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楓 李月琦
摘要:奧爾夫教學法是世界三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其所提出的“原本性”理念主張藝術教育當訴諸感性,回歸人本。針對當前幼兒園存在的教學內容小學化、領域課程割裂、教學內容技能化等問題,可通過“原本性”藝術教育理念進行突破:以人為本,尊重幼兒的發(fā)展特點;整合各領域課程,對幼兒進行全面發(fā)展;豐富教學手段,為藝術領域教學目標的完成提出更多可能性。
關鍵詞:學前教育? 藝術領域? 原本性
中圖分類號:J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6-0176-03
當前,國家大力完善學前教育體制機制,教育部于2012年頒布的指導性文件《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綱要》)明確了學前兒童學習發(fā)展的目標,藝術教育不僅能幫助提升孩子的審美感受與藝術創(chuàng)造價值,也為其他領域活動的展開提供了途徑,反觀我國的幼兒園活動教學則存在諸多問題,通過“原本性”藝術教育理念的科學運用,幼兒藝術領域活動能更好地激發(fā)幼兒的“欣賞與感受”,更好地引導幼兒的“想象與創(chuàng)造”,最終培養(yǎng)幼兒形成積極的審美意識并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一、“原本性”藝術教育的內涵
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將“原本性音樂”作為其指導思想和原則,在20世紀初對世界音樂教育體系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卡爾·奧爾夫將原本的音樂及其教育定義為“原本的音樂絕不是孤立的音樂,而是與動作、舞蹈、言語形成的統(tǒng)一體。它是人們親手創(chuàng)造的音樂,人在其中不是被動聆聽,而是主動投入。它不求玄奧、規(guī)避繁復,摒棄宏大曲式和龐雜結構,首選簡潔明快的形式,諸如固定音型和回旋曲式。原本的音樂根植土壤、順乎自然、親近肌體,人人力所能及,特別適宜兒童,成為面向所有人的學習和體驗天地?!痹拘缘亩x強調了人創(chuàng)造力的激發(fā)與釋放。
(一)歌、舞、樂的整體性
在整體性這一點,奧爾夫強調了“讓音樂和動作回歸同根”,原本性音樂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與動作、舞蹈、言語、游戲形成的統(tǒng)一體,就如人類原初生活狀態(tài)一樣,不可能唱而不跳,當我們觀察幼兒自然狀態(tài)時,嘴里哼哼調調時,身體必然有一定的律動,如扭扭屁股、抖抖肩等。幼兒園藝術教育也一樣,歌唱不能只是歌唱,繪畫也不能只是繪畫,現(xiàn)代表演把歌唱舞蹈的獨立歸結于現(xiàn)代技術的發(fā)達,但是表演性與教育性是完全不同的。
幼兒藝術教育不可能割裂成單純的唱歌、舞蹈、繪畫等,原本性強調的整體性為幼兒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實施途徑。不僅如此,藝術教育也不可能只存在于某一領域,如音樂中節(jié)奏、節(jié)拍、快慢、強弱等元素也不僅只應用在藝術領域活動,當自然的滲透于幼兒園的任何活動中,無法也不能與其他領域割裂,在這是幼兒園活動實施“原本性”教育之根本概念與前提。
(二)學習方法的簡易性
原本性藝術教育中,不需要高級昂貴的教具,手邊任何的材料都能作為教具,甚至身體本身就能成為樂器,有什么就用什么,使得藝術教育的學習逐步變易。我國多數(shù)幼兒園的藝術教育設施不夠完備,教師在活動設計時常常受此限制,想要通過打擊樂讓幼兒體驗節(jié)奏的豐富和層次,但無奈園里沒有足夠的打擊樂器,但原本性的教育理念中這一切都得到了解決。
在原本性藝術教育中,一支筆、一個球,甚至一個塑料袋都可以成為活動中的教具,這些教具看似與音樂無關,但通過教師的設計,教具能使幼兒身心和心靈獲得釋放,得到真正音樂的體驗和創(chuàng)作的沖動。在一支筆中體驗不同的節(jié)奏,在筆和筆蓋分開與閉合時探索不同的聲音;一個小球,在滾、拍中學會控制,在控制中體驗節(jié)奏的拍點;一個塑料袋,每一種顏色代表一個動作,在動作的切換中增強幼兒對顏色及節(jié)拍的敏銳。
(三)重視學習者的主動性
“兒童在動作里表達的,是不知不覺之中的兒童宣言”,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原本性教育強調的是不能忽視幼兒自發(fā)和自主的身體活動,外在的表達是內在精神的釋放,簡單的跺腳、拍手、拍腿等都是幼兒內心活動的流露,孩子興奮時的手舞足蹈,孩子情緒低落時的搓搓手,每一個動作教師都不應忽略,更不應在活動中強制地制止或完全地忽略其行為以完成教師自己既定的活動目標。
孩子若在藝術課堂的活動中手舞足蹈,教師不應強加要求不能動,而應順應幼兒好動的天性,用心設計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幼兒學會用動作表達,如在音樂欣賞中,讓幼兒聽到小提琴的聲音時拍拍腿,聽到鋼琴的聲音時跺跺腳;在律動活動中,讓幼兒聽到大象的詞語就跳起來展開自己的身體,聽到螞蟻的詞語就趴在地上縮小自己的身體,這樣的活動設計不僅培養(yǎng)了幼兒的聽覺及對樂器音色的了解,也順應了幼兒好動的特點,可謂“順木之天,以致其性”。
二、當前幼兒園藝術活動存在的問題
(一)活動設計程式化
當前,幼兒園活動過程在設計上忽視了幼兒的主體性,很多幼兒園或因為管理方便,或因為教研活動開展得不夠,活動中基本上都有自己固定的活動流程,如導入活動,“小朋友們,老師今天要教大家唱一首歌,大家想不想學啊?”,幼兒們也習慣了齊聲回答:“想”。接下來教師就開始放音樂,一遍、兩遍、三遍,再教幼兒歌詞、旋律,通過模仿使幼兒記住音樂,進行評價后再結束活動。
教師在這樣程式化的活動設計中,加上幼兒園教師教學任務重,直接將內容塞進固定的流程里,忽視孩子感受與欣賞的體驗,長此以往,對活動的評價也會變?yōu)橛變簳獛资赘?,會畫幾幅畫。這樣,不僅教師失去了學習的動力,降低了教學的基本能力,最重要的是,本應原本性生動有趣的藝術教育活動也變得枯燥乏味。
(二)活動目標不合理
《綱要》中指出,藝術領域的目標是“能初步感受環(huán)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喜歡藝術活動,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大膽地表現(xiàn)自己的感受與體驗;樂于與同伴一起娛樂、表演、創(chuàng)作?!彼囆g教育中,不僅要關注幼兒感受到生活中的美,也要注意幼兒語言、認知、情感能方面的發(fā)展,如幼兒在畫果樹的時候,可以加上節(jié)奏的話語來問幼兒:“什么水果紅紅的?什么水果綠綠的?”,不僅幫助幼兒通過顏色更深刻地認識水果,也使幼兒在語言領域有所訓練。
教師在設定活動具體目標時,一定要考慮幼兒能力、社會性等方面的發(fā)展,使其具體化以成為活動的向導,充分利用奧爾夫等無音高或者有音高的小樂器、自己制作的打擊樂、一切教室所有的教具,使活動順利有效地進行,已解決目前將技能變成了藝術教育訓練的首要位置的現(xiàn)狀。
(三)教學手段單一
運用科學的教學手段達到幼兒園教學目標是幼兒教師的基本功,教師對目標的認知直接影響著活動的設計,但掌握豐富的教學手段是活動目標達成的直接途徑,也是教師基本能力的體現(xiàn)。當前幼兒活動中教師的教學手段模式化,某一領域活動只限于關聯(lián)性強的方式,如美術領域的畫樹,教師在導入的過程中問學生“大家覺得樹長得什么樣子啊?……”,毫無生動和意義的對話,接著讓幼兒臨摹教師畫畫兒。教師在活動過程中如果只是通過讓幼兒模仿,那么就會完全阻礙幼兒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能力。奧爾夫、柯達伊、達爾克羅茲等教育體系中的先進教學方法完全可以綜合運用在幼兒園活動中,當教師的活動設計都失去了想象和創(chuàng)造力,怎么能激發(fā)幼兒有想象和創(chuàng)造力呢。
三、“原本性”藝術教育在幼兒園活動的中的價值
(一)以“人”為本的意識
藝術領域目標對教師具體教給幼兒什么內容并未有具體的提示,而是通過“感受與欣賞”“表現(xiàn)與創(chuàng)造”這一幼兒對藝術的情感態(tài)度詞匯加以引導,如藝術領域目標1——喜歡自然界與生活中美的事物,對4-5歲其中的一點要求是“喜歡傾聽各種好聽的聲音,感知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等變化”,這樣的要求似乎是在描述該年齡段孩子的特點,但當下將其作為目標而制定,無疑對教師當順應孩子天性地來進行教育引導的提醒。當下教育中,要求絕對音高的演唱、完全一致的集體動作等行為扼殺了孩子的感受與欣賞,聲音是否高是否低、是否長是否短都由老師直接告知并運用于作品的演繹中,以作品為本、以教師教學流程完成度為本、以課堂秩序為本等錯誤觀念隨之產(chǎn)生,而孩子的“表現(xiàn)與創(chuàng)造”也一并在“感受與欣賞”這第一階段就停止了。這些行為從根本上忽略了孩子自身的內在感知與體驗,我們在屬于孩子最好培養(yǎng)本體藝術能力的時期就讓其錯過,實為學前教育之大憾。
(二)課堂內容的整合
順應孩子天性這一科學的教學要求,無疑對重技能、輕感受的幼兒藝術教育培養(yǎng)現(xiàn)狀提出了巨大挑戰(zhàn)。筆者在觀摩某幼兒園小班語言領域課堂時,見教師為了走完自己的教學流程,強制性把想要跳起來回答問題的小朋友一個一個地拉著坐下,見小朋友一次次地被制止說話,甚至身體自然做出老師眼中的“小動作”而被訓斥時,筆者心痛至極。教師一邊想辦法培養(yǎng)孩子的語言內容、形式,一邊為小班孩子的“調皮、不聽話”而頭痛,很多老師為了課堂有秩序,強制性對孩子的表達進行了制止,表面上規(guī)范了孩子的課堂行為,長此以往,實則壓制了孩子的表達欲望,就拿這堂小班語言領域課堂來說,怎樣的課堂才是順應孩子天性的呢?原本性教育早就為此給出了答案,“言語是原本的節(jié)奏經(jīng)驗的根基”,為何語言領域課堂就只能讓孩子不停地說,小朋友回答問題時喜歡跳,那就讓他跳,只是跳的時候跟他做個約定,說到某個固定詞時跳兩下等;小朋友喜歡跺腳或敲板凳,那就讓他跺腳或敲板凳,教師可以把語言作為內容再加以節(jié)奏,在訓練了孩子的語言的同時,也讓其音樂節(jié)奏、控制等方面都得到了訓練。同樣的,《指南》中的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都是相互依存的,沒有哪一個可以單獨存在,交叉、整合才是原本性的教育,才是以“人”為本的教育。
(三)教學手段的多樣
奧爾夫教學法中經(jīng)常將同樣的教學素材或音樂元素使用不同的方式進行重復,而重復的過程就體現(xiàn)了教學的多元化,這也是順應“原本性”的教學手段,非一種方式達到所有的教學目標。如藝術領域目標2——喜歡欣賞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和作品,對5-6歲其中的一點要求是“藝術欣賞時常常用表情、動作、語言等方式表達自己的理解”,現(xiàn)有教學方法常常是強調藝術欣賞的本體,將藝術本體直接展示給孩子,告訴孩子這是什么,且好在哪里,它有什么用,等等,但原本性教育則注重過程,如欣賞一個曲式結構的作品,可以從動作、語言、表情等方面先讓孩子對結構有初步的認識,而動作、語言等設計都從孩子的“原本性”出發(fā),讓孩子動、讓孩子說,等過渡到音樂曲式本體時,孩子不僅理解了作品,也懂得了用不同方式表達自己的理解。同樣,這樣的方式適用于各個領域的教學,如社會領域的課程,在培養(yǎng)孩子人際交往課程的打招呼中,就可以讓孩子用表情、動作等方式傳遞自己的情感,而非語言一種形式。
四、結語
達成藝術領域目標關鍵在于給孩子充分創(chuàng)造條件和機會,大自然、社會生活等都可以激發(fā)孩子感受和體驗美,豐富其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而“原本性”的音樂教育為“感知與欣賞”、“表現(xiàn)與創(chuàng)造”的實現(xiàn)提供了更多的途徑,教育的過程當順應孩子的特點,注重孩子的自主感知,尊重孩子自發(fā)的、有個性的表達,使用多種手段在不同的領域課堂將孩子的可能性激發(fā)出來,從而達到藝術領域目標的內涵與價值。
參考文獻:
[1]教育部.3—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M].中國教育部,2012.
[2]芭芭拉·哈澤爾巴赫主編,劉沛譯.奧爾夫教學法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4.
[3]陳蓉.奧爾夫教學法的核心理念及體系建構探究[J].音樂藝術,2016,(03).
[4]李莉.奧爾夫教學法“原本性”精髓的中國文化解讀[J].課程·教材·教法,2016,(04).
[5]黃沙枚.從歷史的視角重新理解奧爾夫音樂教育[J].中國音樂,2012,(03).
[6]周承溫.淺談以奧爾夫“原本性”理念為基礎的幼兒節(jié)奏能力培養(yǎng)[J].中國校外教育,2012,(34).
[7]黃倩芳.奧爾夫音樂教育的“原本性”在幼兒教學中的應用[J].閩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8,(02).
[8]龍盼盼.“原本性”音樂教育理念在青少年舞蹈教學中的運用[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7年.
[9]王鳳英.奧爾夫教育理念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應用[J].情感讀本,2018,(05).
[10]譚秀麗.原本性:對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的哲學沉思[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