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路
(長沙國王陵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處,湖南 長沙 410021)
漢代長沙王陵墓群分布在南起岳麓山,北至谷山一線的丘陵臺地上,包括公元前202年至公元37年間數(shù)代長沙王及王后的陵園[1],2013年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桃花嶺漢墓是漢代長沙王陵墓群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qū)星城鎮(zhèn),墓主人身份暫不詳,目前已完成考古勘探工作。
桃花嶺漢墓位于城市擴張地段,緊鄰城市主干道銀杉路,地鐵四號線在其東面設站。漢墓發(fā)現(xiàn)時該區(qū)域已停止開發(fā)建設,但在這之前,區(qū)域內的地貌和原生植被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生產(chǎn)、生活和城市建設的影響。漢墓曾被盜掘,原生植被因而遭到破壞,次生植被肆意生長。為了改變景觀雜亂的現(xiàn)狀,改善遺址周邊環(huán)境,進一步保護桃花嶺漢墓遺址安全,需要對桃花嶺漢墓的墓地范圍進行環(huán)境整治。
植物對土遺址有雙重作用:一方面,喬木、灌木、草本等植物根系可以防止遺址表土的流失;但另一方面,過多的植物根系又會導致土遺址開裂變形,甚至坍塌,更容易造成沖蝕和表面結皮等問題。所以,植被種類及分布調查是濕潤地區(qū)進行墓葬類遺址保護和環(huán)境整治的重要基礎工作之一。
2013和2014年,陜西省文化遺產(chǎn)保護研究院和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受委托,分別編制了《長沙國王陵遺址保護總體規(guī)劃》[3]和《漢代長沙王陵墓群谷山片區(qū)環(huán)境整治工程設計方案》[4],但兩者是針對長沙國遺址和王陵區(qū)整體的概念性規(guī)劃,在環(huán)境整治措施方面并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對于墓地區(qū)域內已有植被的清理方式以及有益植物的選擇補種,并未細致到具體的植物種類。如《長沙國王陵遺址保護總體規(guī)劃》僅要求保護范圍內的植被應以保護遺跡和展示遺址景觀為主要功能,植物種類和栽種形式的選擇應符合遺址保護和遺址景觀保護的要求[3];《漢代長沙王陵墓群谷山片區(qū)環(huán)境整治工程設計方案》僅提出要清除生長在漢墓分布區(qū)域內對遺址安全造成威脅的高大喬木,防止喬木根系對遺址造成擾動和破壞,同時對墓葬安全威脅不大的喬木、根系較淺的野生灌木和草本予以保留[4]。而在理論層面,相關研究也多在宏觀上探討環(huán)境整治與遺址保護的關系,如白海峰認為遺址環(huán)境整治應把遺址保護和遺址景觀安全放在首位,做到與遺址歷史風貌相符合,與生態(tài)環(huán)境恢復保護相結合,同時適當考慮經(jīng)濟效益[5]。少有的討論植物對遺址影響的文章,如《植物對土遺址的保護作用初探——以內蒙古東部地區(qū)土遺址為例》[6]和《植物保護潮濕地區(qū)土遺址適應性分析研究》[7],其重點也只是在植被對土遺址的保護作用上,未涉及具體植物種類選擇及分布的問題。綜上,理論的不健全和規(guī)劃標準的不統(tǒng)一、不具體,使植被整治方案及后續(xù)施工方案的設計有了較大的彈性空間,無法落到實處。
長沙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桃花嶺漢墓封土表面及周邊覆蓋著茂密的植被,這些植被對漢墓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安全隱患。為了進一步了解桃花嶺漢墓保護范圍內的植被種類及分布,本文將采用“群落學—生態(tài)學”方法,即根據(jù)《中國植被》[8]和《湖南植被》[9]的分類原則和分類單元,對桃花嶺漢墓保護范圍內的植被群落種類和生態(tài)地理特征進行調查和分析,在文物保護最少干預原則下提出桃花嶺漢墓環(huán)境的改善方向和策略。
桃花嶺漢墓依山而建,為“甲”字形豎穴巖坑墓,由封土、墓道、墓坑、槨室四部分組成;封土呈覆斗狀,中心點海拔70米,西側為“凸”字形陪葬坑[10]。
植被調查以考古調查[10,11]為基礎和依據(jù),針對桃花嶺漢墓環(huán)境整治范圍開展工作。整個調查區(qū)域范圍不甚規(guī)則,分為封土區(qū)、陪葬坑區(qū)、山體和山體南側低洼區(qū),總面積42864平方米。調查以封土中心(Y=108125.744,X=44224.042)為坐標中心點,以正南北方向建立直角坐標系,順時針形成四個象限。又根據(jù)實際調查范圍,在各象限中劃出8個100米×100米的方形調查網(wǎng)格:象限Ⅰ調查區(qū)域較大,包括封土東部和北部的大片山體,共有5個調查網(wǎng)格,記為Ⅰ-Y1、Ⅰ-Y5、Ⅰ-Y6、Ⅰ-Y7、Ⅰ-Y8;象限Ⅱ、Ⅲ、Ⅳ各為1個調查網(wǎng)格,分別記為Ⅱ-Y2、Ⅲ-Y3、Ⅳ-Y4(圖一)。為了更方便調查和記錄,又將每個調查網(wǎng)格劃分為100個10米×10米的樣方,分別在每個樣方內采集樣品,作為植被調查統(tǒng)計分析的基礎數(shù)據(jù)。因調查區(qū)域范圍不規(guī)整,各網(wǎng)格內采集的樣品數(shù)不同,其中Ⅰ-Y1格內采集樣品70份,Ⅱ-Y2格內采集樣品60份,Ⅲ-Y3格內采集樣品50份,Ⅳ-Y4格內采集樣品79份,Ⅰ-Y5格內采集樣品75份,Ⅰ-Y6格內采集樣品50份,Ⅰ-Y7格內采集樣品15份,Ⅰ-Y8格內采集樣品30份,共計429份樣本。
圖一 桃花嶺墓地植被調查范圍
通過外貌觀察、樣品采集,我們進行了植物種屬的鑒定和分類,并統(tǒng)計植被株數(shù)和覆蓋度,以此為基礎,分析桃花嶺漢墓范圍內的植被型和種群組合。
桃花嶺漢墓陵區(qū)范圍內共覆蓋了5個植被型,分別為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竹林、灌叢和草叢。在429份樣品中,共發(fā)現(xiàn)維管束植物128種,其中有64種分布范圍較廣、數(shù)量較多,已經(jīng)對遺址安全及景觀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影響(表一):常綠闊葉林包括樟樹、杉木和禿瓣杜英3種,其中樟樹最多,共168株;落葉闊葉林包括構樹、喜樹、泡桐、野漆樹、刺槐、楝樹、烏桕、檫木和桑樹,共9種,其中以前三者數(shù)量最多——構樹236株,喜樹219株,泡桐170株;竹林包括篌竹和毛竹2種,其中篌竹占絕對優(yōu)勢,共4000株;灌叢包括苧麻、楤木、山蒼子、鹽膚木、梔子、野桐、枸骨、小蠟樹和野茶,共9種,其中苧麻和楤木數(shù)量最多,分別為317株和168株;草叢包括一年蓬、白茅、芒草、燈心草、芒箕、黑足鱗毛蕨等在內的41種,其中一年蓬和白茅數(shù)量最多且分布較為集中,分別為2210株和1500株。
桃花嶺漢墓陵區(qū)調查范圍內植被種群豐富,發(fā)現(xiàn)的128種維管束植物分屬66科:其中蕨類植物5科5種,分別為石松科石松、里白科芒箕、海金沙科海金沙、鳳尾蕨科井欄邊草、鱗毛蕨科黑足鱗毛蕨;裸子植物1科1種,為杉科杉木;被子植物60科122種,有樟科樟樹、蓼科細柄野蕎麥、酢漿草科酢漿草、杜英科禿瓣杜英、大戟科烏桕等。
表一列舉了影響遺址環(huán)境安全的64種植物。其中以菊科植物種類最多,包括艾蒿、鉆葉紫菀、野菊等在內,共14種,植被型均為草叢,約占調查植物總種數(shù)的21.88%;禾本科次之,包括竹林和草叢兩種植被型,其中竹林有篌竹和毛竹兩種,草叢有白茅、五節(jié)芒等在內的9種,共計11種,約占調查植物總種數(shù)的17.19%。除禾本科外,還有少數(shù)其它科植物分為兩個或三個植被型。如樟科包括植被型為常綠闊葉林的樟樹、植被型為落葉闊葉林的檫木和植被型為灌叢的山蒼子,大戟科包括植被型為落葉闊葉林的烏桕和植被型為灌叢的野桐,漆樹科包括植被型為落葉闊葉林的野漆樹和植被型為灌叢的鹽膚木,茜草科包括植被型為灌叢的梔子和植被型為草叢的金毛耳草,等等。其余科植物種數(shù)相對較少,除草叢中的蓼科、傘形科、唇形科、菝葜科,灌叢中的蕁麻科包含兩種植物外,均為單種科,如五加科楤木、木犀科小蠟樹、山茶科野茶等。
表一 桃花嶺漢墓范圍內的植被型及影響遺址安全和景觀環(huán)境的植物科種
從株數(shù)來看,調查共發(fā)現(xiàn)21328株植物,其中禾本科植物8612株,約占調查植物總株數(shù)的40.4%,包括竹林和草叢兩種植被型:竹林包括2種植物,共4052株;草叢包括9種植物,共4560株。植被型為草叢的菊科植物共發(fā)現(xiàn)6045株,約占調查植物總株數(shù)的28.3%,僅次于禾本科。通過統(tǒng)計可知,調查范圍內植被型為草叢的植物占絕大多數(shù),共包括16科41種15639株,約占調查植物總株數(shù)的73.3%,但除禾本科和菊科外,其余科植物的種數(shù)或株數(shù)相對較少。其它植被型的植物更是如此,如常綠闊葉林和落葉闊葉林共包括10科12種,共計998株,約占調查植被總株數(shù)的4.7%:株數(shù)最多的為桑科構樹,共236株;最少的為杜英科禿瓣杜英,僅5株。灌叢包含8科9種,共計639株,約占調查植物總株數(shù)的3.0%:株數(shù)最多的為蕁麻科苧麻,共317株;最少的為山茶科野茶,僅4株(圖二)。
圖二 桃花嶺墓地各植被型株數(shù)占比
經(jīng)過對上述調查結果的分析,我們選取了12種分布較為集中、覆蓋度較大、活動性較強、對調查區(qū)域范圍內的自然環(huán)境起關鍵性影響作用的植物群落作為主要群落類型進行重點討論。其中包括植被型為常綠闊葉林的樟樹,植被型為落葉闊葉林的構樹、喜樹、泡桐,植被型為竹林的篌竹,植被型為灌叢的小蠟樹、野茶以及植被型為草叢的芒箕、香蒲、一年蓬、白茅、五節(jié)芒等。這12種植物群落中包含的主要植物及伴生植物基本可以包含調查范圍內的所有科種(圖三)。其它種科植物較分散地分布于山體各區(qū)域,無大規(guī)模成片現(xiàn)象,對自然環(huán)境影響不大。
因之前的盜掘和開發(fā)建設活動,桃花嶺漢墓范圍內的原生喬木和灌木已被破壞,經(jīng)自然恢復,現(xiàn)已顯現(xiàn)出一定的次生植被。次生植被以菊科的一年蓬草叢,禾本科的白茅、五節(jié)芒草叢,里白科的芒箕草叢和香蒲科的香蒲草叢為主。這些植物均耐酸、耐堿、耐貧瘠,多分布在松散的堆積土、山體放荒區(qū)域或考古調勘形成的山體低洼地帶。
圖三 桃花嶺墓地主要植被群落現(xiàn)狀
圖四 桃花嶺墓地植被群落分布示意圖
菊科和禾本科植物多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對環(huán)境有極強的適應性,種子傳播途徑多,繁殖速度快。在桃花嶺漢墓范圍內,禾本科的白茅、五節(jié)芒分布密集,主要分布于東部山體及山體南部的低洼地帶,總面積約4000平方米。其群落高約1.6米,根系達3米以上,能穿透樹根,斷節(jié)再生能力強,易形成大面積草地,總蓋度達90%~95%。這些特點導致其伴生植物稀少,只有少量里白科的芒箕、石松科的石松、禾本科的篌竹和狼尾草以及菊科的鉆葉紫菀等生長在其周圍。一年蓬草叢主要分布于考古發(fā)掘土堆積而成的臺地上,群落高約1.8米,總蓋度約90%。同時伴生大量草本植物,如薔薇科蛇莓、藜科藜、禾本科狗尾草和酢漿草科酢漿草等。
里白科的芒箕和香蒲科的香蒲等草本植物根系眾多,繁殖能力極強,且自身耐酸堿、耐旱、耐貧瘠,一旦發(fā)育,其余植物幾乎無生長空間。芒箕屬于蕨類植物,常在森林砍伐或放荒后形成優(yōu)勢草叢群落,成片分布于墓葬封土四周、東部山體和山體南部絕對海拔在54.9~57.3米之間的緩坡地帶,群落高約1.1米,總蓋度約92%。芒箕植物群落較為單一,只有少量的禾本科白茅和菝葜科菝葜等植物生長在其周圍。香蒲草叢成片集中于山體南側低洼地帶,由于常年積水,草本層伴生禾本科的蘆葦、狗牙根,以及菊科山萵苣等,已形成一個小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群落高約2米,總蓋度約80%,總面積約1000平方米。
除次生植物外,樟樹林和篌竹林均廣泛分布于位于西部山體的封土頂部及四周,顯示出明顯的分布優(yōu)勢。2009年盜墓案后,為了調查勘探遺址性質,漢墓及山體上方的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和竹林進行過砍伐,致使現(xiàn)有的成材與未成材喬木胸徑尺寸跨度比較大,如樟樹胸徑8~40厘米,篌竹胸徑1~10厘米。樟樹林群落高8米左右,總蓋度約90%,林下更新層幼樹較多。伴生植物以喬木和灌木為主,草本植物較少:喬木層伴生樟科檫木、玄參科泡桐、杉科杉木等,灌木層主要伴生樟科山蒼子、五加科楤木等,草本層伴生有菊科大薊、千里光和里白科芒箕等。這與樟樹林林下結構密集,草本植物缺乏光合作用難以生存有關。篌竹林群落高約2~4米,總蓋度約80%。其生長迅猛,侵占性強,導致植物群落比較單一,草本層伴生里白科芒箕和菝葜科菝葜等植物。
泡桐林、構樹林和喜樹林群落呈點狀分布于西部山體的封土頂部及四周和陪葬坑與封土的連接處。其中泡桐林群落高8~10米,胸徑10~42厘米,總蓋度達60%。喬木層伴生漆樹科野漆樹和大戟科野桐等,灌木層主要伴生漆樹科鹽膚木,草本層伴生唇形科荔枝草、菊科千里光、傘形科蛇床和天胡荽等。構樹林群落高4~6米,胸徑5~20厘米左右,總蓋度達65%。喬木層伴生樟科樟樹、豆科刺槐、楝科楝樹等;灌木層高1.5~2米,主要伴生蕁麻科枸骨和苧麻、茜草科梔子、漆樹科鹽膚木等;草本層伴生唇形科石薺苧、鴨跖草科鴨跖草和茜草科金毛耳草等。喜樹林群落高 12~14米,胸徑 10~30厘米,總蓋度達65%。喬木層伴生杜英科禿瓣杜英、桑科桑樹等;灌木層主要伴生山茶科野茶,高1.6米;草本層伴生禾本科淡竹葉、菊科野菊、酢漿草科酢漿草和蓼科蠶繭草等。
小蠟樹灌叢和野茶灌叢主要分布于陪葬坑與封土連接處,群落高約2米,總蓋度約50%。這兩類灌叢的林下結構較為稀疏,光照、二氧化碳和雨水的共同作用使得其伴生植物種類達7~10種之多,以低矮的草本植物為主,且長勢良好。如禾本科白茅和狗尾草、里白科芒箕、茜草科金毛耳草、蕁麻科苧麻、蓼科細柄野蕎麥、鱗毛蕨科黑足鱗毛蕨、薔薇科蛇莓、藜科藜以及酢漿草科酢漿草等。
根據(jù)2015年最新修訂的《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環(huán)境整治是“保證文物古跡安全、展示文物古跡環(huán)境原狀、保障合理利用的綜合措施”,“綠化應尊重文物古跡及周圍環(huán)境的歷史風貌,如采用鄉(xiāng)土物種,避免因綠化而損害文物古跡和景觀環(huán)境”[12]。按此要求,可以在不影響遺址安全的情況下,就地取材,選用適宜長沙氣候的鄉(xiāng)土植被對桃花嶺漢墓所在山體的植被環(huán)境進行適當優(yōu)化。
鄉(xiāng)土植被是指當?shù)毓逃械幕蚪?jīng)長期栽培后高度適應當?shù)貧夂颦h(huán)境,且具有景觀綠化功能的自然植被,具有易栽培,適應性、抗劣性強,觀賞性突出等優(yōu)點,能有效阻止病蟲害的蔓延,有利于水土保持[13,14]。長沙本地共有鄉(xiāng)土植物183科641屬1144種,其中蕨類植物28科56屬100種,裸子植物7科10屬13種,被子植物148科574屬1026種[15],本次調查發(fā)現(xiàn)的植物均屬于長沙鄉(xiāng)土植被。在充分考慮景觀效果、固土能力和養(yǎng)護成本的情況下,植被具體改造措施可按照如下建議進行。
1.對于影響文物本體安全的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和竹林,如封土上已成材(胸徑10厘米以上)、根系較深的樟樹林、泡桐林、構樹林、喜樹林,以及擴張速度極快的篌竹林等,應沿地平齊根砍伐,并定期清理其根系。灌木林中的小蠟樹灌叢和野茶灌叢可予以保留。
2.對于封土上現(xiàn)有根系較淺且不影響遺址環(huán)境安全的菊科、酢漿草科、傘形科、茜草科、唇形科、鴨跖草科、菝葜科、燈心草科、薔薇科植物,如千里光、酢漿草、蛇床、金毛耳草、荔枝草、鴨跖草、肖菝葜、燈心草、蛇莓等可予以保留,并進行長期管理和維護。但山體南部和東部已形成單一優(yōu)勢草叢群落的里白科、禾本科、香蒲科植物,如芒箕、白茅、五節(jié)芒等群落,多有耐酸、耐旱、耐瘠薄、生長速度快且密集的特點,應定期進行人工修剪和清理,防止其根系過于密集。
3.對于自然和人為因素造成的封土破壞,可在回填后在其表面栽種易成活、耐干旱、觀賞性好的保護性植被,以山體現(xiàn)有草本植物和小型灌木為主,如狗牙根、求米草、金毛耳草以及千里光等。
4.對于遠離遺址本體的區(qū)域,可定期打理對遺址安全及景觀構成威脅的植物,還可在不影響遺址安全和整體面貌的情況下,利用長沙本土豐富的植物資源,合理搭配常綠與落葉、喬木與灌木配比,提升經(jīng)濟價值和觀賞價值。
綜上所述,通過調查桃花嶺漢墓范圍內的現(xiàn)有植被情況,并進行“群落學—生態(tài)學”研究,對該墓區(qū)范圍內的植被種類和群落的分布有一定了解,并據(jù)此有針對性地提出相關的植被處理措施和環(huán)境整治建議,尤其強調了采用鄉(xiāng)土植被優(yōu)化環(huán)境和保護遺址的可行性及持續(xù)管理和維護的重要性,以改善遺址周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品質,提升其參觀游覽價值,為同類型遺址環(huán)境整治提供經(jīng)驗和思路。另外,在對可能損害遺址的社會因素進行綜合整治的同時,也應廣泛宣傳遺址保護的重要性,提升周邊居民保護遺址的自覺意識。
植被調查現(xiàn)場工作由湖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叢義艷副教授主導完成。文中圖片多根據(jù)何旭紅《漢代長沙國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一書中插圖所制,基礎資料和研究主題由馬代忠副研究員和趙曉華副研究員提供,謹致以誠摯謝意!
[1]劉瑞,劉濤.西漢諸侯王陵墓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428.
[2]國家文物局.國務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OL].(2013-05-03)[2020-03-23].http://www.gov.cn/gzdt/2013-05/03/content_2395234.htm.
[3]陜西省文化遺產(chǎn)保護研究院.長沙國王陵遺址保護總體規(guī)劃[Z].2014(1):26
[4]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漢代長沙王陵墓群谷山片區(qū)環(huán)境整治工程設計方案[Z].2015(1):6.
[5]白海峰.對大遺址環(huán)境整治中綠化的思考[J].絲綢之路,2009(8):31—33.
[6]王菲,孫滿利,徐路,等.植物對土遺址的保護作用初探:以內蒙古東部地區(qū)土遺址為例[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3(1):6—13.
[7]孫滿利,王旭東.植物保護潮濕地區(qū)土遺址適應性分析研究[J].敦煌研究,2010(6):109—114.
[8]中國植被編輯委員會.中國植被[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
[9]祁承經(jīng).湖南植被[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145—658.
[10]何旭紅.漢代長沙國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M].長沙:岳麓書社,2013:118—119.
[11]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漢代長沙王陵墓群風篷嶺桃花嶺墓地考古調勘簡報[M]//湖南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十五輯.長沙:岳麓書社,2019:132—143.
[12]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中國國家委員會.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2015[S].北京:國家文物局,2015:23.
[13]李樹華.建造以鄉(xiāng)土植物為主體的園林綠地[J].北京園林,2005(2):16.
[14]陳有民.園林樹木學[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0:27.
[15]祁承經(jīng).湖南植物名錄[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