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芹 黃文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身正示范是最優(yōu)質的家教。心理學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行為,而家庭是好習慣、好行為的土壤。家長的行為,孩子會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日后會在自己的行為上體現(xiàn)出來。有研究表明,初步模仿能力在嬰兒期就已具備,從最簡單的肢體動作和言語交流到外語習得,從看得見的面部表情到緘默的態(tài)度,人類大多數(shù)能力的獲得都需要模仿的參與。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生活場所,家庭教育會直接影響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父母是兒童成長過程中最為主要的榜樣,父母的榜樣作用對孩子的成長與發(fā)展有重要影響。父母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子女,促成行為方式在家庭內的“代際遺傳。
今年這場疫情,讓84歲的鐘南山院士再次成為了社會大眾的偶像。鐘院士出生于醫(yī)學世家,他父親是我國著名的兒科醫(yī)學專家,對待病人盡心盡責,對待事業(yè)執(zhí)著追求,這無疑影響了鐘南山。2003年非典時期,他沖鋒在前,主動要求“把重病患者都送我這里來”。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他不辭辛勞,繼續(xù)奔走在一線。鐘院士的女兒在一次采訪中說:“我非常敬重我的爸爸,從他身上,我學會了怎么做人。他待人非常好,他像對待家人一樣對待病友,有時候甚至比家人都好。”
筆者認為,家長要從學習、生活、溝通等方面為孩子樹立好榜樣,助力孩子健康發(fā)展。
第一,做專注學習的好榜樣。
家庭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家長是學生學習的重要他人。黃宗武認為,家長應當注重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營造融洽的家庭氛圍,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在學習氛圍濃厚的家庭里成長起來的孩子,更可能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理想的學習效果。家長是孩子們看得見、摸得著的榜樣和英雄。創(chuàng)設家庭學習氛圍,需要家長身體力行,孩子會向家長看齊,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家庭生活實踐和家庭成員的言行舉止,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學習習慣的形成,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形成自主學習、勤奮好學等品質,從而促進其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鐘啟泉認為,對孩子學習習慣的形成影響最大的是父母,小學生在形成專注、堅持等學習品質過程中,往往以父母為榜樣,觀察、學習、模仿父母的行為,并逐漸內化到自身的行為習慣中。
比如,家長們平時在家辦公或學習,可以選擇安靜、整潔的環(huán)境,減少無關信息的干擾。另外,還可以有一些儀式感。古人就很注重儀式感,把讀書當成一件很神圣的事情,讀書前往往要沐浴凈手焚香。家長們在家工作或學習前,可以換下家居服,穿上正式一點的衣服,同時告訴孩子:“爸爸媽媽要工作了,不要隨意打擾?!边@樣,家長做好專注學習的榜樣,用行動告訴孩子,學習的狀態(tài)應該是怎樣的、可以怎么做。
第二, 做智慧生活的好榜樣。
現(xiàn)代父母是第一代需要承擔媒介素養(yǎng)任務的父母,需要比以往更多地了解孩子的習慣、愛好、喜樂與苦惱,需要比以往更多地學習數(shù)字時代的教養(yǎng)知識,做數(shù)字時代的榜樣父母。電子媒體時代,孩子的判斷力、批判性思維需要盡早培養(yǎng),同時,專注力也是這個時代必不可少的能力。無論是在疫情初期還是在“后疫情”時代,都要重視培養(yǎng)孩子在數(shù)字時代所應具備的知識與能力,學會識別虛假信息,促進孩子健康發(fā)展。
研究顯示,父母“低頭癥”與青少年手機成癮傾向正相關,對手機的不合理使用還會影響家庭親密關系。雖然手機給生活帶來了便利,但我們不能被手機“綁架”。無論是手機、電腦還是平板電腦,都只是一種工具,工具本身沒有好壞,關鍵是怎么用,用它做什么。要使用好手機,家長就要懂得趨利避害,了解孩子各個年齡段的心理需求和特征,和孩子一起認識媒介,合理使用媒介,讓這些工具為我們的生活和成長服務。面對信息時代的海量信息,家長要以身作則傳授給孩子應有的判斷力,要經常和孩子一起看新聞、視頻,分析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同時,家長要用實際行動展示如何在各種誘惑面前保持自我控制,不要時不時去翻看手機。此外,家長不要讓自己迷失在虛擬世界里,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與人面對面交流的能力。
讓家庭教育回歸美好生活,家庭教育要以生活為本,回歸與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美味的食物、美麗的風景、美妙的聲音、美好的品質,都需要家長用心去發(fā)現(xiàn)、欣賞。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很快,家長可以在適當?shù)臅r候允許自己慢下來,帶孩子停下腳步去感受春天,閉上眼睛去聆聽雨聲,坐下來慢慢喝一杯茶,并將感受與孩子分享;要對世界保持好奇,樂于嘗試,愿意嘗試和體驗。尤其要放下功利心去享受閱讀,享受親子閱讀的美好時光;要用心生活、智慧生活、點亮生活,激勵孩子積極嘗試、感受、體驗生活中的美與樂趣。
第三,做真誠溝通的好榜樣。
真誠溝通的前提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父母的情緒與孩子成長密切相關,父母擁有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不僅有利于孩子幼時的幸福成長,對孩子求學乃至工作階段的表現(xiàn)也存在深刻的影響。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著急、生氣、暴躁等情緒,這是很正常的,家長首先需要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將情緒通過正確的方式表達出來,而不是情緒化地表達。
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實用的溝通原則——在溝通中更多使用“我信息”,以“我”作為主語開頭說話,尤其是有情緒的時候。表達“我信息”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描述行為;第二步,表達感受;第三步,表達期望。當注意到孩子長時間看手機,家長可能會說:你怎么還在玩手機?你還要不要眼睛了?換個溝通方式,用“我信息”,可以這樣說:我注意到你從吃完早飯開始就在看手機(描述客觀事實),我很擔心你的視力會受到影響(表達真實的感受),我希望你不要長時間看手機、并且規(guī)劃好時間(表達具體的期望)。這樣的溝通方式不會傷害到孩子,還能讓孩子明白發(fā)生了什么、明白家長的感受,有助于孩子進行情緒管理。潛移默化之下,孩子會學習這種溝通方式,這會使得親子之間的溝通更加順暢、家庭氛圍會更加融洽。當孩子帶著這樣的溝通方式走出家門,他和別人的相處也許會更少產生矛盾,更容易收獲理想的人際關系。
“后疫情”時代,家庭教育不應當隨之隱退,它始終都應在路上。陪伴孩子長大,不是百米沖刺,而是一場馬拉松,需要長期的付出與努力。疫情是暫時的,但家長對孩子的支持、陪伴與影響是長遠的、貫穿孩子一生的。家長需要和孩子一起努力,才能讓孩子明白“努力”的意義。所有的付出和努力,時間看得到,孩子的成長會給我們呈現(xiàn)答案。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