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萱
【摘 要】著名導演侯孝賢,在20世紀80年代的臺灣電影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獨樹一幟的美學風格。在其電影恬淡含蓄的寫實風格中,充溢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情懷和靜水流深的美學意蘊,其中許多電影作品的主題直指人們內(nèi)心深處對于流逝的淳樸狀態(tài)的留戀,傳達了植根于臺灣本土文化語境中的成長追尋與鄉(xiāng)情呼喚。本文以侯孝賢的幾部代表作品為例,具體分析其作品中的成長記敘與鄉(xiāng)土元素,旨在追尋侯孝賢電影所重點探討的藝術主題與文化主體。
【關鍵詞】本土化;成長電影;鄉(xiāng)土情懷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6-0110-02
臺灣電影作為參與社會生活的文化角色,經(jīng)歷了一個從迷失到回歸的過程。20世紀70年代的功夫片和“瓊瑤文藝片”大行其道,占據(jù)臺灣電影的主流,在類型上沒有取得進一步的突破,而“鄉(xiāng)土文學”和“健康寫實主義”的風行為臺灣新電影鋪就了一條回歸鄉(xiāng)土情結、探索成長記憶的道路,延續(xù)了臺灣電影傳承的文化脈理。臺灣新電影運動為臺灣電影界帶來了新氣象,在接近現(xiàn)實生活的同時進行批判和反思,開創(chuàng)了一種新的電影美學精神,也把臺灣電影送到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侯孝賢作為臺灣新電影運動的領軍人物,尤其擅長以鄉(xiāng)土寫實作為主基調,將個體對于成長的回憶融入社會與時代的變遷中,運用極具個性化的影像風格和敘事方式來呈現(xiàn)本土電影的革新面貌。
一、個人成長體驗的鏡像反射
侯孝賢的諸多影片都涉及了青春成長題材,如“成長四部曲”《風柜來的人》《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和《戀戀風塵》,均用影像來書寫個體的成長體驗,用孩子的成長故事勾勒出臺灣的發(fā)展軌跡。這些“半自傳式”的青春緬懷,是創(chuàng)作者們的出走、迷失、回歸與追尋,也是這一代人共同的成長回憶。侯孝賢在這些銀幕角色的虛擬鏡像中追尋一種自我認同,通過對“他者”的認同與共情來建立主體的自我。
《風柜來的人》是侯孝賢“成長四部曲”中的第一部,同時也是侯孝賢與編劇朱天文首度合作的作品。從在小縣城的暴力狂躁到對大都市的迷茫無措,這一群年輕人在兩種不同生活狀態(tài)的切換中,完成了自我存在方式的轉變。阿清從一開始離開小縣城風柜去到高雄,到父親去世后又返回風柜,從義無反顧到充滿留戀,無處安放的青春最終還是消逝在這淡漠的感傷之中。
而電影《冬冬的假期》中對于成長的記敘則更加明晰。冬冬與朋友在站臺上的告別實際上也代表著冬冬國小生活的結束,進入一個新的成長階段。充滿童趣的鄉(xiāng)村生活讓冬冬體驗到一種新奇的生活方式,但成人世界的復雜關系也時常讓他困惑不解,“每天這么多事,我都記不住了?!?一句話點出孩子剛踏入成人世界時的憂慮,假期日記的形式讓人更加深入冬冬的內(nèi)心,從純真的孩童眼中去審視紛繁的成人世界,在敘述一個孩子的成長經(jīng)歷的同時,又帶有對成年人無奈處境的喟嘆。
相比起來,《童年往事》則包含著更多少年內(nèi)在心理的成熟與感悟,并且融入了對歷史的記憶與審思。阿孝的成長經(jīng)歷似乎是冬冬和阿清的延續(xù)。他有懵懂的孩童時期,也有叛逆的青少年階段,甚至還有一段苦澀的初戀。父親的死亡、母親的死亡以及祖母的死亡,都指向不同的情緒變化與成長階段,標志著少年成長蛻變的自我完成。父親去世時,母親一聲驚人的悲號,孩子們在眾人的淚水中一一與父親握手告別。這是阿孝第一次與至親陰陽之隔,頂梁柱的倒塌對童年時期的阿孝來說定是一種莫大的震撼。母親去世時,阿孝在肅穆的圣歌儀式中涕淚橫流,此時的他好似從母親的死亡中發(fā)覺了自己對于家庭的虧欠與責任,夾雜著成長的失落與感傷。而祖母的去世場面尤為“安靜”:四個孩子甚至都不知道祖母的手上何時爬滿了螞蟻,收尸人責怪的目光審視著這些“長大了的”孩子,他們就在旁邊冷靜而平淡地看著祖母被翻過身,仿佛在進行一場莊嚴的注目禮。家人的相繼離去,讓他們一次又一次面對死亡,也讓他們不得不獨立成長,去接受現(xiàn)實世界。
沉重而內(nèi)斂的表達反而能帶來更大的心靈震撼,侯孝賢的個人化表述在死亡與分別中真正實現(xiàn)了一場殘酷的成長體驗。
二、城鄉(xiāng)變遷的個體反思
侯孝賢隨家人從廣東梅縣移居臺灣后,童年在臺灣南部的鄉(xiāng)村度過,成年后生活在城市,他見證了從農(nóng)業(yè)社會到工業(yè)社會的轉變,因此其電影中的成長歷程往往還伴隨著城鄉(xiāng)變遷所帶來的矛盾與反思,侯孝賢在鄉(xiāng)村的自然人文景觀中表達了對童年生活的眷戀,在表現(xiàn)社會變遷與城鄉(xiāng)差異的同時,探討“鄉(xiāng)土與都市”二元性背后的主題統(tǒng)一性。
在《風柜來的人》中,一群成天賭博斗狠、無所事事的年輕人結伴離開他們生活的小漁村,坐上火車來到高雄,鄉(xiāng)村與城市生活的差異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落差,焦慮、迷茫與生澀貫穿了他們的生活。車站在影片中是一個特殊化的符號,影片開始出現(xiàn)的“風柜東站:清灣”,是四個年輕人的青春逃亡的出發(fā)點,而高雄的汽車站則是這段茫然青春戛然而止的終點。車站是承載青春旅行的中轉站,它劃分開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的時空,又像一根繩索,串聯(lián)起散文化、碎片化的旅途故事,豐富了敘事的層次,生動再現(xiàn)了臺灣青年在不同社會文化語境下的成長歷程。
同為鄉(xiāng)下青年進城打工遭遇社會挫折的題材,《戀戀風塵》則更加直接地表現(xiàn)出底層小人物生存的艱難。如影片中印刷廠老板娘對阿遠的惡劣態(tài)度和肆意謾罵,非常直接地展現(xiàn)出城鄉(xiāng)地位的懸殊,以及尖銳的矛盾。阿遠作為都市的探索者,展示的是城市小人物的生存困境,而阿遠的阿公則是忠實的鄉(xiāng)村留守者,他一輩子以土地為生,身體力行地維持家庭,始終留在故土當一個靜默的目送者。而侯孝賢對這種質樸而長久的生存方式也給予認同,用含蓄寫實的影像抒發(fā)鄉(xiāng)愁。
與鄉(xiāng)村進入城市的設置相反,《冬冬的假期》中,冬冬與婷婷離開城市,來到鄉(xiāng)下的外公家度假,火車作為一個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載體,將城市文明運載到一個悠然靜遠的鄉(xiāng)村,形成兩種文明形態(tài)的沖撞與交融。鄉(xiāng)下的同齡孩子紛紛拿烏龜換冬冬的玩具,這種孩童間簡單的物物交換,反映出兒童世界里的城鄉(xiāng)差異。那個夏天,在水中的嬉耍、在大樹上的歡愉,以及屋子里大人們的爭吵,都成為冬冬難以忘懷的假期記憶。
三、在地文化語境的觀照
侯孝賢對個人成長的記憶和對鄉(xiāng)土情懷的關注,在社會變遷、城市化發(fā)展中融合了許多復雜的文化因素。無論是對鄉(xiāng)村生活的懷念,還是描繪青春時期的躁動與成長,其電影始終立足于臺灣本土,從而形成了一種在地文化語境中獨具特色的本土化表達方式。
在拍攝了一系列成長影片之后,侯孝賢開始傾向于將個人成長經(jīng)歷置入社會歷史的文化語境中。如《童年往事》中就融入了許多臺灣重大的歷史事件,導演通過自敘式的回憶講述,以及孩童視角下的人事變遷,將個人的成長回憶上升為群體記憶的歷史審思。
侯孝賢作為第二代“外省人”,對祖國大陸特殊的情感已經(jīng)變得十分模糊,那條祖母一直在尋找的回大陸的路,似乎還藏匿在一片云霧之中,難以認清,祖母與當?shù)厝嗽谡Z言文化上的差異,實質上也反映出身份認同的困境,“尋根”的渴盼也在歲月中慢慢迷失。
《戀戀風塵》則是集個體成長、城鄉(xiāng)差異和本土意識于一體的作品,一個看似苦澀的青春初戀故事,透露出濃厚的臺灣氣息和鄉(xiāng)土愁思。在農(nóng)耕文明與現(xiàn)代文明的碰撞中,阿遠的個體成長與社會關系也緊密相關,“服兵役”是個體在面對大環(huán)境時的無奈與服從,聚散與離別都不為人所控,阿遠和阿云的愛情無疾而終,不僅僅是一段年輕時期的青澀回憶,還包裹著一定的時代性,代表著處在同一時期社會激蕩變革中,小人物的無奈與痛苦。
在表達城市小人物無奈的同時,導演也在謳歌一種植根土地的質樸生存方式。阿遠的阿公便是一輩子扎根土地的代表,種番薯是他人生經(jīng)驗與感悟的來源,從生養(yǎng)他的土地中,阿公能總結出一套自己的“土地哲學”:人就像地里的農(nóng)作物一樣,總要經(jīng)歷點風霜雨雪,才能成長起來。傳統(tǒng)承襲、維系家庭是他所堅守的信條,相比進城打拼的探索者,侯孝賢似乎更認同這種駐守土地的生存方式。當千帆過盡,阿遠服役期滿,他再次穿著阿云為他縫制的衣服回到這片陌生而又熟悉的土地,與阿公站在田地旁,平淡地聊說著農(nóng)事。土磚房前是一地翠綠的葉子,蔥郁的青山在身后綿延,攝影機就遠遠地擱在那里,安靜地聆聽,平淡地記錄。
侯孝賢電影中有關個體成長的記憶追尋、城鄉(xiāng)變遷的身份浮沉和在地文化的執(zhí)著堅守,都給予大眾一個了解臺灣歷史與社會環(huán)境的窗口,在表現(xiàn)個人成長的過程中也記錄下整個臺灣社會的“成長”,展示出在特定文化語境下的電影母題。
參考文獻:
[1]饒曙光.電影要從非電影處來——侯孝賢電影研究[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3.
[2]黃鐘軍.導演身份與臺灣電影的城鄉(xiāng)二元寫作[J].電影新作,2016,(04):78-83.
[3]楊曙.侯孝賢電影中的身份認同探究[J].晉中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8,35(5):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