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
高血壓性腦出血臨床發(fā)病率較高,主要與患者長期高血壓情況有關,導致腦細小動脈出現(xiàn)玻璃樣變性情況,嚴重時發(fā)生纖維素樣壞死,甚至會引發(fā)微動脈瘤,在上述病變基礎上若患者血壓突然升高,會導致血管爆裂出血,嚴重威脅患者身體健康狀況,且臨床死亡率高達30%~40%[1]。目前我國醫(yī)療技術水平不斷提升,高血壓性腦出血死亡率有所降低,但患者容易遺留后遺癥,其中偏癱情況較為常見,患者一側肢體功能受限,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生活質量不佳,給患者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負擔,因此臨床應給予科學有效的干預服務,促進患者偏癱癥狀改善[2]。本文探究了早期肢體康復訓練在高血壓性腦出血偏癱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旨在為高血壓性腦出血偏癱患者提供有效的康復指導,促使患者病情更好地恢復,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遼寧省殘疾人服務中心收治的86例高血壓性腦出血偏癱患者,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43例。對照組男24例,女19例,年齡51~78歲,平均年齡(64.23±4.42)歲,病程1~7個月,平均病程(4.13±1.22)個月;試驗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51~77歲,平均年齡(63.82±4.28)歲,病程1~6個月,平均病程(3.98±1.14)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干預,要求患者遵醫(yī)囑服藥,不得擅自停藥或者調整劑量,家屬為患者進行肢體按摩,定期幫助患者調整體位,保證患者舒適度;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干預基礎上,開展早期康復訓練,通常術后24~48 h開展,具體為:①強化體位調節(jié)工作,平臥位時,患者頭部需偏向一側,預防誤吸、嗆咳事件發(fā)生,并在肩關節(jié)下放置軟墊,預防上肢攣縮情況,同時進行肘關節(jié)伸直、肩上抬、手指伸開等動作,同時在患側足下放置針頭,患者足部蹬直放在其上。側臥位時,保證健側在下,背部放置柔軟坐墊,患側肩部前伸,關節(jié)彎曲100°,保證手背朝上,上肢和手指展開,健側肩部前伸,保證肘部伸直,手背朝下。而下肢患側膝關節(jié)和髖關節(jié)屈曲,處于外伸體位,在其下方放置軟墊;②肌肉和關節(jié)被動訓練,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先進行髖部擺動、床上翻身訓練,訓練30 min/次,1次/d,逐漸增加軀干移動練習,練習過程中注意肌肉按摩;③主動訓練,對于肌力達到或超過II級患者開始主動訓練,引導患者利用意念,對患肢發(fā)出沖動,促使偏癱肢體肌肉收縮,反復練習,并用健側肢體牽引患側活動,同時配合生活行為練習,若患者右側偏癱,鼓勵其訓練左手吃飯等,穿衣時先穿患側再穿健側,脫衣服時相反,并訓練單手脫衣褲,配合輔助行走練習,訓練30 min/次,2次/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效果以及干預前1周和干預后3周的生活質量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干預效果判定標準:顯效:病殘程度評定為0級,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減分率≥90%;有效:病殘程度評定為1~3級,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減分率為50%~89%;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3]。生活質量使用生活質量量表(SF-36)評估,包括患者精力、健康狀況、心理狀態(tài)和情緒狀態(tài)等,滿分100分,分值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佳[4]。日常生活能力使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進行評估,滿分100分,分值>60分為可自理[5]。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效果對比 試驗組的干預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效果對比 [n(%)]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干預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試驗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試驗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干預后對比,aP<0.05,與本組干預治療前對比,bP<0.05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aP<0.05,與本組干預前比較,bP<0.05
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多為非外傷性腦實質出血情況,起病較急且病情發(fā)展較快,臨床致殘率較高,患者預后容易遺留偏癱情況,主要與患者腦組織一側受到出血部位壓迫有關,導致一側肢體、舌肌下部和面肌出現(xiàn)偏癱情況,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導致生活質量下降[6]。而臨床經(jīng)驗證實,科學合理的康復處理能夠促進患者肢體偏癱情況改善,但是具體康復處理方法尚未完全確定,其中早期康復訓練效果較為突出,值得進一步探究[7]。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康復效果、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原因分析如下:早期康復訓練是一種高效康復指導方式,以促進患者肢體功能盡早、徹底恢復為主要目的,針對高血壓性腦出血偏癱患者,干預過程中重視體位干預,針對患者具體情況進行被動和主動訓練,保證勞逸結合,對患者整體進行良性刺激。通過開展早期康復訓練,能夠促進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緊張度升高,預防長期臥床導致的生理機能衰退情況,同時能夠促進患側肢體血液循環(huán)更為活躍,強化神經(jīng)營養(yǎng)功能,預防肌肉、皮膚萎縮,提升肢體功能[8-10]。通過早期康復訓練,患者大腦休眠突觸被刺激,達到活化突觸效果,利于大腦功能重組,進而減輕患者病殘程度。此外早期康復訓練重視日常行為干預,幫助患者循序漸進地恢復日常行為能力,進而提高其生活質量,避免肢體障礙加重,提高患者自護能力,更利于疾病的恢復[11,12]。
綜上所述,針對高血壓性腦出血偏癱患者,早期肢體康復訓練能夠促進患者病情恢復,并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和日常生活能力,臨床康復效果理想,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