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 李博文
摘 要:濱州市博物館館藏陶瓷器近兩千件,尤以晚清民國瓷器居多,在這些瓷器中,“麒麟送子”“雙獅戲球”“雙龍戲珠”“螽斯衍慶”“瓜瓞綿綿”“榴開百子”“子孫萬代”等求子類圖案最為常見,圖案裝飾遵循了“圖必有意,言必吉祥”的精神內(nèi)涵,這些吉祥喜慶的紋飾寄托著人們對家族興旺的期盼,對兒孫滿堂的希冀。
關鍵詞:濱州市博物館;求子;瓷器
中國陶瓷器歷史悠久,文化璀璨,“自陶瓷裝飾出現(xiàn)在七千年前的半坡仰韶文化時起,人們就運用具有象征吉祥寓意的紋飾來表達敬意,寄托愿望”。漢唐時期,陶瓷吉祥紋飾進一步豐富與發(fā)展,明清時期達到頂峰,形成了“陶瓷之上,吉祥止止”,通過慣用的諧音、象征、隱喻、求全、吉祥文字或祥瑞故事,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其中,求子類吉祥紋飾在明清瓷器中占有較大比重,通過分析這些吉祥紋飾圖案,可以厘清當時的歷史文化,探究民眾的心理和當時的民俗文化。
①麒麟送子。麒麟自古被人們認為是吉祥的象征,能為人們帶來子嗣,漢代王充的《論衡》中記載孔子誕生之前,有麒麟吐玉書于其家,“麒麟送子”的典故由此而來。于是以“麒麟送子”為主題的民俗現(xiàn)象在民間十分常見,被廣泛應用于瓷器、年畫、刺繡等各種民間工藝品上。濱州市博物館藏有清代麒麟送子五彩雙耳瓶、清代麒麟送子印盒等。
清代麒麟送子五彩雙耳瓶(圖1),通高43.3厘米,底寬13.6厘米,體型敦厚,給人穩(wěn)重端莊的感覺,瓶身畫片以“麒麟送子”為題材,輔以樓亭、芭蕉、石等,中間繪一位垂髫孩童,身著紅袍,面容俊秀,手持蓮花,騎于麒麟上。麒麟頭部如龍,方口圓目,身披鱗甲,尾部如獅,四足騰空,向前奔走。旁邊站著一位懷抱嬰孩的婦女,面容慈祥,正與麒麟之上的孩童攀談。麒麟前側(cè)還繪有一位穿藍衣童子,高舉一面旗子,上寫“麒麟送子”,引駕向前。
清代麒麟送子印盒,通高4.5厘米,口徑7.7厘米,圓盒近扁鼓形,扣合嚴密,制作精良。蓋面繪“麒麟送子”題材,麒麟圓目伸舌,向前行走。兩個孩童騎于麒麟之上,一孩童身著紅袍,迎首向前;另一孩童身著青衣,撐紫色帷幔,向后張望,畫面形象生動活潑,洋溢著一種熱鬧、喜慶、吉祥、歡樂的氣氛。
②雙獅戲球?!半p獅戲球”又名“獅子滾繡球”,古人認為獅子喜歡擺弄球形物體,“擲以球,則騰跳轉(zhuǎn)弄不息”,并且雌雄獅子交配時相互摶揉,會有絨毛脫落,絨毛相聚成球,遇風則滾動。一旦發(fā)現(xiàn)獅子身邊有毛球滾動,就意味著有新的生命開始孕育或即將誕生,“雙獅戲球”喜慶歡樂的意義也由此產(chǎn)生,此圖案被廣泛裝飾在各種民間工藝品中。濱州市博物館藏有清代雙獅戲球撣瓶、清代雙獅戲球帽筒等。
清代雙獅戲球撣瓶,通高44厘米,底寬17.5厘米,瓶身較高,頸小腹大,頸兩側(cè)各有一對雙獅耳,為盤口形制撣瓶。瓶身繪獅子滾繡球圖案,中間一只被綬帶環(huán)繞的雄獅正戲耍繡球,旁邊五只小獅子腳踩祥云,歡騰雀躍,畫面層次分明,活潑可愛,給人一種吉祥喜慶的感覺。寓意子孫繁盛,綿延不絕。
③二龍戲珠。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神話傳說中的仁獸。二龍戲珠圖案多為兩條飛龍相對,共同戲玩一顆寶珠?!皩氈椤庇髦浮褒埪选?,二龍戲珠表現(xiàn)了對生命的呵護、愛撫和尊重,體現(xiàn)出古人對傳承不息生命現(xiàn)象的認識、理解和發(fā)揮,以及對新生命的期盼。二龍戲珠的吉祥紋飾被廣泛應用于瓷器、磚木石雕、刺繡等各種工藝品上。濱州市博物館藏有清代二龍戲珠青花三足爐、清代二龍戲珠開片鐵瓶等。
清代二龍戲珠開片鐵龍瓶,通高45.5厘米,口徑15.8厘米,腹徑21.22厘米,底徑15.8厘米。瓶身堆雕二龍戲珠圖案,龍身矯健,體態(tài)飽滿,龍角細長,龍須及發(fā)描繪細膩,背脊排列規(guī)律,龍身鱗片細密,龍爪鋒利,兩龍對角排列,上為降龍,下為升龍,龍須相觸間塑有一龍珠,形態(tài)活潑,展現(xiàn)出一種無限活動的空間。
④螽斯衍慶?!绑寡軕c”出自《詩經(jīng)·周南·螽斯》:“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币蝮惯@種昆蟲產(chǎn)卵極多,故而古人多用此期盼子孫眾多。圖案多以螽斯活躍在草中為主要表現(xiàn)手法,常見于刺繡、瓷器和繪畫等工藝品中。濱州市博物館藏有清代螽斯衍慶粉彩荷葉紋盤。
清代螽斯衍慶粉彩荷葉紋盤(圖2),通高6.8厘米,口徑23.2厘米,底徑9.3厘米,保存完好。口沿為荷葉狀,高圈足,圈足外部繪有描金回旋紋,外壁繪荷葉紋理,內(nèi)壁繪螽斯衍慶圖案。一只螽斯休憩在牡丹花上,另一只則活躍在藤蔓間,周邊配以荷花、玉蘭、蘭草等繁茂的植物和嬉戲的蟲蝶,給人生機勃勃之感。
⑤瓜瓞綿綿?!肮橡d綿”出自《詩經(jīng)·大雅》:“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瓞即小瓜,小瓜始生時較小,但其蔓不絕,會逐漸長大,綿延滋生,寓意子孫昌盛,家族興旺。綿綿瓜瓞圖式有兩類:一類是瓜連藤蔓枝葉;另一類還加上蝴蝶圖案,取蝶與瓞同音,尤以清代為多。濱州市博物館館藏有清代嘉慶瓜瓞綿綿粉彩盤、清代瓜瓞綿綿粗瓷枕。
清代嘉慶瓜瓞綿綿粉彩盤(圖3),通高2.7厘米,直徑13.4厘米,底徑8厘米,保存基本完好。撇口,淺腹,圈足,底部有“大清嘉慶年制”六字紅色篆書款。盤內(nèi)繪有五只彩蝶,彩蝶翩翩起舞,栩栩如生,周邊配以藤蔓瓜果、牡丹、荷花、玉蘭、牽牛等花卉,整個畫面豐富飽滿,充滿祥和歡樂之感。
⑥榴開百子。石榴多籽,民間借以比喻“多子”?!侗笔贰份d:“石榴房中多子,王新婚,妃母欲子孫眾多?!焙笫廊∑渥訉O繁衍、綿延不斷的吉祥寓意。在民間圖案中表現(xiàn)為童子坐在石榴中,或童子捧獻石榴,或石榴開裂露出籽粒,均表示“榴開百子”,常見于剪紙、刺繡、瓷器等民間工藝品中。濱州市博物館藏有中華民國朱紅浮壽紋小盤。
中華民國朱紅浮壽紋小盤,通高2.4厘米,直徑16.4厘米,底徑10.3厘米,保存完整。敞口,圈足。內(nèi)壁中心繪有枝葉、果實,周圍各有四組吉祥圖案,其中三組為“榴開百子”,一組為“福壽雙全”,圖中石榴果實碩大,有的已露出籽粒,籽粒飽滿,畫面貼近生活,營造出一種豐收喜悅之感。
福壽綿長、子孫滿堂一直是中國民眾最美好的希冀之一,在瓷器上常通過諧音、象征、隱喻、求全、吉祥文字或祥瑞故事等紋飾,表達人們對子孫綿綿的美好憧憬。濱州市博物館收藏的求子類瓷器為我們探究古人的社會生活和民眾心理提供了一個平臺,對于厘清當?shù)氐臍v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