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全美(青島黃海學院)
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的發(fā)展,經濟形勢明顯好轉,在新的經濟背景下,如何做好應急物流工作成為了現代物流的重要研究領域。我國地域龐大,各種自然災害頻發(fā),在做好抗爭救災工作的同時,對于災區(qū)應急物流體系的建立和運作管理是保證抗爭救災工作穩(wěn)定進行的前提和保證。
科技的發(fā)展使得人們對于災害的預防越來越到位,但是突發(fā)性的災害事件卻時有發(fā)生。我國的自然災害種類繁多,分布地域極廣,發(fā)生頻率和造成的損失都使得我們要重點重視災害的預防和治理工作[1]。在建設我國社會主義特色的市場經濟進程中,有效利用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yōu)勢,發(fā)揮市場經濟的主體作用,做好突發(fā)事件下應急物流的相關工作,是對突發(fā)事件最好的應對措施之一。
突發(fā)的災害可以簡單理解為自然或人為災害,部分自然災害在當今強大的科技力量下可以得到妥善的預測和預防,但是人為的災害和特殊的自然災害如突發(fā)地震、火山爆發(fā)、泥石流、山體滑坡、食物中毒、傳染病等是無法通過預測來針對性的預防的,就算可以實現預測,又因為預報時間和災害發(fā)生時間間隔太短,無法全面展開應急物資的物流運輸工作,對于災害的預防和治理并沒有實際的意義。數據顯示,世界上一旦出現了突發(fā)性事件或是災害,其后果和造成的損失都是不可估量的,在我國,這一數據是慘痛的血淚教訓。1976年唐山大地震,2003年非典的傳播蔓延,2008年南方大雪災,2012年汶川大地震,以及正肆虐在全球范圍的新型冠狀肺炎,都給黨和人民帶來的難以預估的損失。對于突發(fā)性災害和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預防及治理中,最終要的就是應急物資的配備,災難發(fā)生后的死難者的埋葬工作、傷者救助工作、衛(wèi)生防疫工作、災后重建工作、恢復生產恢復秩序都需要大量的應急物資,實現合理的調配,才能將災害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防止次生災害的產生[2]?;趯崿F這一目的,應急物流應運而生,合理的應急物流體系和科學的運作管理方法能實現快速有效的應急資源的災后配置,是解決災后相關問題的關鍵。
應急物流的目的是為突發(fā)性的災害及衛(wèi)生公共事件提供應急物資,所以必然追求時間效益的最大化和災后損失的最小化,這也是應急物流的含義。相比于普通物流,應急物流是一種特種物流活動,以犧牲部分物流效益為代價,全力實現物流的高效率,具有空間效用、時間效用和形質效用的特點,是災后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3]。
由于應急物流的突發(fā)性、不確定性、弱經濟性、非常規(guī)性等特點,應急物流體系的構建應該從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及工作流等方面入手,建立完善的應急物流保障機制。應急物流體系建立后,應滿足流體充裕、載體通暢、流向正確、流量理想、流程簡介、流速快捷等要求,應急物資要能快速、及時、準確地到達災害的發(fā)生地區(qū)[4]。
應急物流的保障機制能充分保障應急物流在應急物資調配上起到的快速、及時、準確的作用。建立應急物流保障機制的關鍵在于各級政府的領導和協調作用,在應急物流過程中要建立健全對應的管理機構,務使物流過程分工明確,高效運作,能妥善進行應急物資的儲存運輸工作。同時政府也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出臺對應的新制度,從而調動救災搶險過程中的工作積極性,全員參與,保障災后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救災時政府應享有無償征用土地、交通運輸工具、相關的建筑使用權,為應急物流的進行帶來時間和空間上的便利,實現救災物資的統(tǒng)一暢通的調配路線。
應急物流的技術支持平臺能有效的發(fā)揮應急物流過程中的機構職能,是應急物流有序進行的基礎和關鍵。構建應急物流的技術支持平臺要從通信平臺、信息平臺、電子商務技術平臺、應急物流包裝技術、裝卸運輸技術、物資養(yǎng)護技術等方面著手,實現應急物流過程中物資的采購供應時間的大幅縮短,相關的物資技術要改革創(chuàng)新,從簡潔、快速、穩(wěn)妥、實用、方便等目的出發(fā),革新技術,推進技術發(fā)展,使得物流技術支持平臺成為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為應急物流提供技術性的便利。與此同時,要大力培養(yǎng)相關的專業(yè)人才,在應急物流的過程中全程都要有專業(yè)的物資管理人才參與,從而保證應急物流過程中物資的妥善安置和實現應急物流高效、有序的進行。
應急物流救災款項的調撥籌集是應急物流物資采購和儲存的前提,是應急物流有序進行的依據。要制定完善的救災款項調撥籌集制度,并制定相應的監(jiān)督管理制度,實現應急物流中救災款項的迅速調撥和多渠道籌集。對于已經籌集到的救災款項,要建立專門的監(jiān)督管理部門,督查救災款項的使用情況,救災款的使用要責任到人,相關的使用過程要整理成冊,做到條理明晰,最大限度的保證每一筆救災款都用到實處。
應急物資的采購通常的特點就是采購量大、時間要求高,所以在采購時可以開辟多種的采購渠道和方式,同時在采購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采購物資的生產質量,要采購符合相關要求的應急物資,不能濫竽充數;采購的物資儲存要遵循相關專業(yè)人員的指導,合理妥善的儲存應急物資,最后能實現應急物資完好的到達預定地點。
應急物資的運輸和配送相比于普通的物流運輸配送,其最大的特點是犧牲一些效益性來實現更高的流動速度和配送效率。在運輸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最優(yōu)路線,對于一些特殊地區(qū),要開放綠色通道,實現應急物流的時間最省原則;在配送時,可以適當簡化相關的檢驗手續(xù)和配送流程,相關單位應全力配合應急物資的配送,將應急物資的配送實行優(yōu)先原則,最大化的實現配送的最高效率。
應急物流的運作應滿足高效、暢通、優(yōu)先、有序等原則,實現這些原則的基礎就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應急物流應實現管理過程的統(tǒng)一調配,通過物流信息平臺對下設的采購、運輸、配送等部門實現統(tǒng)一的調度,實時的發(fā)布指令信息,各部門收到指令信息要及時回饋,以確保整個管理過程的信息傳遞流暢[5]。各部門要分工明確,相互配合,以采購、運輸、配送的整體流程有序進行應急物流工作,各部門要對自己所屬工作的最終結果負責。
政府職能的合理有效發(fā)揮是完成應急物流工作指揮的必要前提,完美的完成應急物流的過程是政府要在工作中擔負的主要責任。因此在實際的工作中,政府要出臺相應的應急物流保障機制和法律法規(guī),并在應急物流進行的過程中做好突發(fā)狀況的應急預案,加強政府部門職能,建立應急物流中相關部門的配合體系,充分發(fā)揮自身在整個應急物流工作過程中的主導作用[6]。
現代化的信息系統(tǒng)能滿足應急物流過程中信息的實時傳遞和交流,因此,要持續(xù)不斷的加強對于應急物流中信息保障系統(tǒng)的建設工作。應急物流體系是一個完整的物流體系,要從整體出發(fā),充分考慮人流、資金流、物流、信息流的體系效應,結合信息系統(tǒng)建設、采購、配送、倉儲等工作內容,實現應急物流體系的有機統(tǒng)一,從而實現應急物流中體系發(fā)揮的作用。
應急物流過程中最難控制的階段就是運輸階段,該階段由于外界因素如地形、天氣、交通狀況、路面情況等的影響極大地制約了應急物流的運輸效率。因此在應急物流的運輸過程中要制定特殊的交通運輸保障機制,最大限度的提升運輸效率。
在我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為應急物流體系的建設和運作的管理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特殊的經濟背景使得應急物流的統(tǒng)一調配更易實現,也提升了整體的效率,對我國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后的損失控制具有很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