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楓
《創(chuàng)世記》第9章記述了洪水之后挪亞和他三個兒子所行的事。根據(jù)此章后半部分,挪亞醉酒,昏昏睡去。他的兒子含(Ham)看到父親裸身,就出去告訴其他兄弟。挪亞另外兩個兒子閃(Shem)和雅弗(Japheth)就取了衣服,倒退著進屋,為挪亞遮體。挪亞酒醒之后,祝福閃和雅弗,同時詛咒含的子孫將世世代代為奴(9:18—27)。隨后,《創(chuàng)世記》第10 章描寫了挪亞三子的后裔分散到世界各地,成為地上各族的祖先。以雅弗為例,圣經(jīng)中這樣記道:
2雅弗的兒子是歌篾、瑪格、瑪代、雅完、土巴、米設、提拉。3歌篾的兒子是亞實基拿、利法、陀迦瑪。4雅完的兒子是以利沙、他施、基提、多單。5這些人的后裔,將各國的地土、海島,分開居住,各隨各的方言宗族立國。(10:2—5)
這個各族的譜系表,體現(xiàn)了古代以色列人的天下觀,即世上一切民族都出自挪亞。同時,我們也可借此考見當時以色列人對于周邊民族的知識。據(jù)現(xiàn)代學者研究,雅弗七個兒子所居之地域,大約相當于古代的安納托利亞、愛琴海地區(qū)以及更西和更北之地①E.A.Speiser,Genesis,Anchor Bible 1,Garden City,New York:Doubleday,1964,pp.65-66.。也有人認為,雅弗后裔主要集中在亞美尼亞和小亞細亞。比如,雅弗之子歌篾(Gomer)所立國的地域,很可能指黑海北岸一帶,后世稱為克里米亞②Claus Westermann,Genesis 1-11,translated by John J.Scullion,Minneapolis:Fortress Press,1994,p.504.。
挪亞三子中,雅弗從古代就被當作歐洲人的祖先。公元1世紀的史學家約瑟福斯(Josephus,約37—100 年)在《猶太古史》第1 卷中,認為雅弗的后代最初住在陶魯斯山脈(Taurus)和阿馬努斯山脈(Amanus),也就是現(xiàn)今土耳其南部。此后向西遷徙,深入歐洲,遠達西班牙南部。雅弗七子之中,雅完(Javan)乃是愛奧尼亞(Ionia)和所有希臘人的祖先③Josephus,Jewish Antiquities,Books I-IV,translated by H.St.J.Thackeray,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0,pp.59 and 61.。3世紀的教會作家伊波利特(Hippolytus,約170—235年)著有一部《破邪說》。在卷10第27章談到雅弗:“我們需記住,所有外邦人之父都由雅弗而出,名為雅完(Javan),他乃是希臘人和愛奧尼亞人之祖先?!雹賂he Refutation of All Heresies,X.27,in Alexander Roberts and James Donaldson(eds.),The Ante-Nicene Fathers,American Reprint(revised by A.Cleveland Coxe),New York:Scribner’s Sons,1919,vol.5,p.150.中世紀開始出現(xiàn)挪亞三子分別占據(jù)亞、非、歐三洲的說法,雅弗更是明確成為歐洲人的先祖②簡要討論可參見高峰楓:《挪亞的詛咒與美國奴隸制》,《中山大學學報》2016年第5期,第142—150頁。。到了近代,英國在17世紀和18世紀討論不列顛的起源時,仍有很多學者將凱爾特人認作雅弗之子歌篾的后代,認為愛爾蘭的蓋爾人出自雅弗之子瑪格(Magog)③Colin Kidd,British Identities Before Nationalism:Ethnicity and Nationhood in the Atlantic World 1600-1800,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61.這一階段與雅弗相關的其他說法,見pp.62-65。。雅弗雖然在希伯來圣經(jīng)中出現(xiàn)次數(shù)很少,但他在歐洲各國確定自己民族身份的過程中,曾一度是至關重要的圣經(jīng)人物。本文之所以討論雅弗的中文譯名,正因為雅弗特殊的文化意義,還因為雅弗一度與中國產(chǎn)生關聯(lián)。
舊約人物名字的漢譯,散見于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入華所遺留的文獻中。僅以猶太教(古稱“一賜樂業(yè)教”)為例,在留下的碑文中,就能見到重要的圣經(jīng)人物名字,比如“阿耽”(亞當)、“阿無羅漢”(亞伯拉罕)、“乜攝”(摩西)等等④見陳垣:《開封一賜樂業(yè)教考》,《陳垣學術論文集》第1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255—302頁。。但雅弗畢竟屬于舊約中次要人物,并無機會出現(xiàn)。著名漢學家李渡南(Donald Daniel Leslie)曾著文討論明代之前中文本土文獻中偶爾出現(xiàn)的圣經(jīng)人名,有不少有趣的發(fā)現(xiàn)⑤Donald Daniel Leslie,“The Old Testament and Biblical Figures in Chinese Sources”,in Anson H.Laytner and Jordan Paper(eds.),The Chinese Jews of Kaifeng:A Millennium of Adaptation and Endurance,Lanham(MD):Lexington Books,2017,pp.73-82.此文最初發(fā)表于Sino-Judaica:Occasional Papers of the Sino-Judaic Institute,Palo Alto(CA):Sino-Judaic Institute,1991,pp.37-46,p.74、75。。比如,南宋《諸蕃志》描寫埃及,將亞伯拉罕譯作“浦啰吽”,將約瑟(Joseph)譯作“十宿”。元代類書《事林廣記》將亞伯拉罕之子以實瑪利(Ishmael)譯作“司麻煙”,明代的《瀛涯勝覽》將摩西譯作“某些”⑥D(zhuǎn)onald Daniel Leslie,“The Old Testament and Biblical Figures in Chinese Sources”,in Anson H.Laytner and Jordan Paper(eds.),The Chinese Jews of Kaifeng:A Millennium of Adaptation and Endurance,Lanham(MD):Lexington Books,2017,pp.73-82.此文最初發(fā)表于Sino-Judaica:Occasional Papers of the Sino-Judaic Institute,Palo Alto(CA):Sino-Judaic Institute,1991,pp.37-46,p.74、75。。但李渡南找到的材料中,也見不到雅弗的身影。
李渡南在1984 年發(fā)表一篇重要論文,題為《雅弗在中國》⑦Donald Daniel Leslie,“Japhet in Chin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104.3(1984),pp.403-409.。他從清代穆斯林作家著作中考出有關雅弗的材料,提供了這個圣經(jīng)人物與中國的關聯(lián)?,F(xiàn)將他發(fā)現(xiàn)的最重要的兩條材料列出,并略加補充。
劉智(1655—1745)是清代試圖溝通儒學和伊斯蘭教的重要思想家。他編譯過一部《天方至圣實錄》,詳細記錄穆罕默德的言行,并將道統(tǒng)一直追溯到阿丹(即亞當)。根據(jù)劉智的自述,知此書于康熙六十年(1721)動筆,雍正二年(1724)完成。卷1簡要記述歷代圣賢,其中有“十世挐?!币粭l。挐海就是圣經(jīng)中的挪亞,《古蘭經(jīng)》中譯本譯為努哈。
挐海,大圣人也。為至圣四十世祖。維時,人心詭慝,暴殄天良。大千主怒,爰降洪水,盡將湮沒。預命挐海造船先登,遵化信道而從登者七十余人,載舟漂泊。三月而洪水退。挐海命子治水于四方,四方因有人焉。長子曰三穆,傳圣光者也,世守中土,即今之天方。次子曰哈穆,治于西土,即今之歐日巴。三子曰雅伏西,治于東土,即今之赤泥。⑧《天方至圣實錄》,我參考的是清乾隆四十三年金陵啟承堂刻、五十年袁國祚印本,收入《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296冊。此段引文見卷1,第3b-4a頁。另需指出,《續(xù)修四庫全書》的影印本,標題頁將袁國祚的名字誤寫作“袁國祥”。
此段概括了《創(chuàng)世記》中的洪水故事以及挪亞三子分散到各地的傳說。三子之名,長子三穆(Sam),即是《創(chuàng)世記》中的閃(Shem),次子哈穆(Ham)即是含(Ham),而三子雅伏西(Yafith)即是雅弗(Japheth)。根據(jù)劉智的記述,長子居天方,也就是阿拉伯。次子治當時的歐洲,而三子雅伏西竟然是中國人的祖先。
《天方至圣實錄》在正文之前有《凡例》,談到此書所根據(jù)的外文原本:“是錄以忒爾準墨【小字注:即天方至圣錄】為本,而以群說補附之。皆采自經(jīng)傳正史,考據(jù)真確無疑,以彰實錄之義。”①《天方至圣實錄·凡例》,第1a頁。劉智在編譯《天方至圣實錄》之前,先編寫了《天方性理》(1704 年)和《天方典禮》(1710 年)兩書。兩書序言中,都有《采輯經(jīng)書目》,列出他所依據(jù)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著作,共計67種。每部作品均先列出漢語譯音,然后是意譯。西方學者從19 世紀末開始,就努力通過對音和劉智的意譯,來確定這批西書的原貌。李渡南和他的合作者在上世紀80 年代,在前代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已經(jīng)考出大部分引書的原題②D.D.Leslie and Mohamed Wassel,“Arabic and Persian Sources Used by Liu Chih”,Central Asiatic Journal 26.1/2(1982),pp.78-104.此文由王東平、邵紅英譯成中文,題為《劉智所使用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資料》,發(fā)表在《回族研究》1998年第4期,第10—28頁。譯者將李渡南的名字音譯成“唐納德·丹尼爾·萊斯利”。?!短旆叫岳怼返臅恐幸殉霈F(xiàn)一書,劉智音譯為《特爾準默穆蘇托法》,意譯為《至圣實錄》③劉智:《天方性理·采輯經(jīng)書目》,考城金氏安愚堂藏版,第2b頁;收入《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29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此書就是《天方至圣實錄》所依據(jù)的《忒爾準墨》。李渡南認為該書極有可能是Tar?amah i Maulūd i Mu??afā,是一部穆罕默德的權威傳記的波斯文譯本,著者是賽義德·本·默罕默德·卡扎魯尼(Said b.Muhammad al-Kazaruni),卒于公元1357 年④Leslie and Wassel,“Arabic and Persian Sources Used by Liu Chih”,p.94.。雅弗治東土的說法,一定來自穆斯林史家。但追溯這個傳說在伊斯蘭史學傳統(tǒng)中的流變,則非我所能。
李渡南考出另一位提到雅弗的中國學者是藍煦(字子羲),他在咸豐二年(1852)從阿拉伯文譯出《天方正學》一書。藍煦未說明翻譯的底本為何書,只說“是以不揣固陋,于天方經(jīng)語,略以漢字譯之,并注釋其義焉”⑤《天方正學》卷1《自序》,清真書報社,民國14年(1925),第10頁。。藍煦和劉智一樣,因為要追溯道統(tǒng)的流傳,勢必會提到更古遠的宗教人物。李渡南在《雅弗在中國》一文中,引用了卷7中一段話⑥Leslie,“Japhet in China”,p.408,n.51.。在《努海大圣墓志》一條下,藍煦講述洪水之后的情形:
既而洪濛漸消,命其子三穆,率諸臣工二十四人,治守中土,即今之天方國也。昆侖之陽,命其子哈穆,率諸臣工二十四人,往治西土。西指歐羅巴,昆侖西去十二萬里,順流而下也。命其子伏羲,率諸臣工二十四人,來治東土。東指赤泥國,昆侖東來十二萬里,亦順流而下也。⑦《天方正學》卷7,第3—4頁。
此段中,挪亞三子的名字分別譯作三穆、哈穆和伏羲。前二子的譯名,與劉智所譯相同。只是劉智的“雅伏西”,藍煦于此處徑直寫作“伏羲”。在同卷隨后的《伏羲大圣墓志》中,也出現(xiàn)“道號伏羲,西方人也,努海之子”的說法。但細檢《天方正學》全書,發(fā)現(xiàn)李渡南沒有注意到,藍煦在卷7之外還數(shù)次提及挪亞三子,只是人名翻譯略有不同。最明顯一處在卷5 開篇,出現(xiàn)“故天方大圣努海,命其子雅伏思,畫卦治東土”一句。后面的小字注又說:“雅伏思,天方努海圣人之子,伏羲氏之名……故以儒為教,以卦著易,稱雅伏思為伏羲氏。”⑧《天方正學》卷5,第1頁。考其辭氣,藍煦的意思大約是:“雅伏思”是其本名,因來到東土立教,遂改稱“伏羲”。就是說,伏羲乃是“雅伏思”的漢化名字。卷5此段,前后四次稱“雅伏思”,頗似劉智翻譯的“雅伏西”一名。
另外,《天方正學》卷1有《上統(tǒng)上中元圖》,敘述挪亞三子的故事,與卷7文字略同:“生子三人,長三穆,中哈穆,少伏羲……而洪濤漸消,復修船只,命三穆率諸臣工二十四人治中土,都于滿克,即昆侖之陽,為天方國也。命哈穆率諸臣工二十四人治西土,都于歐羅巴,昆侖西去十二萬里順流西下也。命伏羲率諸臣工二十四人治東土,都于赤泥陣,昆侖東來十二萬里順流東下也。伏羲著易,制六書?!雹佟短旆秸龑W》卷1《罕格運元》,第2頁。(如圖)有趣的是,這段文字以同心圓的形狀排列,比較隱蔽,不易發(fā)現(xiàn),所以也未見李渡南提及。
下面討論一下基督教圣經(jīng)翻譯中雅弗的譯名。明末耶穌會士陽瑪諾(Emmanuel Diaz Junior,1574—1659)著有《圣經(jīng)直解》(1636 年)一書,從四福音中摘取關鍵段落,以《尚書》典謨體翻譯,可能是現(xiàn)存最早的漢語圣經(jīng)節(jié)譯本。該書雖以福音故事為主,但在小字注釋中,往往雜引舊約故事,所以也可考見早期耶穌會士對舊約人名的翻譯。比如,亞當和夏娃就被譯作“亞黨”和“厄襪”,大衛(wèi)譯作“達未”,亞伯(Abel)譯作“亞白爾”。卷9 注釋中提及挪亞洪水故事時,將挪亞譯作“諾厄”,卷10 也提及“諾厄義人”②[葡萄牙]陽瑪諾:《圣經(jīng)直解》,收入《天主教東傳文獻三編》第4冊到第6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以上譯名分別見于卷2,第12a頁;卷3,第29a頁;卷9,第68b頁;卷10,第4b頁。。但書中未見雅弗之名。
法國耶穌會士賀清泰(Louis de Poirot,1735—1814),根據(jù)拉丁文圣經(jīng)《武加大本》(the Vulgate)將舊約、新約幾乎全部譯出,可惜一直未能刊行。直到2014 年,由李奭學、鄭海娟主編的《古新圣經(jīng)殘稿》始得出版③[法]賀清泰譯注,李奭學、鄭海娟主編:《古新圣經(jīng)殘稿》,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這是歷史上第一部白話中文圣經(jīng),大約在1790年左右譯出,距陽瑪諾《圣經(jīng)直解》的福音故事節(jié)譯,已相隔一個半世紀。賀清泰使用乾隆年間的北京話翻譯圣經(jīng)。比如將對含的詛咒譯作:“真該降禍與加南,他要做他哥哥、兄弟的奴才的奴才?!痹诜g《創(chuàng)世記》第9 章時,挪亞三子名字分別為瑟母(Shem)、加母(Cham)、亞弗得(Japheth)④[法]賀清泰譯注,李奭學、鄭海娟主編:《古新圣經(jīng)殘稿》第1冊,第38頁。三子的名字還見于第26、30、33等頁。。賀清泰是最后一代來華耶穌會士,他所用的譯名是來華耶穌會的一貫譯法,還是自出機杼,待考。上一段所引陽瑪諾書中的舊約人名,賀清泰分別譯為亞當、厄娃、達味、亞伯兒、諾厄,其間似乎多少有一絲傳承關系。
19 世紀之后,新教圣經(jīng)譯本紛紛出現(xiàn),雅弗的譯名就更容易發(fā)現(xiàn)了。比如馬殊曼譯本(1822 年)將雅弗譯作“耶法忒”。1863 年的舊約裨治文、克陛存譯本,三子已譯作閃、含、雅弗。太平天國于1853 年所頒發(fā)的《舊遺詔圣書》,三子分別譯作閃、哈麥、雅弗特⑤以上新教圣經(jīng)譯本,可以很方便地在“珍本圣經(jīng)數(shù)位典藏查詢系統(tǒng)”中查找到,網(wǎng)址為:bible.fhl.net/gbdoc/new/ob_old.html。。到了1919年出版的新教《和合本圣經(jīng)》,挪亞第三子的名字固定為雅弗。從耶穌會士的“亞弗得”(從拉丁文譯出),到回儒的“雅伏西”和“雅伏思”(分別從波斯文和阿拉伯文譯出),再到新教傳教士的“耶法忒”和“雅弗特”(或從英文或從希伯來文譯出),雅弗這個名字就這樣在不同時代、從不同語言進入到漢語中。
《天方正學》卷1《上統(tǒng)上中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