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鳳
【關鍵詞】 小學;科學教學;微課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23.6【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 1004—0463(2020)16—0146—02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資源應用于課堂教學,已經成為一種教育趨勢。2011年,胡鐵生先生提出了以微視頻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微課,自此,便開啟了我國微課的研究歷程。在信息共享的時代,教育資源以及教學手段不斷更新,微課以其短小精悍、靈活運用、整合資源強的特征受到了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及研究。微課富有趣味性,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內部動機,以此有效地增強學生的學習效能。
一、微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小學科學教學可以激發(fā)并且保護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小學科學教學是很有意義的。微課以其特有的集色彩動畫、視頻為一體的特征,能夠將靜態(tài)的知識化為動態(tài),以此有效地構建教學情境,將知識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促進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深刻記憶[1]。
此外,微課能夠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根據自己的情況有效地掌握學習進度,達到個性化學習的標準。并且對于基礎比較差的學生,還可以通過微課查漏補缺,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傊?,將微課應用于小學科學教學活動,能夠有效地發(fā)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學會全方位地思考問題,以此達到突破自我、實現自我的目的。
二、微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微課的開發(fā)和使用比較晚,相關的技術還不夠成熟,所以很多教師對微課的使用并不合理。微課能夠有效地幫助教師突破教學的重難點,但是很多教師卻忽略了微課的最大作用,只是將其作為調節(jié)課堂氣氛、梳理知識脈絡的教學工具,由此,微課的教學價值則不能得到最大展現。微課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有些差異,但是二者也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忽視兩者的有效結合,會將微課完全獨立于傳統(tǒng)教學之外,這便完全忽略了課堂的互動與交流,不利于學生系統(tǒng)地學習科學知識。同時,不少小學教師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對微課存在著一定的偏見,認為互聯網會影響學生,使學生沉迷于網絡,進而不愿意在教學中引入微課,只愿墨守成規(guī),用傳統(tǒng)的方式開展教學。
此外,微課資源十分豐富,各種信息良莠不齊,要在眾多的網絡資源中選取適合自己的、設計精湛的課程需要一定的鑒別能力,所以這對于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是十分具有考驗性的。很多學生受年齡和認知程度的影響,無法抵制網絡的誘惑,可能會長期沉迷于網絡游戲無法自拔,亦或是接觸到不良信息,從而形成錯誤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容易使學生養(yǎng)成不好的道德品質。所以,學生在使用微課時,教師和家長應該進行監(jiān)督和引導。要注重對網絡信息的篩選,要選擇適合學生的、易于學生理解接受的、具有趣味性的內容開展微課教學。這樣才能夠有效降低網絡不良信息對學生的負面影響[2]。
三、微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 利用微課,突破科學教學的重難點。
教師在進行備課時,應該深入地鉆研教材,找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合理地使用微課,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以科學教育出版社小學四年級上冊的課本知識為例,對“液體之間的溶解現象”進行教學時,教學重點是要讓學生通過了解液體之間的溶解現象,進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教學的難點則是觀察和描述一些液體在水中的溶解現象。小學生抽象思維并沒有完善,還缺乏相應的生活經驗,所以他們很難在腦海中想象出液體之間相互溶解的過程。所以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依靠口頭講解根本不能讓學生深入地理解液體之間溶解的過程,也不能分析出這種溶解的現象。如果做實驗的話又不容易觀察且難以控制變量。
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則是給學生展示一段微課視頻,展示各種液體在水中溶解的變化過程。并且教師還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對不同的液體進行不同的標注,以此便于學生觀察和記憶。通過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簡明直觀地領悟到“溶解”的奧秘,并且迅速地掌握不同液體的溶解速度、溶解現象的區(qū)別,以此實現高效學習的目的。當然,教師可以在網絡上搜尋一組溶解圖片,對物質融入水中的不同圖片進行對比;還可以用體積較大的物質開展溶解實驗教學,比如拿出幾大塊冰糖和兩杯水,然后將冰糖放入涼水中攪拌,這時學生就可以直觀看到,冰糖在水中“消失”了。之后,教師可以將冰糖放入熱水中攪拌,學生就能夠明顯看到冰糖“消失”的速度會快許多。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嘗一嘗糖水的味道,再結合溶解的視頻,學生就能知道,冰糖是溶解在水中了,而不是“消失不見”了。同時學生還能得出,冰糖在涼水中溶解的速度較慢,在熱水中溶解速度較快,溶解之后的水會變得比之前更甜,若是水量越多,甜味就越淡等結論。這樣一來,學生的科學學習效率自然會顯著提升。
2. 利用微課有效地整合教學資源。
微課以時間短、針對性強為主要特征,所以微課主要涉及單個知識點的設計,主要是對一些教學重點和難點進行突破。但是這并不能發(fā)揮微課教學的最大作用,教師還應該利用微課,有效地整合教學資源,可以設計一些專題性的講解,開發(fā)系列化的微課。這樣不僅可以深入地講解科學知識的重難點,還可以完善科學知識體系,進而幫助學生有效地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以科學教育出版社小學四年級下冊的課本知識為例,在第一單元《電》中,分為了七個小節(jié),分別是:靜電現象、點亮的小燈泡、簡單的電路、電路故障、導體與絕緣體、小開關、電路連接。教師就可以在網上尋找相關的教學資源,再利用微課對這些教學資源進行相應的整合,按照知識點的順序和邏輯進行編制,以此構建完整的科學微課知識體系。由此,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查漏補缺,還能夠促進學生掌握并梳理知識框架,以此提高學習效率。
3. 利用微課,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科學的教學內容十分廣泛,包括生命、物質、地球宇宙三大領域。在這些領域下又細分了很多小點,所以科學知識十分的繁雜。并且科學作為一門邏輯性、科學性很強的學科,所涉及的概念也是比較抽象的,很多大自然中的現象也不容易觀察到,所以如果通過常規(guī)的教學手段,學生很難對知識點進行理解并有效記憶。當學生無法理解知識點的時候,便會失去對該學科學習的熱情,更甚者會產生“厭學”情緒。所以教師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便可以有效地利用微課,通過各種圖片視頻形象直觀地展現,能夠加強科學知識的趣味性,進而引起學生的注意,讓學生對枯燥無味的科學知識點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以此提高教學效率。
以科學教育出版社小學六年級下冊的課本知識為例,在《宇宙》單元中對“日食與月食”進行教學時,日食與月食是一種難以親身經歷的自然現象,為了讓學生直觀地了解日食與月食的過程,教師可以利用微課,給學生直觀地展示,由此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也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他們輕松掌握相關的科學知識。
4. 將微課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有效結合,提高教學效率。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導,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情況、課堂的活躍度適時地調整相應的教學進度,可以將知識點由淺入深,并且能夠將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有效地整合,讓學生能對知識點進行有效地串聯。但是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形式單一,很容易讓學生覺得枯燥無味,失去學習的興趣。微課能夠有效地精簡知識點,十分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發(fā)展特點,但是微課所呈現的教學內容雖然能夠突破重點,但是各個課程之間是相互獨立,不能讓學生對科學知識進行融會貫通。因此,微課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各有利弊,只有將二者進行有效結合,才能優(yōu)勢互補,凸顯最大的優(yōu)勢。
以科學教育出版社小學六年級下冊的課本知識為例,在《在星空中(一)》這一小節(jié)中對“認識星座”進行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微課進行課程導入,在視頻中依次呈現:白羊座、金牛座、雙子座、天蝎座等星座圖片,并且還要在旁邊配備簡短地介紹。當學生看到形態(tài)各異的星座圖像時,會十分地好奇,以此在內心中激起強烈的求知欲。由此教師就可以說道:同學們,在三維空間中,很多恒星的關系不是一定的,如果在其他的星系,所看到的星空是完全不一樣的。那么,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探索星空與星座的奧秘吧!通過這種方式,將微課與傳統(tǒng)課堂交互使用,不僅可以使二者協(xié)調發(fā)展,也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和教學水平。
5. 提高微課的使用效率。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居于主導地位,擔負著“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責任,是協(xié)調并帶領學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角色,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地更新教育理念,結合現代社會的教育方針和教學策略,與時俱進,努力地提升自己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熟練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積極地參與微課的制作與開發(fā)。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地提升微課的使用效率,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微課教學的效果,進而提高小學科學的教學效率。
此外,教師應該利用網絡,共享教學資源,實現全國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網絡與課堂教學相融合是數字化時代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所以教師應該通過網絡不斷地豐富自身的教學知識體系,構建更加鮮明、富有特色的高質量科學高效課堂。也可以將優(yōu)秀的微課資源進行網絡共享,引起其他教師的借鑒和引用,不斷地優(yōu)化教學資源,對促進科學教育的改革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現代化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教育也會隨著時代不斷地發(fā)展和變化。新課程改革和教育創(chuàng)新不僅能夠適應經濟、社會的迅猛發(fā)展,也能夠充分地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fā)展。由此,在小學科學教育中,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科學知識的構建,科學思維的培養(yǎng),利用微課優(yōu)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感悟到科學的魅力與力量,積極投身于科學的學習中,以此實現科學教育的改革。
參考文獻
[1] 蘭美玲,蔡堅勇,朱小欽,王語嫣,劉明娣,齊會玲.微課在小學科學課程中的應用現狀及其發(fā)展趨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23):122-124+129.
[2] 胡卓娜.微課讓實驗教學“簡”而“茂”——淺談微課如何優(yōu)化小學科學實驗教學[J].小學教學研究,2018(23):24-26.
(本文系2019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一般課題《借微課程助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實驗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9]GHB0009)
編輯:張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