèi)容,這一過程中學生只是按照所設計的學習方法,循規(guī)蹈矩地進行課前預習,導致了學生的思維主動性沒有充分調(diào)動。課程導學的成功,能夠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激發(fā)學生自主思考能力,引導學生能夠提前理解到教材當中的知識點,為深入學習知識點做好準備。課前導學的相關資料,不應當只集中在教材當中,還要通過一些課后知識搜集,加強學生對新知識的了解。
(三)教師認為學生自主能力不足,不能有效進行自主學習
在當前的教育改革過程當中,提倡應該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能夠進行有效的自主學習。在這一過程中,大部分教師認為由于當前年齡階段的學生還不夠成熟,對自身的控制能力較差,不能夠有效地進行自主學習,進而導致學生無法完成每堂課必須完成的學習任務,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刻,進一步導致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無法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深入講授,從而導致了教學效率低下,實現(xiàn)不了教學目標,使學生的自主能力無法有效發(fā)展。在小學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得到很好體現(xiàn),小學階段的學生還是要以教師講解知識為主。這樣的認知,導致了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存在一些矛盾,使得新時代教育模式推進得不夠徹底。
二、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在新時期下,教師需要合理使用教材,發(fā)掘教材中的積極內(nèi)容,進而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和接受。小學教材中有著較多標志性文章,其中有詩歌、小說、散文等豐富內(nèi)容。教師需要合理利用這方面的教材,引導學生形成對于文字的熱愛,積極指導學生研究文學內(nèi)容。比如,對于《少年閏土》的內(nèi)容,需要引導學生關注作者對于人物形象的刻畫,并且了解舊社會對于勞動人民的壓迫,了解文學藝術形式,進而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體會和感受,這對于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有著重要意義。同時,教師需要體現(xiàn)課堂教學的文化色彩。教師屬于知識的傳播者和講解者,需要營造課堂氣氛,讓學生進入到文化研究中。比如,可以利用有效的導入來提升課堂教學的文學性。只有利用良好的開頭進行導入,才能讓學生的后續(xù)探究充滿趣味。對于《浪淘沙》的講解,可以安排課前的朗讀和吟誦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提前感受詩詞的魅力,激發(fā)學生的思考。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中開展生動的課堂活動,讓學生直接體驗文學內(nèi)容。小學生比較喜歡一些項目活動,活動中學生的自由度比較高,而且有自主探究的空間,這正是學生最需要的。比如,可以開展閱讀交流活動,讓學生針對自己喜歡的教材作品或者課外相關作品進行分享和交流。學生可以通過相互朗讀和講述的方式進行交流,也可以展示自己的讀書筆記,進而感染其他學生,有著積極的作用。
三、創(chuàng)新課文朗讀教學的方式
一些教師往往會忽視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僅僅依靠默讀的方式讓學生理解文章是不夠的,還需要進行聲情并茂的朗讀。
第一,教師需要保障學生朗讀的時間,讓學生可以在朗讀中體會課文內(nèi)容。一方面,需要安排充分的朗讀時間,讓學生明確朗讀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參與朗讀活動,并且及時指出學生的錯誤,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指出錯誤和優(yōu)點,通過互幫互助的方式提升朗讀能力。教師可以開展朗讀訓練活動,采用競賽等方式培養(yǎng)朗讀能力。例如,在講解《燕子》這篇課文的過程中,可以首先讓學生奠定情感基調(diào),為學生播放符合課文主題的音樂,進而創(chuàng)設良好的氛圍。接著可以播放視頻進行范讀或者自己親自范讀,同時需要注意避免學生局限思路,可以利用不同的情感來朗讀課文,避免人云亦云。在朗讀活動中,需要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脈絡,這樣帶著問題和目的的朗讀更有效果,有利于開展后續(xù)的閱讀理解學習。教師結合學生的朗讀情況評價學生,了解學生完成預習的程度,同時學生可以通過朗讀活動來發(fā)現(xiàn)自己不認識的字詞或者不理解的表達方式,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第二,教師需要引入不同朗讀方式。比如,對于《詠柳》和《春日》的學習,教師需要體現(xiàn)我國古詩的意境美和韻律美,讓學生著眼于這兩個方面改進自己的朗讀,同時幫助學生克服字詞理解問題。再比如,對于故事文章的朗讀,可以使用引讀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故事的發(fā)展過程。如果課文中包括較多的對話,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讀的方式,讓學生扮演不同的故事角色,并且在朗讀中結合人物的情感和特點調(diào)整朗讀的情緒和方式。對于需要渲染氣氛的文章,可以采用齊讀的方式,比如許多古詩都可以采用齊讀的方式,讓學生感受文章的氣勢。
四、創(chuàng)新語文詞匯積累教學
在語文學習中,積累豐富的詞匯是學生的基礎任務,也是學生語文能力發(fā)展的根基。教師需要創(chuàng)新詞匯積累教學方式,避免學生產(chǎn)生負面情緒,在趣味教學中吸收相關知識,提升能力。第一,教師可以組織競技活動。詞匯積累對于學生來說就相當于蓋樓建房,需要始終堅持。一些學生存在不喜歡閱讀和基礎薄弱的問題,他們?nèi)狈τ诨A訓練的興趣。對此,采取趣味競賽活動可以激發(fā)積極性。其中包括造句比賽、成語故事會、猜詞游戲和接龍比賽等等,都是合適的項目。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可以積極總結自己收集和摘抄的成語內(nèi)容,并且給同學分享有效學習資源,結合對于成語和詞語小故事的理解,可以準確使用許多好詞語,促進詞匯積累。第二,詞語教學貼近生活,并且還原意向。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讓學生有效使用詞語,可以把詞語還原成生活中的意向。比如,講解《花之歌》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文中唯美的意象,感受紀伯倫詩意的語言,也可以讓學生模仿課文的修辭方法使用詞匯,實現(xiàn)知識的內(nèi)化。第三,通過情境教學促進詞匯理解。情境教學能夠讓教學流程形象化和生動化,有效實現(xiàn)教學目標。比如,在講解《狼牙山五壯士》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關注其中的關鍵詞語,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相關故事的表現(xiàn)和演繹,體會其中強烈的英雄情節(jié),使得教學內(nèi)容有著較強生動性[1]。接著,可以讓學生結合課文內(nèi)容進行情境表現(xiàn),重點體現(xiàn)這些詞語,有利于詞語的積累[2]。
五、創(chuàng)新德育教育滲透方式
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具備充分的德育內(nèi)容,創(chuàng)新德育教育滲透方式是必要的。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德育資源,進而結合課文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價值觀等等。比如,在講解《詹天佑》的過程中,需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并不是每個學生都需要成為詹天佑一樣偉大的人,但是在自強不息、努力奮斗方面,學生需要積極學習偉人。針對課文內(nèi)容,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課文朗讀,并且書寫自己的心得體會,而后在課堂中進行分享[3]。比如可以朗讀自己喜歡的文章,并且簡單講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說出其中啟發(fā)自己的內(nèi)容,并且闡述其思想價值。這種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活動有著積極意義,能夠讓學生提升自我修養(yǎng),完善自身精神境界,通過自我要求、自我評價和自我德育來提升自己[4]。
六、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以及積極性,不僅要看重書本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還得注重觀察學生的情感以及思維是否活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有效理解教學內(nèi)容當中的情感,讓學生能夠代入其中,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進一步建設合理的情境教學。例如,在一些文章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的方式,用多媒體的圖形界面表達出文章中所蘊含的內(nèi)容,可以通過圖片歌曲的形式,充分調(diào)動學生與課程材料之間的情感共鳴,讓學生能夠走入故事當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故事當中所蘊含的情感,總結歸納一些經(jīng)典情景,進行表演設計,逐步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以及學習熱情,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理解文章中所蘊含的中心思想。通過情境教學的模式,讓學生的情感也能夠參與到教學過程當中,使學生能夠感受到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當中。
七、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教學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以及學習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改革教學方式,充分利用當前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對學生的主體地位加以重視,要全面圍繞學生進行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當尊重學生,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能夠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以及高效的學習效率。在實際的課程教學當中,教師應當給予學生充分的創(chuàng)新空間,讓學生在課堂當中,逐漸提升自己的主體意識,培養(yǎng)自身的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思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結論
綜上所述,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學需要具備較高的質(zhì)量,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基礎能力和道德素養(yǎng)。教師需要善于發(fā)掘教材中的資源,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積極性,讓學生逐漸形成較強的語文能力,塑造學生的品質(zhì),讓他們形成積極價值觀。
參考文獻:
[1]祝捷.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小學語文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51):48.
[2]馮林霞.小學語文“生本課堂”的教學策略[N]. 科學導報,2019-12-13(B03).
[3]蔡志鵬.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教學策略[J].黑河教育,2019(12):63-64.
[4]王艷菊.淺談小學語文語感培養(yǎng)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49):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