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什克洛夫斯基為代表的俄國形式主義主張“文學創(chuàng)作的根本藝術宗旨不在于審美目的,而在于審美過程”,“而藝術的技巧就是使對象陌生,使形式變得困難,增加感覺的難度和時間長度”,從而使讀者產(chǎn)生審美快感,達到審美過程的目的。而我國的“詩圣”杜甫對語言十分考究,“晚節(jié)漸于詩律細”,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體現(xiàn)了他高度的語言自覺精神。杜甫對語言的推敲與雕琢,把熟悉的事物變得陌生,從而讓讀者在欣賞的過程中感受到藝術的新奇感受,這正體現(xiàn)了俄國形式主義的“陌生化”理論。文章試從杜詩的遣詞造句,淺析其在語言上的“陌生化”。
“詩句中之子有眼”,“所謂眼者,指玲瓏處言之也”。就詩而言,詩眼是句子中最能觸發(fā)人的聯(lián)想與想象之處,讀者在想象之中,拉長審美欣賞的時間,從而延長了審美過程?!霸娙艘砸蛔譃楣?,世固知之”,而“唯老杜變化開闔,出奇無窮,殆不可以行跡捕”。
1.動詞作詩眼
以動詞位于謂語成分的詩歌,通常不需要轉化詞義。所以大多數(shù)詩句如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給讀者以直觀的審美意象和畫面,就達不到語言“陌生化”的目的。而同樣是寫池中的春草,杜甫卻獨具匠心,寫出“水荇牽風翠帶長”,常規(guī)的邏輯本應該是風吹水荇,而他卻用一“牽”字把“水荇”以人格化,刻畫出水荇在風中零亂的畫面。主語和賓語的硬性連綴,讓讀者在這一新奇的形式之中,先是感受到陌生,而后不得不思考,延長了審美的時間。“正是在你不得不‘仔細體驗’那個字的意味的剎那停頓,詩眼凸顯了它的存在?!弊詈笞x者正是靠“牽”字作為詩眼的陌生化手段,感受到了雖是春景,荒涼之意卻不斷涌來。“江聲走白沙”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江聲”不可能在“白沙”上面走,而“走”字擬人手法的運用,不僅給人以江水沿白沙之道滾滾奔流的雄偉壯闊之景,還有傳來的波濤聲陣陣的聽覺感受。
杜詩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都是以經(jīng)過錘煉的動詞作為詩眼,運用了擬人、聯(lián)想、夸張、通感等修辭手法,使“石頭顯示出質感”,使被詩句物化的意象得到生動的涌現(xiàn),從而達到文藝創(chuàng)作的根本目的,即讓讀者獲得了審美感受。如“寒風疏落木,旭日散雞豚”(《刈稻了詠懷》),“疏”“散”以擬人化的手法,寫出一派落寞蕭瑟之象?!半S風潛入夜”(《春夜喜雨》)的“潛”字同樣賦予了“雨”人格化,讓讀者疑惑為何用“潛”字,從而延長了審美的時間,但當看到下句“潤物細無聲”,疑惑頓解,不由大加稱贊,而審美感受也不覺地與之增強?!八母酵略隆保ā对隆罚?、“萬里風煙接素秋”(《秋興八首》其六)、“鼓角悲荒塞,星河落曉山”(《將曉二首》)、“春光懶困倚微風”(《江畔獨步尋花》其五)、“江動月移石,溪虛云傍花”(《絕句六首》其六)等,這些皆用動詞充當句眼的修辭,雖然很多不合乎常理,但都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力。讀者不僅感受到了杜詩意象的浮現(xiàn),并且在不借助了解杜甫的生平背景的情況下,就能從這“陌生化”的形式中體會到他主體內心的情思。“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坼”“浮”極言洞庭湖的廣闊,能把吳楚兩國裂開為二,也能叫天地漂浮,瑰麗的想象讓句子呈現(xiàn)出“陌生化”,進一步激活讀者的聯(lián)想,體現(xiàn)了意境的宏闊深沉,同時也更能體會到詩人當時獨自登上岳陽樓,百感交集下“憑軒涕泗流”的心理感受。
2.形容詞、名詞作詩眼
在杜詩之中還常常將形容詞、名詞作為詩眼,從而轉換詞義,這讓陌生化刺激起來的聯(lián)想比動詞作詩眼更加新穎別致,更加曲折困難。這是“因為舊詩句法中,詞性縱使能轉化,卻不是絕對的,其‘根性’還殘剩著,所以詞類活用往往會顯示出‘兩性’(形容詞與動詞、名詞與動詞)間的徘徊特質”。
“荊扉深蔓草”中形容詞“深”在謂語部分活用成動詞,但仍保留著形容詞“深遠”的性質,寫出了荊扉幽深之處的蔓草之狀,恢復了讀者對其的感覺。千古吟唱的“潤物細無聲”,“細”字的活用,不僅寫出了雨絲由形容詞所保留的纖纖的形,還寫出了它淅淅瀝瀝飄灑的動態(tài),讓“無聲”化有形。名詞充當句眼的如“行云星隱現(xiàn),疊浪月光芒”,“星”“月”活用為動詞,全句既有“星”“月”給人的朦朧隱綽之感,又與“行云”“疊浪”其他意象相映成趣?!皻堃顾鳂恰?,一個“水”字所殘留的名詞特征,滲透進“殘夜”“明樓”之中,賦予靜態(tài)的夜色以流動之感,靈動高妙,意境深遠。運用形容詞、名詞作詩眼,陌生化刺激起來的經(jīng)驗聯(lián)想會更曲折復雜。
“詩歌語言本身并不創(chuàng)造新的結構,它只是人們在被感覺到時已創(chuàng)造的,在未被感覺到的接受時處于自動化狀態(tài)的結構?!倍鸥Τ⑺姼璧恼Z言受阻、扭曲,使讀者的接受過程受到阻礙,盡可能延長其詩歌被接受的時間。
1.不用事物原有的名稱來指稱事物
如“玉露凋傷楓樹林”(《秋興八首》其一)中的露水不直接指稱它為“露”,而因“露白似玉”,杜甫稱之為“玉露”。“常從漉酒生”(《漫成二首》),語本陶潛《歸田園居五首》之五“漉我新熟酒”,杜甫把經(jīng)過過濾澄清的酒指稱為“漉酒”。天空因深遠廣大,任意通行,如世之廣衢,故杜甫在“天衢陰崢嶸”(《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這一句中,將“天衢”指稱為天空?!八ち镉晁氖畤保ā豆虐匦小罚┲械摹八ぁ睂崬樯n白的樹皮。這些新奇的指稱,以舊貌換新顏,讓讀者對已經(jīng)熟悉的事物產(chǎn)生了強烈的陌生感,使其延長了對杜詩關注的時間,增強了感受的強度。
2.多用俗語
世人常將“李杜”并稱,李白的詩風豪放飄逸,用詞多用瑰麗雄偉、氣勢磅礴之詞,如“大鵬”“青天”“長風”“滄?!?。而杜甫卻多使用俗語,他把日常語言作為詩歌的直接來源,并將其升華。如詩歌常運用“健婦”“無賴”“良家子”“小兒女”“嬌兒”“瘦妻”等極富生活氣息的詞匯。《新婚別》中“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更是引用諺語“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杜甫處于唐朝由盛轉衰的時代,盛唐時期前人的詩作大多為典雅大氣之詞,而杜詩俗語的巧妙運用就這樣極大地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力??此频退?,實為高古,這正是一種陌生化的處理。
詩歌語言是“扭曲”“歪斜”“變形化”的語言,其通過顛倒習慣化的過程,把一種全新的視野展現(xiàn)給讀者。而杜詩的組句就常常通過倒序這樣反約定俗成的語法規(guī)范和運用夸張的修辭技巧來進行陌生化處理。
杜詩中將顏色置為句首有“碧梧棲老鳳凰枝”(《秋興八首》其八)、“紫收岷嶺芋,白種陸池蓮”(《秋日夔府詠懷》)、“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碧知湖外草,紅見海東云”(《晴》)、“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青惜峰巒過,黃知橘柚來”(《放船》)、“白摧朽骨龍虎死,黑入太陰雷雨垂”(《戲韋偃為雙松圖歌》),等等。以“碧知湖外草,紅見海東云”為例,本應是“知湖外碧草,見海東紅云”,但這樣的平鋪直敘,使詩句毫無新意可言。而杜甫將顏色置為句首,使語言錯亂卻獨具匠心,讓人耳目一新。從一開始就直接刺激讀者的視覺感官,大大地激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力。雨過初晴,碧畔草色青青,紅云倒映在奔騰的大海,海天一色,這樣一幅畫面生動地在讀者的腦海涌現(xiàn)開來。又如“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紅入”“青歸”將桃花紅、柳葉青靜態(tài)的性狀,賦予動態(tài)的美,顯示出春日一派生機盎然之景。
將風置為句首的倒字句,“風簾自上鉤”“風窗書卷”“風鴛藏近渚”“風江颯颯亂帆秋”,明朝學士李東陽評之為“勁健”。是因為“風”在這里是作為動詞“吹風”的含義?!帮L簾”“風窗”“風江”構成動賓結構,具有颯颯風動的“勁健”之態(tài),而“簾風”“窗風”“鴛風”“江風”,把“風”作為名詞看待,用“簾”“窗”“鴛”“江”作為定語修飾,所營造的意境就略顯“鄙而俗”了。
再如《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卻不言“落木無邊蕭蕭下,長江不盡滾滾來”,是因為以“無邊”“不盡”領起詩句,曲折的句式,不僅給人以廣闊無邊的氣勢,還如聞秋風瑟瑟、滾滾濤聲的聲勢,引人入勝,耐人尋味。“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織女機絲虛夜月,石鯨麟甲動秋風”等句子亦是同理。總之,這些錯亂的語序,都讓句子“顛覆習慣化”,具有多義的特性,強化句意給人的新鮮感,擴大了讀者的感性體驗。
夸張的使用,需要作者基于客觀現(xiàn)實,運用豐富的想象力,有目的地放大或縮小事物的形象特征。而讀者閱讀之后,往往是感到吃驚,甚至難以接受,其想象力得到生發(fā),從而獲得了審美快感。而杜詩善用夸張這一修辭手法,讓作為詩歌的一系列意象或描寫的客體經(jīng)過創(chuàng)造性變形,帶給讀者陌生的一面。所以夸張的運用也是杜甫運用“陌生化”的表現(xiàn)之一。
《望岳》中的“陰陽割昏曉”中的“割昏曉”,運用獨特的夸張極言泰山之高峻,讓讀者感到“陌生”,馳騁想象,涌現(xiàn)出泰山遮天蔽日、高聳云天的形象,如同一把鋒利的刀刃,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別樣的景觀。《古柏行》中的“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用夸大的手法極言古柏的高大,帶給讀者陌生的非凡想象。杜甫的夸張句還有“浮云連海岳,平野入青徐”“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等,營造出壯闊無邊的意境,延長了審美的過程,從自我感知中解放出來。
杜甫追求“字字不閑”的創(chuàng)作精神,在遣詞造句上的推敲與雕琢,使詩歌語言受阻、扭曲,讓讀者感到陌生新奇。經(jīng)過一定曲折的審美過程,讀者完成審美感受活動之時,能獲得強烈的藝術感受,這正與俄國形式主義“陌生化”理論不謀而合。因此,正是由于杜甫在語言上的創(chuàng)新,讓他不僅被后世冠以“詩圣”的稱號,還在我國古典詩歌發(fā)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