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紅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是我國語文教育的啟蒙階段,也是學生母語學習的基礎性階段。通過語文的學習,學生可以掌握基本的語言文字知識和語言運用技巧,從而為其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良好的語言基礎。由于語言學習的過程就是文學素養(yǎng)提升的過程,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深刻理解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含義及其重要性,有助于語文教學工作更高效地開展,這對于促進我國小學語文教學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文學素養(yǎng);對策
我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文化通過文學得以保存和傳播,因而文學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有著重要意義。培養(yǎng)文學素養(yǎng),簡單地說,就是在加強古典文學的攝入和古典文化的學習同時,了解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和文明傳承。小學語文教育對學生學習語言文字和基礎語文知識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有意識培養(yǎng)文學素養(yǎng),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個人知識和能力的形成,有著很大好處?;诖?,文章以筆者的實際教學經驗為基礎,探討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如何有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一、善于挖掘教材
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了很多意境優(yōu)美、意義深遠的文章,尤其是一些優(yōu)美的詩文,對培養(yǎng)小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都有很高的利用價值。因此,語文老師要善于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有利資源,并加以合理利用,比如以詩文作為對小學生開展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切入點。
例如在《望廬山瀑布》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從三個維度展開來對學生文學素養(yǎng)進行培養(yǎng):一是為學生介紹有關詩人李白所處時代的歷史文化、李白生活經歷,在此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應用多媒體教學的相關技術,如此既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也能夠使學生從中了解到李白性格的豁達、豪邁與放蕩不羈,進而更容易理解詩文背后所透露出的李白的情懷;二是帶領學生去領會詩文所營造出的有關廬山瀑布恢宏磅礴的意境,從而使學生感受到中國河山之壯麗、李白胸襟之大氣;三是從遣詞造句維度讓學生深刻領會詩文中每一個字詞使用的精妙之處,如其中“掛”字對瀑布景觀描繪之生動、“直”與“落”字對瀑布動態(tài)描繪之貼切以及“三千尺”夸張手法應用之巧妙等都是中國語言運用的巔峰,通過逐詞逐句地分析體會,學生不但可以學習到這些字詞的使用,也能夠對中國古代文學產生強烈的自豪感和興趣。
二、創(chuàng)設文學氛圍
教學環(huán)境是影響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的一種教學輔助手段,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有利于引導學生的學習行為,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語文教學課堂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就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具有文學氛圍的課堂環(huán)境,讓學生在這種環(huán)境中,潛移默化地形成文學素養(yǎng)。例如,“我愛某某文學”的演講小競賽,古詩歌朗誦小競賽,閱讀經典文學的讀后感實踐寫作小競賽等。通過展示評選出“文學素養(yǎng)小先鋒”,并在日常教學活動充分發(fā)揮“小先鋒”的模范作用,讓“小先鋒”帶領其他小學生一起投入更多的文學知識學習中,創(chuàng)造學習文學知識的濃厚氛圍,進而整體提高小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水平。通過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熏陶,學生在一個有競爭與合作的環(huán)境中,通過文學知識的積累和課外名著的閱讀,穩(wěn)步地增加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
三、融入古典文學
古典文學是中國文化的縮影,在古典文學中,蘊含了古人的智慧和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理念。加大古典教育力度就是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教師通過教學設計將古典文化有意識的引入教學實踐中來,在無形中培養(yǎng)學生的古典文化素養(yǎng)。
比如,在《桂花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導入部分通過講一個“嫦娥與吳剛”的小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接著將桂花和桂樹引入課堂教學的主題。同時,教師要求學生討論是否見過桂花、了解桂花的特點,并把知道的關于寫桂花的好的詩句背出一到兩句,最后老師說明,課堂任務完成得好的同學,可以獲得老師課前準備的桂花糕一份。這時,學生積極性較高,在課堂上踴躍發(fā)言,整堂課教學效果較好。在這節(jié)課中,教師通過教學設計,以“嫦娥與吳剛”的古典傳說導入課文,其次要求學生找出并背誦寫桂花的詩句,這兩種舉措都培養(yǎng)了學生對文學的認知度。
四、強化作文訓練
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不但要重視課堂教學,也應重視學生的鞏固訓練,使學生真正將所學的語言知識和文學素材內化吸收為自己的東西。在這一方面,作文練習一直都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因此,為切實達到提升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目的,教師就應充分運用作文這種形式加強對學生的訓練,讓學生嘗試將自己學到的、積累到的優(yōu)美詞句、寫作方法等運用到作文中,如此不但能夠使各種知識融會貫通,更能使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再一次感受到語言的魅力,接受文學的熏陶。
五、積淀文學語言
文學以語言文字為工具,或現(xiàn)實或抽象地反映客觀事實,是一種極具藝術魅力的東西。文學素養(yǎng)教育本身就是一項具備較強的藝術性的工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明確文學作品中傳達的藝術感受,通過對文學語言的學習與積淀強化藝術效果。小學生對文學語言的了解還比較淺顯,教師就能夠借助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讓學生積累文學語言的表達形式,延伸文學語言教學形式。語文教師在進行文學素養(yǎng)教育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優(yōu)秀句子進行理解吸收,比如在《母雞》中作者寫到“它負責、慈愛、勇敢、辛苦,因為它有了一群雛雞。它偉大,因為它是雞母親。一個母親就必定是一位英雄”,這句話讓學生明白母愛的偉大;比如遇到出自詩經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等語句時,教授時就可以再說一些詩經里面的經典句子,讓學生積累下來?!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學生的文字功底一定更加深厚。文學作品的閱讀、分析與理解能夠讓學生對文字有更深層次的挖掘,使其可以學會品味與體會文學作品中的情感。
結語:
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而又復雜的過程,這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必須給予其足夠重視,并不斷探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將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與日常教學工作結合起來,如此方能使小學語文發(fā)揮出其應有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建青.小學語文教學中文學素養(yǎng)的實施策略研究[J].黑河學刊,2019,241(01):179-180.
[2]文興澤.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學中文學素養(yǎng)的滲透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