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奇 趙延鋒 李徐奇
腹股溝疝在臨床上是常見的外科疾病,主要特征為在腹股溝缺損處突出疝囊,會向內下前方斜行過腹股溝管,并經過皮下環(huán),進入到陰囊,若不及時進行有效治療,將會導致患者出現絞窄性疝,出現嚴重的腹部疼痛、休克等臨床癥狀,對患者的身心健康與生命安全帶來極大危害[1]?,F階段臨床治療此病多是主張手術治療,如無張力疝修補術、開放疝修補術、傳統(tǒng)腹股溝疝修補術以及腹腔鏡疝修補術等,由于傳統(tǒng)腹股溝疝修補術解剖層次比較復雜且混亂,加上術后復發(fā)率較高,導致治療效果欠佳,無張力疝修補術在術后易發(fā)生切口出血、疼痛及感染等并發(fā)癥,故目前使用率較低[2]。隨著近年來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腹腔鏡逐漸被應用在臨床各種疾病治療中,且獲得了顯著成效[3]。鑒于此,本次研究對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患者展開相應的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86例腹股溝疝患者,依據治療方案的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3例。觀察組男37例,女6例;年齡20~75歲,平均年齡(50.13±10.05)歲;其中包括單側斜疝與直疝31例、雙側斜疝與直疝12例。對照組男38例,女5例;年齡21~74歲,平均年齡(50.79±9.94)歲;其中包括單側斜疝與直疝30例、雙側斜疝與直疝1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經臨床相關檢查符合《成人腹股溝疝診療指南(2012年版)》[4];②患者自愿參與本次研究;③已簽署知情同意書;④符合手術指征;⑤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2 排除標準 ①存在復發(fā)疝;②入院之前有過腹部手術史;③伴凝血功能障礙及惡性腫瘤者;④伴有認知障礙及精神疾病者;⑤中途退出或資料不全者。
1.3 方法 對照組接受開放疝修補術治療: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用局部麻醉或硬膜外麻醉,斜向逐層切5 cm手術切口,確定疝囊位置,在精索內后方分離疝囊直至疝囊頸,給予高位結扎。若疝囊比較大,則在進入陰囊后,將疝囊橫向切斷,予以遠端止血處理,對于Ⅲ型與Ⅳ型疝則使用網塞填到疝環(huán)內,將聚丙烯補片(10 cm×5 cm)置于精索后方(女性患者置于子宮圓韌帶),于腹股溝韌帶、聯合腱、腹內斜肌及恥骨結節(jié)等組織分別固定補片,將切口逐層關閉,術后加壓沙袋1 d。
觀察組接受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給予患者氣管插管靜脈復合麻醉處理,保持仰臥位,入路方式選腹直肌后鞘、正中途徑腹膜間三孔法,手術切口選在臍下緣處,作弧形切口1.5 cm,將患側腹直肌前鞘切開,分開腹直肌將后鞘暴露在視野下,稍微分離之后,則將腹腔鏡置入,建立二氧化碳氣腹,擴大間隙,分離患側腹股溝區(qū),于臍恥連線中下、中上1/3處,分別作1個戳孔,將2個Trocar(5 mm)置入,并適當擴大腹膜前間隙,將腹股溝區(qū)域各解剖標準分離出,按照腹壁下血管與疝囊之間的解剖部位關系,判別是斜疝或直疝,經頸部結扎疝囊后橫斷存在陰囊內的疝囊,給予遠端曠置與精索壁化處理(女性患者予以子宮圓韌帶處理),疝囊處理完成后進行止血,并放置聚丙烯補片,同時在恥骨結節(jié)、腹直肌、COOPER韌帶處及髂恥束處放置補片,予以釘合固定,將氣腹解除,通過腹內壓補片固定在原位,雙側疝處理與側疝處理一致。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預后情況。①手術相關指標: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疼痛持續(xù)時間(由患者主訴疼痛明顯到疼痛緩解時間)以及下床活動時間;②預后情況:統(tǒng)計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尿潴留、切口感染、陰囊血腫等)發(fā)生情況,同時隨訪6個月后采用SF-36對生活質量進行評估,主要包含整體功能、認知功能、社會功能、角色功能、軀體功能等條目,百分制,分值與生活質量呈正比。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疼痛持續(xù)時間以及下床活動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對比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2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對比[n(%), ]
表2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對比[n(%), ]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腹股溝疝在疝種類中發(fā)病率較高,目前通常是采用手術治療。以往常采用疝修補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但術后易出現尿潴留、切口感染、腸梗阻等并發(fā)癥,陳延會等[5]研究顯示傳統(tǒng)修補術治療復發(fā)率達到10%以上,故此方式復發(fā)率較高,容易造成預后不良。傳統(tǒng)修補術由于分離較廣泛,會損傷到患者的機體組織,使得術后愈合速度較慢,延長了下床活動時間,不僅會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還會增加家庭經濟負擔[6]。因此,需要尋求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
腹腔鏡疝修補術是近年來才逐漸用于腹股溝疝治療中,具有切口小、創(chuàng)傷輕、手術時間短、術后恢復快以及并發(fā)癥少等特點[7]。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各項手術相關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與劉松等[8]研究結果相符合,由此說明,腹腔鏡疝手術能夠縮短患者的治療周期,加快患者身體康復。腹腔鏡疝修補術是依靠無張力疝修補術發(fā)展而來的一種微創(chuàng)手術,相比起開放型腹股溝疝修補手術,具有痛苦小與恢復快等優(yōu)勢,加上近年來腹腔鏡疝修補術應用經驗越來越豐富及手術方式不斷成熟,目前已經受到大部分醫(yī)患的青睞[9]。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比對照組更低,考慮與腹腔鏡疝修補術不用進入腹腔,則能夠避免腹腔內并發(fā)癥發(fā)生,減少了由于腹腔內網片覆蓋法造成的一系列并發(fā)癥。同時,對于合并腹腔疾病或雙側腹股溝疝患者,腹腔鏡疝修補術不用再作切口或操作孔則能夠完成手術,可有效避免疾病再次復發(fā)。但有報道發(fā)現,腹腔鏡疝修補術也易引起腸梗阻、積液等并發(fā)癥,對患者的身心健康與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在執(zhí)行手術操作時需要做好預防措施,若疝囊較大,可給予引流管引流;若胃腸功能不良,可在術后加強早日下床活動指導,加快胃腸道蠕動;除此之外,在操作時切勿使腸管與補片接觸,補片也需盡可能完全覆蓋,以獲得更佳的止血效果,同時患者下床活動時,需做好防護和巡查,避免患者出現摔倒等情況[10]。同時,腹腔鏡手術操作者必須具備豐富經驗,做好術前準備工作,在最大程度上確保患者的手術效果與生命安全。本次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患者SF-36評分(76.46±3.12)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6.78±2.09)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腹腔鏡疝修補術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促進患者術后身體更快康復。
綜上所述,針對腹股溝疝患者開展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具有顯著效果,可減輕患者痛苦與經濟負擔,提高手術的安全有效性,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