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持續(xù)增進,影視劇成為各國人民了解彼此的重要窗口,其中字幕翻譯質(zhì)量直接影響受眾的觀影體驗。20世紀70年由德國學者提出的功能目的論,被廣泛應用于各翻譯領(lǐng)域,為提高譯文質(zhì)量做出重大貢獻。本文以目的論三原則——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忠實原則為指導,分析經(jīng)典英劇《南方與北方》字幕翻譯的策略與方法,提倡充分發(fā)揮譯者的主觀能動性,以達到最佳的譯制效果。
關(guān)鍵詞:目的論;字幕翻譯;目的論三原則
一、翻譯目的論及其三原則簡述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德國著名理論學家凱瑟琳娜·賴斯(Katharina Reiss)及其學生漢斯·弗米爾(Hans Vermeer)打破傳統(tǒng)翻譯觀念束縛,提出以目的為首要準則的目的論(Skopos Theory),為翻譯界的發(fā)展做出重要貢獻。1971年,賴斯在《翻譯批評的可能性及限制》一書中摸索出功能派理論的雛形,首次指出“把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特殊目的”作為翻譯批評的新模式[1], 認為翻譯時需要注意目的文本的功能,而非在字詞層面一味追求對等,奠定了目的論的理論基礎。弗米爾進一步突破等值理論的局限,將目的論發(fā)展為一個較為完整的翻譯理論。目的原則成為該理論的核心,反映出翻譯行為應該是有目的的活動,需符合受眾的特點、文化背景及對譯文的期待。20世紀90年代,翻譯學教授諾德(Nord)完善并總結(jié)功能派理論,通過補充連貫原則及忠誠原則,彌補了目的原則作為唯一原則的局限,自此將目的論從德國推向世界,推動翻譯實踐走出較低語言層面的桎梏,強調(diào)譯者目的的實現(xiàn)。
在功能目的論所需遵循的三大原則中,目的原則為首要原則,而忠誠原則又需服從連貫原則。目的原則認為,翻譯行為的目的決定了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的選擇。影視劇最重要的目的是吸引觀眾、賺取利潤。票房就成了衡量影視劇是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在對源文本進行處理時,翻譯人員需首先考慮受眾人群及不同風格的電影之間的功能對等。連貫原則強調(diào)在翻譯過程中,應充分考慮不同群體間風土人情、文化背景、話語習慣的差異,使譯入語具有可讀性和可接受性,這樣才能保證源文本的信息和文化的有效傳遞。忠實原則指翻譯應忠實于原文,但譯文的目的和翻譯人員對譯文的理解則決定了譯文忠實于原文的程度與形式,是從翻譯目的出發(fā),忠實于源文本與譯文最核心的聯(lián)系。
二、目的論三原則在英劇《南方與北方》中的運用
《南方與北方》是維多利亞時期頗富盛名的英國女作家伊麗莎白·蓋斯凱爾(Elizabeth Gaskell)夫人于1855年撰寫的一部工業(yè)題材長篇小說,曾被喻為“所有工業(yè)小說中最好的一部”[2]。2004年,BBC將其改編為四集迷你英劇,生動再現(xiàn)了英國工業(yè)化進程中貧苦民眾與作為社會新興力量的中產(chǎn)階級之間尖銳的矛盾與沖突。故事以女主人公瑪格麗特·黑爾跟隨父母從寧靜怡人的南方鄉(xiāng)村赫爾斯通舉家搬遷到北方工業(yè)城市米爾頓為背景,圍繞工廠主桑頓與工人之間的勞資糾紛,以及桑頓與瑪格麗特之間的文化偏見與情感糾葛為兩條主線展開敘述,不僅呈現(xiàn)一部獨立女性成長史,更詮釋了南方與北方,工人與中產(chǎn)之間最終順應工業(yè)革命發(fā)展潮流,相互理解、握手言和的可能性。
1.目的原則在《南方與北方》中的運用
《南方與北方》人物之間矛盾此起彼伏,情節(jié)扣人心弦,但由于距離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年代久遠,特定歷史背景的限制仍一定程度造成受眾對該工業(yè)題材劇的疏離感。著名字幕翻譯家錢紹昌先生將影視翻譯的特點歸納為聆聽性、綜合性、瞬間性、通俗性和無注性[3]。因此該劇字幕組——破爛熊(Rag bear),在對一些特定時代英語使用習慣的的處理上,盡力使用通俗易懂的現(xiàn)代語言,保證在不加注釋以減輕觀眾負擔的前提下,將信息完整無誤地傳遞出去
例1:(Train station): Outward, Milton! All change!
米爾頓,到站!全部下車!
例1為黑爾一家初到米爾頓時的情景。與現(xiàn)代完整句式的電子播報不同,工業(yè)革命時期的火車站播報仍靠人力。為將信息精簡地傳遞出去,車站引導員只能反復重復關(guān)鍵字,以提醒乘客注意換乘。觀眾既能通過劇中每個包廂的乘客自行開門下車的畫面體味到英國的時代特色,又能結(jié)合符合現(xiàn)代表達習慣的字幕了解到引導員的用意,觀劇體驗感得到提升。類似的字幕處理無形間拉近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利于該劇在中國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
2.連貫原則在《南方與北方》中的運用
連貫原則是指譯文要在目的語文化中具備可讀性,強調(diào)“譯文對目標語接收者的可理解性,要求譯文符合目標語的文化特征”[4]。因此字幕組在進行翻譯時,大量使用中國觀眾熟悉的四字格,保證該劇的字幕翻譯需最大程度地貼近目標語讀者的語境,從而使譯文流暢自然,人物形象也更為立體生動。
例2:Williams:Well,they do say the Devil makes work for idle hands. Maybe his hands werent so idle.
威廉士:應了那句老話,游手好閑必定惹是生非??赡芩麤]那么游手好閑吧。
初來米爾頓,這里渾濁的空氣、嘈雜的街道、粗鄙的鄰里都讓過慣了南方田園生活的瑪格麗特極不適應。不僅如此,北方人也對新來的黑爾一家充滿猜測和懷疑。例1是桑頓的助手威廉士在與房產(chǎn)中介閑聊的一段話。The Devil makes work for idle hands是英國的一句諺語,劍橋詞典給出的解釋是:“you believe people who have nothing to do are more likely to get into trouble or commit a crime”,字幕組用兩個貶義的四字格“游手好閑”和“惹是生非”,就將南北方因文化差異而互相看不順眼的情緒表現(xiàn)出來:北方人自豪于自己兢兢業(yè)業(yè)的實干精神,累積了大量資本并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因此鄙視南方人的清高自傲、愚昧慵懶。而南方人則將工廠主看作嗜血的資本家、環(huán)境的破壞者,不愿與之為伍。在雙方對立的情緒中,瑪格麗特的父親放棄南方牧師的高尚職業(yè),舉家搬遷至米爾頓的舉動就顯得著實怪異,體現(xiàn)出黑爾一家初來乍到的不適與艱難。
例3:Mrs. Thornton:They think that just by putting their ignorant heads together theyll get their way.
桑頓太太:他們還真以為臭皮匠能湊成諸葛亮呢。
例4:Margaret:Surely not. Were not even certain therell be a strike,are we,father?
瑪格麗特:當然不用,罷工八字都還沒一撇呢,對吧,父親?
在不同文化中,人們對同一概念的認知與描述存在差異。譯者需要在充分了解影視劇人物的語言及文化特征的前提下,根據(jù)目標語的表達習慣進行翻譯,以增強對人物與情節(jié)的理解與共鳴。除四字格外,字幕組借中文等值的表達對源語進行了巧妙替換。例如例3中,面對工廠積壓的400英鎊的債款以及一觸即發(fā)的罷工,桑頓的母親表現(xiàn)出深深的擔憂,并對工人的自不量力表示譏諷。Get ones way指“隨心所欲,為所欲為”。這句話若按字面意思進行直譯(他們還以為將他們無知的腦袋湊到一起就能為所欲為),譯文就會顯得拖沓晦澀,違背了字幕的瞬間性特點,于是字幕組采取意譯,運用“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諺語進行靈活替代,不僅沒有折損原文的意思,還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桑頓母親對工人力量不屑一顧的態(tài)度。例4則是瑪格麗特對工人罷工的反應。字幕組采用中文中“八字還沒一撇”的口語化習慣表達,要比直譯“我們甚至都不確定是否會有罷工”翻譯得更貼近日常生活,折射出瑪格麗特與父親之間情感的親密與深厚。
3.忠實原則在《南方與北方》中的運用
譯文應忠實于原文,并非強調(diào)兩者之間內(nèi)容與形式完全一致,字字對應,而是“由譯文
目的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決定”[5]。譯者需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結(jié)合上下文語境,突破語際界限,靈活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在對《南方與北方》進行翻譯的過程當中,字幕組就大量采用增譯、減譯、改寫等策略,旨在更好地將原文內(nèi)涵傳遞出去。
例5:Higgins: To hell with Thorntons, Slicksons, Hampers. To hell with the lot of them!
希金斯:桑頓,斯里克森,漢珀都去死。那些吸血鬼!
為了能夠填飽肚子,米爾頓幾大工廠的工人在希金斯的帶領(lǐng)下最終團結(jié)一致發(fā)起罷工。但原本預計兩周就能看到成效的行動卻在兩方膠著的僵持中無限拖延。很多工人家庭開始入不敷出,產(chǎn)生動搖。作為工會領(lǐng)袖的希金斯更是擔心若功虧一簣,工人階級的力量將無法再與工廠主們抗衡。例5是暴躁的希金斯對米爾頓幾大工廠及其廠主的詛咒,字幕組先后采用減譯與增譯兩種翻譯策略進行處理。先是將所有格的“工廠”概念隱去,將矛盾點集中在工廠主身上,接著通過添加“吸血鬼”,加強了語氣,突出了希金斯的憤怒以及在當時狀態(tài)下雙方之間矛盾的不可調(diào)和。
例6:Thornton:Well,on behalf of Milton taste,Im glad weve almost passed muster.
桑頓:我很高興我們的品味水準相當。
例6為桑頓對瑪格麗特的母親黑爾太太的一番恭維。Pass muster根據(jù)劍橋字典釋義,指“to reach an acceptable standard”,即“符合要求,達到標準”。原文若僅按照字面意思直譯為“我很高興我們的品味都符合米爾頓的審美”,不僅沒有將桑頓的幽默表現(xiàn)出來,并且因表達含蓄委婉,無法與上下文很好地銜接。為了避免語言表達習慣的差異給受眾帶來的理解偏差,字幕組將易引起歧義的“on behalf of Milton taste”略去不翻,將重點放在了后半句。通過直接對比兩人之間的品味,將桑頓話語背后的用意凸顯出來,符合更高層次的“忠實”。
三、結(jié)束語
《南方與北方》反映出英國工業(yè)革命時期中產(chǎn)階級的價值觀和以工業(yè)化社會為發(fā)展方向的歷史趨勢[6]。在目的論的指導下,該劇字幕翻譯較好地幫助作品還原這段歷史,為工業(yè)題材影視劇的廣泛傳播提供助力,值得廣大譯者參考學習。
參考文獻:
[1](英)芒迪(Munday, J)著,李德鳳等譯. 翻譯學導論:理論與應用[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6:109.
[2]SIMMONS J R Jr. Industrial and “Condition of England” Novels [A]. PATRICK BRANTLINGER and
WILLIAM B. THESING,Eds. A Companion to the Victorian Novel [C]. 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2:349.
[3]錢紹昌.影視翻譯——翻譯園地中愈來愈重要的領(lǐng)域[J]. 中國翻譯,2000(1): 61-65.
[4]黃愉. 目的論三原則與隱喻翻譯探究[J]. 四川理工學院學報,2010( 05).
[5]仲偉合,鐘鈺. 德國的功能派翻譯理論[J]. 中國翻譯,1999 ( 03)
[6]劉涵. 論《南方與北方》中的情感結(jié)構(gòu)[J]. 討論與爭鳴,2020(8): 80-82.
作者簡介:
左媛媛(1990— ),女,河南信陽人,翻譯碩士,信陽農(nóng)林學院外國語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文學、翻譯、外語教學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