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善球 劉舜玲 王博文
摘 要: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高校位于前端部分,是高素質人才走向社會前的最后一道教育門檻。高校的發(fā)展與進步離不開青年教師,培養(yǎng)教師的教學能力是學校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路徑。分析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現(xiàn)狀,以及影響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因素,提出完善青年教師崗前培訓與職后再教育、建立教研與教育協(xié)同機制、完善高校教師教學能力評價體系、建立科學有效的激勵機制等對策。
關鍵詞: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激勵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5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22-0106-03
引言
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學校教師質量,建設一支高素質創(chuàng)新型的教師隊伍。全面開展高等學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培訓,重點面向新入職教師和青年教師,為高等學校培養(yǎng)人才培育生力軍”的要求[1]。青年教師是承擔高校教學工作的主力軍,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與高校的高質量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質量提高有著緊密聯(lián)系,應加強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提高教學質量與人才培養(yǎng)質量。然而,目前青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學能力問題還未能得到高校的足夠重視。一直以來,高等學校在提高教師學歷、改善教學條件和提高教學能力這些關乎學校發(fā)展的因素間并未找到平衡,特別是缺乏對處于人才培養(yǎng)質量核心的教學能力的重視,致使許多教師存在著學歷高、職稱高、科研能力強,但教學能力弱、教學效果差的問題。因此,探討當前高校青年教師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背后觀念,分析加強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發(fā)展路徑,對提升教師教學質量與教學發(fā)展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現(xiàn)狀分析
1.缺乏提升青年教師能力的政策支持。隨著全面深化教師隊伍建設改革,高校分別在課程、隊伍、文化建設等方面做出改革,但忽略了提升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政策支持。即便眾多高校建立了教學發(fā)展中心,然而多只見于形式,真正關于如何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具體方式方法并未明確,且穩(wěn)定性一般,長效機制建設滯后,導致高校青年教師缺乏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實現(xiàn)不同學科和專業(yè)之間的協(xié)同,促進教學成果的更優(yōu)化,需要不同專業(yè)的教師加強溝通與協(xié)作,這些都需要在學校的組織政策支持下進行。
2.缺乏教學經驗,套用教學模式。青年教師由于專業(yè)各異,缺乏一定的教育學理論基礎知識,并且工作年限較短,缺乏相應的教學實踐經驗,不能很好地適應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教師大多在教學過程中偏向于制作課件、講解形式等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由教師向學生單向傳播知識,很少以學生為中心創(chuàng)新安排教學形式,容易忽視課堂氛圍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青年教師由于教學經驗的缺乏,導致對教材的研究不夠深入,課堂上多沿用復習、講解、鞏固加作業(yè)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有研究發(fā)現(xiàn),教師缺乏教學素養(yǎng),會對高校教學及人才培養(yǎng)產生許多負面影響[2]。
3.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認識偏差。我國高校青年教師隊伍主要由碩士、博士以上高素質人才構成,高校在獲取高層次人才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和諸多福利政策。因此,高校將注意力更多放在科研工作方面,而忽視了對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甚至在部分高校出現(xiàn)了唯學歷與科研能力現(xiàn)象,從而導致高校進入過分強調學科本身,而教學專業(yè)知識或教學能力被學科知識所替代的誤區(qū)。由于高校青年教師分散在各學科不同專業(yè)進行教學工作,他們并不是師范專業(yè)出身,即便其具有很高的學歷與學科專業(yè)知識儲備,但在專業(yè)的教學能力上仍有不足[3]。
4.青年教師教學評價機制存在問題。有效保證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機制,可以兼顧學生需求、活躍課堂氛圍、利于教師總結經驗,提高教學質量和有效性。然而,高校目前仍將教師的科研能力作為首要考核標準,不僅僅在前期招聘教師工作中過分看重教師的科研成果。目前來看,對工作中的青年教師在進行考核評價時,高校并沒有對教師的教學能力進行認真考核,缺乏對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視,主要將評價指標集中在教師的學術水平、科研成果等科研能力的評價上。由于此評價機制,使得高校青年教師不得不將精力主要放在申報課題、主攻科研等方面,甚至有部分高校存在以科研能力、學術成果帶動教師教學能力的想法。因此,青年教師會忽略自身在教學過程中對其教學能力的提升。對于科研能力能否帶動教學能力,答案是肯定的,教師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與學術水平,有助于加深教師對本專業(yè)本領域的理解,更深層次的理解又有助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向學生傳遞知識。但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在對青年教師進行考核評價時應掌握好學術水平與教學能力之間的平衡。否則,過于強調科研能力可能會導致教師忽視在教育專業(yè)知識上的提升,使得教師難以將其科研能力與教學能力有機結合,以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
二、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影響因素
1.影響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內部因素。第一,專業(yè)教師缺乏教育學理論知識。高校教師是各個學術領域內的專業(yè)人才,他們在前期的學習研究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時間成本與經濟成本,即便他們具有高學歷和高素質,但由于前期的學習主要集中在其專業(yè)方向,而并沒有深入學習、了解過關于教育學和教學工作的理論知識。進入工作崗位后,青年教師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完成自身角色轉換,適應其教師身份。此外,非教育學專業(yè)教師的教學理論水平有限,關于教學工作的實踐、教學理論的應用,青年教師所能做的更是有限,尤其在某些課堂上出現(xiàn)教師竭盡所能地授課而學生卻難以理解的情況,這可能就是教師的教學理論知識缺乏和教學能力不足所致[4]。第二,專業(yè)教學知識沒有及時更新擴充。在課堂上將與時俱進、最前沿的學術知識教授給學生是展現(xiàn)高校教師青年教學能力的一種方式,同時也有利于學生接受更及時、更專業(yè)的學習??涩F(xiàn)實情況下,諸多高校教師在授課時所用教材陳舊,甚至很多教材版本都是早期學術影響較大的經典教材。經典教材當然是要用的,但在使用經典教材的同時也要注重專業(yè)知識的更新。因此,關于專業(yè)知識的教材要及時更新。另外,在一些高校還出現(xiàn)了非本專業(yè)的教師任課的情況,導致教師硬著頭皮對著課本照本宣科,缺乏對專業(yè)的理解和研究,教學效果不理想,使得教師的教學能力難以體現(xiàn)。第三,高校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現(xiàn)象。目前,部分高校從學校到教師都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現(xiàn)象,學校在對教師的工作要求、職稱評定、晉升、年度考核等方面十分強調教師的科研成果,而忽視對教師本職工作教學的考核評價。同樣,青年教師在科研與教學之間也出現(xiàn)不平衡,由于學校對教師科研能力的重視,導致他們不得不努力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而作為一名教師最基本的教學工作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甚至可能使青年教師敷衍、應付平時的教學工作[4]。除此之外,甚至有高校教師為追求更多的科研成果,不惜鋌而走險,有學術不端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剽竊他人科研成果。這些現(xiàn)象的背后反映出的問題都是高校從上到下對于教學工作的忽視,是教學與科研嚴重失衡的產物。
2.影響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外部因素。第一,對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缺乏足夠的重視。高校對于教師平時到課率、是否遲到等可量化指標進行嚴格考勤,但關于難以進行量化考核的教師教學能力卻沒有嚴格要求。這就可能導致教師在考勤上盡心盡力,完成學校要求,卻忽略了最重要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效果。此外,高校在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激勵與對教師科研能力的激勵存在失衡,看重科研能力忽視教學能力,因此,需要高校提高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激勵,可制定一些針對教學能力的評價指標,激發(fā)教師的工作熱情與創(chuàng)造性,提高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質量。第二,缺少良好的教學科研環(huán)境。教學科研環(huán)境是指高校為青年教師提供的有關教學與學術研究的平臺及制度,包括硬件環(huán)境和軟件環(huán)境兩個方面[5]。目前,大多高校只是在為教師的科學研究提供良好的交流平臺與學習機會,很少在為提高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上提供交流、學習的機會,大部分教師還停留在依賴教材,以其習慣的固有方式進行教學工作,由于缺少教學工作的交流、探討,很多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難以提升。另外,高校在對教師的考核評價中沒有制定體現(xiàn)教學能力的指標,致使教學工作、提升教學能力難以得到青年教師的重視。第三,缺乏良好的課堂氛圍。由于高校青年教師缺乏一定的教育學理論知識基礎,加上他們剛剛步入工作崗位,教育理論知識的匱乏和實際教學經驗不足,教師多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進行授課,一股腦地將其專業(yè)知識傳遞給學生,使得課堂氛圍過于僵硬。再加上很多高校教師的教育理論知識和技能薄弱,這些因素導致現(xiàn)如今的大學生在課堂上缺乏積極性,甚至多有教室前排空置后排扎堆的現(xiàn)象,而教師的積極性也同樣得不到激發(fā),甚至教學熱情被抑制,在教師與學生之缺乏互動,師生之間的黏合性大大降低,出現(xiàn)學生為上課而上課,教師為上課而上課的現(xiàn)象。
三、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培養(yǎng)的激勵機制構建
1.完善青年教師崗前培訓與職后再教育。高校在招聘青年教師時應主動做好崗前培訓與職后再教育工作,崗前與職后同步推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入職前,高校在心理學、教育學、職業(yè)道德等方面對青年教師進行培訓,補充教師關于教育方面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加強其對于職業(yè)責任感的認識。同時在教學方式、教學經驗等課堂基本功等方面加大培訓力度,這是保障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基礎工作。對于入職后的青年教師,也要進行教學能力的繼續(xù)培訓,學校組織教學競賽活動,為教師提供相互交流、總結的平臺,并且達到激發(fā)教師工作積極性的激勵作用。同時可引進“師傅帶徒弟”的思想,即青年教師向高校中教學能力強、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學習,老教師對青年教師的教學指出不足、做出指導。將崗前與職后培訓有機結合,使得青年教師的教學經驗、專業(yè)知識不斷充實發(fā)展,提升他們的教學能力。
2.建立科研與教學協(xié)同機制,提升教學能力。高校在對青年教師的學術水平、科研成果與他們的教學能力之間找好平衡,不可偏廢,建立科研與教學協(xié)同機制,促進教師科研能力與教學能力共同發(fā)展。同時,高校要在教師的科研成果與教學成果互補中做好引導激勵工作,使得教學內容從科研成果中獲取更新,教師將本專業(yè)最及時、最先進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高校制定相應的激勵機制,鼓勵青年教師將其科研水平與教學技能相結合,從科研工作入手,補充教學工作,以科研能力作為教學能力的基礎支撐,建立健全“教研一體化”體系,促進科研和教學協(xié)調進步,共同促進高校人才培養(yǎng)工作高質量發(fā)展。再次,要大力推行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方法和內容,比如在課堂當中要增強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得到有效訓練;就教學內容層面而言,要對教學知識進行及時更新,確保學生能夠接觸到更為實用以及前沿的知識內容;嘗試在課堂當中融入科研行為,在學習過程當中增強互動性,實現(xiàn)課堂教育體系的創(chuàng)新,形成更加具有思考性和趣味性的課堂。
3.完善教學能力評價體系。首先,在高校的教學評價體系中適當增加關于對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教學水平的考核,具體可包括學生反饋、學生成績、同事評審等方面,以此完善學校的教學評價體系,并基于評價體系結果制定相應的激勵機制,以此激發(fā)青年教師的工作熱情,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與教學能力。此外,要及時對教學評價指標進行調整改進,并與教學技能培訓相結合,不斷更新教育知識、教育理念,促使青年教師充分把握了解新的教學形式,并結合教學實際情況做出調整,使他們的教學工作能夠得以持續(xù)改進優(yōu)化,提升教學能力獲得高質量的教學成果。在評價體系的制定中,將學生一方也納入其中,不再單獨考核教師教的一方,學生作為教學成果的體現(xiàn)不可忽視。同時,師生建議在評價指標設計時也要充分考慮,實際的參與者更有利于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在教師與學生之間互補共進。對于高校存在的重科研輕教學現(xiàn)象,在教師的職稱評價體系中,要明確教師教學能力與職稱評定的關系,將教學水平與科研能力一同作為評價指標,并且指出教學工作評價的具體形式,以及在評價體系中合理分配教學與科研的比重,制定科學的職稱評定體系,促進青年教師科研與教學同步推進,使其科研能力與教學能力都得到提升[6]。
4.建立科學有效的激勵機制。青年教師接受能力強、思維靈活,一旦他們深刻意識到自己肩負著培養(yǎng)國家高素質人才的重要責任,便會激發(fā)其努力提高自身教學能力的源動力。良好的激勵機制有助于極大限度地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高校應建立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引導并鼓勵青年教師申請教學有關的研究課題,鼓勵教師多發(fā)表教學研究論文。教師在課題研究與論文發(fā)表中會發(fā)現(xiàn)教學工作中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找出解決辦法總結經驗,再在實際教學工作中予以驗證,形成良性循環(huán)。同時,將申報教學課題、發(fā)表教學論文也納入教師評價體系中,做出相應的獎勵。激勵機制制定中除了對教學工作的重視外,還要尤其對青年教師的教學激勵有所傾斜,大大提高他們對教學工作的投入,激發(fā)工作熱情,提高教學能力[7]。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EB/OL].教育部門戶網站,2018-01-31.
[2] ?Hativa,N.Teaching for Effevtive Learning in HigherEducation[M].Holanda: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2000,(45):113.
[3] ?劉澤華,王莉芬,趙紅.“雙一流”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路徑探析[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9):102-104.
[4] ?彭明芳,謝華.地方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6,(12):136.
[5] ?向玉.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影響因素及提升策略[J].教育探索,2014,(12):93.
[6] ?祝文鋼.教師教學能力的構成因素及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3,(3):41-43.
[7] ?樊小杰,吳慶憲.提升研究型大學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制度創(chuàng)新與文化重構并舉[J].高等教育研究,201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