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峰
關鍵詞: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對策研究
作為一種語文教學新形勢,語文的綜合性學習是無數的專家及研究人員提出的有效提升我國語文教學的教學手段。教學改革并非易事,尤其是在固有教學思想和落后條件的限制下,將一個新興事物推廣,在其應用過程中肯定存在著諸多不足和缺陷。
綜合性學習情況。為了詳細了解新型教學方式的開展情況,本研究針對初中語文課程教學情況進行了調查,發(fā)現通過近幾年來改革的不斷推進,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方式已經被教學老師廣泛接受,學生也普遍適應。在初中的語文學習中,應用該教學方法,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這是由于學生的參與度更高。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進行方式更加靈活多變,可操控性更大,老師可以讓學生參與到學習課題的設計中,取之于學生,用之于學生。此外,綜合性學習還能夠保證教學的有效性,針對于教學目標,能夠在語文教材知識的基礎上發(fā)散性的選定課題的內容。參與到主題中的學生思維更加活躍,最后吸收、消化獲得的語文知識也更加牢固。在參與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鍛煉學生的各項技能,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依托聽、說、讀、寫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教師教學觀念不一致。根據調查結果得知,在一線教師的教學過程中,針對于綜合性學習的教學目的和本質理解過于片面。教學效果是否得到保障最根本取決于老師針對綜合性學習的理解是否到位,倘若最基本的教學目的都無法達成共識,在教學過程中將會出現諸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學生不能有效的在這種模式下進行學習,對于語文素質的提升是十分不利的。在通過對比各個年級綜合性學習的開展次數得知,高年級的學生開展的次數最少,低年級的開展次數較多。不難判斷,這明顯是出于學生的考試成績、升學入學考慮,認為新型教學方式對于提升學生的語文成績沒有傳統(tǒng)課堂更有幫助,甚至沒有效果,進而減少學生的綜合學習的次數。這是在應試教育下,學校和老師們的妥協(xié),是初中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大阻力之一。出現這種問題的關鍵還是在于綜合性學習的實施效果上,究其根本更多的是在老師的認知觀念上出現了不一致。
學生學習方向不清晰。應試教學會導致學生過度的看重成績和分數,這導致大部分學生學習的目的單純的是為了提升自己的語文成績,這同綜合性學習的初衷是相背離的,對學習的認識和學習方向是片面的。僅有少數同學認為綜合性學習能夠提升語文素養(yǎng),但經過具體調查后發(fā)現,這部分學生并不能明確說出語文素養(yǎng)的概念,這所表現出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缺乏自我主動性。成績僅僅是語文素養(yǎng)的一種量化形式,是外界對于學生個體的一個評判標準,這個標準并不能全面展現其語文水平,是一個外力趨向型指標。而傾向于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學生明顯是內驅力充足,是出于自發(fā)主動的提升自己的目的。這一點表現出了學生學習方向的不清晰,學習目的較為片面。造成認知偏差的原因在于傳統(tǒng)應試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不能從成績的角度走出來,但真正缺少的恰恰是語文素養(yǎng),而非考試分數,這是我國教育的一個弊端。
改善老師的教學觀念。教師在進行采用此種方式進行語文教學時,仍然存在對模式認知的錯誤,所以為了加強對該教學方式的理解,就要組織教師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該模式,教育部門同學校應當給予重視??梢酝ㄟ^筆試、實驗授課的形式評判教師對于綜合性學習教學方式的掌握程度,一方面清楚地了解教師對于新教學方式的理解,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另一方面能夠督促教師更加積極地學習新型教學模式,對當前該方式教學的動態(tài)及發(fā)展有更深層次的認識。此外還應當樹立主動學習、自我培訓的意識。當前教學過程中反映出老師存在教學理論基礎薄弱且追名逐利化嚴重。在端正教學態(tài)度的同時,應當提高老師的總結反思能力。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及時交流反饋,對于經常出現的問題要集中老師們的力量進行攻克,要善于交流,博采眾長,最終實現教師教學水平的共同提升。
靈活處理活動形式及內容。開展綜合性學習最重要的是選定合適的主題,圍繞語文素養(yǎng)擴充主題下的活動內容,最合理的方法就是利用好語文教材資源。這需要更加廣闊的發(fā)散性思維,僅僅依靠教師的力量是不足夠的。依托于語文教學的課內資源和課外資源,借助各種活動形式,如演講會、辯論會、讀書分享會等,能夠極大地將教授方式靈活化,更貼近學生,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這些資源來源眾多,新聞、報刊、書籍甚至是合適的電視節(jié)目都可以成為課程教學的主題,從生活出發(fā),最后落足于文學知識、語文基礎,深入淺出的構建新的語文學習機制,將會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此過程中,老師應當充分發(fā)揮一個先鋒作用,積極引導學生進入到新型的學習模式中,將發(fā)現的優(yōu)質資源帶給學生,將語文學習變得更加生活化,從生活中不斷的汲取語文知識。
形成師生反饋機制。反饋機制是促進師生溝通交流的重要策略,實現反饋機制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建立起師生評價系統(tǒng)。過去的評價機制僅僅是由老師參照學生的筆試成績給出一個主觀上的評價,在筆試的過程中無法量化表現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能力,例如心理素質、語言表達能力等。所以建立一個學生的客觀評價機制是一種創(chuàng)新性的解決方法。從以前以成績評價的注重結果的模式,轉變?yōu)榭粗貙W生的課堂表現的注重過程的模式,能夠對學生學習的各個方面,如主動性、綜合性、遷移性等綜合考量,能夠更加完善、客觀的對學生進行評價。然后學生應對教師進行多次評價,采用不記名的方式,旨在于幫助老師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便于對學習的方式、方法、進度等進行綜合平衡。
國家的發(fā)展同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國力的提升必定伴隨教育的改革。通過探索各種教育改革方式,對于提升我國的教育水平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對于綜合性學習的改革方式僅僅涉及冰山一角,后續(xù)研究應當進一步推進。
參考文獻
[1]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科書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
[2]吳媛媛.核心素養(yǎng)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幾點體現——以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個材為例[J]基礎教育參考,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