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坤
數學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因此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建立在學生豐富的生活背景上,并積極引導學生學會在“做”中學數學,在探究中學數學,在合作交流中學數學的方式。將過去的說數學,聽數學,黑板上的數學,轉變成為做數學、用數學。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進而獲得主動發(fā)展。多年來,在教學實踐中我從實效性出發(fā),引導學生嘗試運用探究學習,取得了一點成效,我在此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創(chuàng)設懸念,激發(fā)探究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一些懸念,啟發(fā)學生把生活中的現象與問題變?yōu)閿祵W的對象,把生活的實際問題和數學聯系起來,從數學的角度,并運用數學知識對其進行思考,對之進行解釋、闡述,讓學生認識到平時學習的數學知識對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很有幫助的,喚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好奇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例如,在“能被2、5整除的數”的教學中,教師請學生任意列舉一個數,教師能快速判斷出它是否能被2整除。隨著學生列舉的數的增多,教師依然十分快速地判斷出結果?!懊孛芎卧谀兀俊睂W生們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了,學習熱情很高漲,他們以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去。這樣學生的思維在教師提供信息的撞擊和引導下得以活躍,使雙方都沉浸在一種輕松愉快的研討氣氛中。
二、開放課堂,營造探究環(huán)境
開放課堂,首先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教師要同學生一起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并保證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習者積極參與,合作學習、自主探究,在參與中表現。開放課堂以課內為點,課外為面,課內外和諧銜接。更重要的是要用數學知識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影響學生,感染學生。例如,在口算訓練里,我出了“130+380”一題后,很多學生很快就說出了答案,并說出他們的計算方法。有的說:“130+300=430,430+80=510”,有的說:“100+300=400,30+80=110,110+400=510”,還有的說:“100+380=480,480+30=510”方法多樣,課堂活躍。學生們躍躍欲試,都想發(fā)言。還有的學生問我:“究竟有多少種算法?”于是,我趁機讓他們分組展開討論,說一說還有哪些算法,通過師生共同探究,學生總結了十余種算法。課后我又激勵學生,你們想不想把你學到的知識去幫助別人,如果有興趣的話,放學后就可以到集貿市場去練習……這樣,學生探究的欲望才能不斷生成,思維才能不斷的發(fā)展。
三、開放思維,留足探究的空間
教師應盡量給學生提供可進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學生有了問題才會有探究。所以,我們在教學時應多鼓勵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主動學習,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實驗等途徑來調動眼、口、手、腦、耳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探究知識規(guī)律,為知識的內化創(chuàng)造條件。如:《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為了給學生創(chuàng)設個性化的學習空間,鼓勵他們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學習,我這樣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猜想( ? ? = ? ? = ? ? )進行驗證:“課桌上的信封里放著一些材料,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材料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如果你覺得不需要這些材料,當然也可以。”這樣的設計不僅給學生的探索活動提供了自由選擇的機會,也增添了活動的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事實上,學生的驗證方法是豐富多彩的,甚至是出乎意料,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其中有借助實物根據分數的意義來驗證相等關系的;也有的不用實物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算出分數值來驗證相等關系的;也有的把分數改寫成除法再根據除法的商不變性質來驗證相等關系的??梢?,給學生留足探究的空間,能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廣闊的學習空間,使活動真正自主開放,同時讓學生體驗知識的應用過程,感受成功的喜悅。
教材中處處含有探究的內容,生活情景的再現——它需要我們教師認真去挖掘教材并結合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將教材中的知識結論變成探究的問題,盡量還知識發(fā)展過程的本來面目。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數學的趣味性和使用性,使學生發(fā)現數學、喜歡數學,并讓學生置身于問題情景之中,積極主動地參與,發(fā)現并主動獲取知識,才能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我相信,只要我們認真鉆研業(yè)務,對工作精益求精,關心教育形勢的發(fā)展,關注教育、教學改革信息,注重業(yè)務進修和知識的更新,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責任編輯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