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露
摘? ? 要: 茅山隱士開創(chuàng)了頗具特色的隱士文化及道隱合一的局面,并以“使性成真”為哲學觀,注重對真實的自我和個體價值的追求;隱士們站在道教的立場上,兼容儒、釋的觀點并體現(xiàn)在其創(chuàng)作的文化中;隱有所作,以隱明志,在文學、醫(yī)學、書法、修史等方面,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風骨棱棱,不畏權貴,與朝廷的政教互動也值得深究。在當代,我們應該辯證地認識與評價隱士文化。
關鍵詞: 茅山? ? 隱士? ? 自我意識
在中國古代,隱士是一個特殊的文人群體,他們不事王侯,不爭名利,以離群索居的行為方式表達對制度的抗議或是對自己理想的回歸。正如《論語·季氏》中的“隱居以求其志”,隱士有為官之才而不為,他們選擇用隱居的方式保全或追求自己心中的道德。在世俗的名利榮華和士人的人格理想之間起沖突時,隱士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南史·隱逸》評價這群人“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風云以為氣”。
位于江蘇省句容市的茅山,自古以來就是高道隱士修宅隱居、耕讀修煉的勝地。其秀麗的自然景色與豐厚的文化底蘊吸引著歷朝歷代的隱士,其中不僅有齊梁時期的“山中宰相”陶弘景,還有隋唐的“升玄先生”王知遠、晚唐“華陽真逸”顧況、元代“玉虛子”劉大彬、明代“掃葉道人”笪重光,等等。對茅山現(xiàn)有研究中,大部分關注的都是宗教性,研究重點在道家“上清宗壇”的地位上,但是許多道士的另一重身份:隱士,則常常被忽視。這群隱士所創(chuàng)造出的文化,因道隱兼?zhèn)?、追求自我、隱有所作、追求天道自然等特點而打上了茅山的深刻烙印。
一、無道則隱,逍遙山林:茅山的詩意棲居
茅山本名句曲山,自古以來就與道教淵源頗深,在江南神仙傳說中,茅山常有神仙出沒,當?shù)刂两襁€流傳著在五千多年前上古帝嚳時期,仙人展上公在茅山修煉得道的傳說。據(jù)南朝顧野王的考證,茅山最早出現(xiàn)于《山海經(jīng)》,為其中所記載的“衡山”?!读簳ぬ蘸刖皞鳌份d:“昔漢有咸陽三茅君得道,來此掌山,固謂之茅山。”①(742)西漢時期有咸陽人茅盈,修煉得道后,為了感化流連于高官厚祿的兄弟,在漢元帝初年當眾表演白日升天。茅固、茅衷二弟果被其感化,兄弟三人隱居句曲山,尋仙問道,專心修煉。得道后茅盈為“司命真君”,其弟都位列仙班,為紀念三茅真君,民間改稱句曲山為茅山。
東晉興寧二年,楊曦于茅山作上清派諸經(jīng)之首《上清大洞真經(jīng)》,上清派因此又稱“茅山派”;隨后葛洪于茅山抱樸峰作《抱樸子》,集道教理論于大成;齊梁陶弘景少年受葛洪影響,隱居茅山后作《真誥》,并在上清派基礎上融合自己的思想,創(chuàng)立茅山宗,此三人的塑像于茅山元符萬寧宮中依然可見。茅山曾被記載于唐代帝佐國師杜光庭的《洞天福地記》中,他把茅山曲山洞列為道教十大洞天之一,于天下仙山中排名第八;茅山的雷平山之北,則被稱為道教第一福地。
地處偏遠的山林之所以成為隱居勝地,離不開朝廷對茅山隱士及茅山宗的認可與推崇。茅山地處句容、金壇兩縣交界處,位于江蘇省西南部,與多個朝代的政治中心:南京,僅相隔六十公里。《南史·陶弘景傳》記載:“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shù)信?!雹冢?899)齊梁時期陶弘景有“山中宰相”之名,蕭衍連國號“梁”都是在陶弘景授意下而定的;茅山宗第十代宗師王知遠曾得到兩代帝王的高度重視,隋煬帝多次“介以邀見”,召請王知遠入重陽殿授道,唐高祖也曾賜其朝散大夫的官職。但與其說這是對隱士政治能力的認可,不如說帝王是看中了他們的道家名士的身份,想借茅山道教文化達到政治目的,正如《易·觀》中所言:“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币环矫鎭碚f統(tǒng)治者需要借助上清派“太平”“順應自然”等觀念達到順民化民的目的,另一方面廣招宗教人才,有利于統(tǒng)治者政教互動的政治需要與宗教融合統(tǒng)一的文化政策,實質還是以封建政治統(tǒng)一為中心。正如陶弘景所得到耗時最長、最宏大的任務,也不外乎為梁武帝探索仙方,煉制金丹。
二、避世求道,高蹈世外:茅山隱士的共性特點
隱士在《辭?!分械慕忉尀椤半[居避世的人”,其實忽視了作為隱士的基礎條件:首先要是“士人”,即古代的知識分子。避世之人眾多,漁海樵山或經(jīng)營商賈者則為隱戶、隱民,算不得隱士,有為官之才德而不為,有治世之賢而不仕,方能以隱士自稱。擇山林而居的緣由因人而異,有厭惡官場生活,棄官歸隱,全然不問世事者,如顧況、笪重光;亦有仍舊關心國家,為朝廷謀劃者如陶弘景。隱居的緣由或許不同,但都是出于對個人意志的追求,其創(chuàng)造出的文化更是打上了茅山的烙印,擁有以下共性:
(一)道隱合一,追求自我。
茅山隱士由葛洪始,他與陶弘景不僅開創(chuàng)了道隱合一的局面,隱居以求道,為后世彷徨的隱士指明方向③(60-63),更重要的是他們通過隱居求道體現(xiàn)了個體對于自由與自然的追求,他們的修煉主要以個人的解脫為目標,并通過煉丹著書實現(xiàn)了自我價值,還取得了極大的社會聲望。永明十年,陶弘景脫下朝服,掛于神虎門,換上象征隱士的“鹿巾”,不辭一人,由京師走向了茅山道館,道隱合一并非以道自高,而是選擇隱居充分寄托自己的道教追求,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自我價值。陶弘景的影響不只是在茅山,后世有如賀監(jiān)歸湖、陳摶高臥,皆是自請為道士,辭官修行。
葛洪與陶弘景處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此時政治的風云詭譎、士族的爾虞我詐使文人飽經(jīng)世事紛擾,正如孟子所說的:“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蔽娜说年P注對象由天下轉為人本身,轉而投身山林尋找自己的精神寄托,隱逸之風一時蔚然。在“人的覺醒”的時代,自我意識逐步確立,個人意志逐漸崛起。道家返璞歸真、追求自然天理、重人事等思想契合了隱士對自然哲學的追求,對個體生命的憂患及對生的眷戀使隱士轉而求仙問藥,儒家的積極入世委頓,道教的隱居求仙轉而占了主導。
陶弘景在《真誥》中就闡明了哲學觀:“使性成真,則同于道矣?!雹埽?)即為追求真實的自我,超越凡俗的眼界。茅山隱士視高官厚祿為草芥,追求存思存神,茅山宗齋法體現(xiàn)了以個人解脫為目標的修煉思想,以“恬淡寂寞,與道翱翔”⑤(72)的內齋心法為主;注重自我修煉與提升,旨在通過隱居更好地實現(xiàn)自我追求,如笪重光在書法與繪畫上造詣極深,其《畫荃》名重一時,劉大彬著有《茅山志》,價值極高,顧況的詩歌更是天下聞名。
(二)兼容并蓄,玄遠自然。
茅山隱士不僅擁有一般隱士所表現(xiàn)出的淡泊名利、安貧樂道,在他們身上還存在著對各教思想的兼容并蓄,隱士們能夠站在道教的立場上,兼容儒、釋的觀點并體現(xiàn)在其創(chuàng)作的文化中;不僅如此,茅山隱士吸收發(fā)展了魏晉玄學,在道教道法自然的基礎上,還擁有玄遠自然的處世哲學。
葛洪認為,儒與道是看事物的不同角度:“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雹蓿?34)從陶弘景到王知遠,歷代茅山宗領袖雖然隱居山林,但是在社會需要其力量的時候,仍然擁有一般隱士所沒有的使命感,如葛洪的“立言助教”,憤然“文討奸違”⑦(2),他們對統(tǒng)治者并非全然排斥,與其說隱居表達自己的不滿,茅山隱士更多的是想要通過隱居實現(xiàn)自我追求。這種思想一方面來自魏晉開始的儒道互補、三教合流的趨向,另一方面與隱士的人生經(jīng)歷有關,陶弘景于天監(jiān)十二年感于天意,佛道雙修,而后茅山宗也皆持三教調和的觀點。儒家的倫理綱常與佛教的思想體現(xiàn)在陶弘景的道教的煉養(yǎng)觀與他所作的《真靈位業(yè)圖》中,其中天神、仙真、人鬼尊卑分明,以儒家“人綱”,即人倫綱常的等級制度劃分。
茅山隱士的玄遠自然則源于上清派茅山宗重玄學的傳統(tǒng),鑒于玄學形而上與思辨色彩強烈的特點,茅山隱士把玄學的思想引入道教修行的實踐中,通過修性養(yǎng)性,放下執(zhí)念,完成精神超脫。正如杜光庭所說的:“有欲既遣,無欲亦忘,不滯有無,不執(zhí)中道,是契都忘之者爾?!雹啵?89)隱士們不該懷有執(zhí)念,執(zhí)有執(zhí)無,而是應直達真道,超越三乘,才能達到融通無礙和超越一切的精神境界。陶弘景更是推崇莊子“無待”精神,崇尚自然,把逍遙作為自己的價值理想,意圖達到“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⑨(896)的真人境界。
(三)仙隱兼?zhèn)?,金液還丹。
茅山隱士的另一特點為仙隱兼?zhèn)?,葛洪陶弘景等人本身即為煉丹家,曾著書《抱樸子》《煉丹法式》等,主張金液還丹成仙說,其在煉金服丹上的成就不僅包含了一定的化學成就,而且為隱士生活增添了新的內容。
道教的神仙譜系的成熟與茅山宗密不可分,道教神話汲取于古代中國文化土壤之中,以楚文化圈的上古神話譜系為藍本。在此基礎上,陶弘景按照“朝班之品序”,繪制出道教史上第一個體系完整的神譜《真靈位業(yè)圖》。由此可見,茅山宗一直是以長生與升仙為教旨的,在葛洪等人看來,內齋等修煉方法只是起輔助作用,升仙最上乘的方法即為“金液還丹”?!侗阕印绕肪吞岢觥暗ど盁伤y,積變又還成丹砂”的還丹之法,“金液”本質上說是用酸液將金屬進行融化。陶弘景更是熟知丹法,曾在梁武帝的授意下,于天監(jiān)二年至十一年為帝王多次開鼎煉丹。
煉丹術對道士的修為及煉丹技術要求極高,丹方難得不說,煉丹的水火二鼎在煉制過程中很容易坼裂,需要精心控制火力,并且丹鼎的燃料為特定種類的米糠,一爐就需要600斛之多。如此耗資的金丹,往往因其含有汞、銅等重金屬,服下后反而會威脅性命。陶弘景煉丹多年,整夜守在鼎旁,甚至前往永寧尋找仙山,然而他在煉丹中尋到的最高價值,不過是鐵對銅鹽的置換反應這種化學原理。雖然煉丹不可取,但是從中可以看出茅山隱士把隱居當做求仙手段,勤于實踐,豐富神話傳說與促進宗教哲學發(fā)展的精神,其在方術上的成就及其著作為后世方術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同時豐富了隱士文化。
三、隱有所作,以隱明志
古往今來,隱居者眾多,但以儒家入世的思想來看,這些隱士的行為都是不值得提倡的,他們的隱居只是一種對現(xiàn)實的逃避,未能擔起社會興亡之責任。但是隱居者所創(chuàng)造出的燦爛文化成果卻不應被否認,茅山隱士尤為如此。他們不僅是道教領袖,還在文學、醫(yī)學、書法、修史等方面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陶弘景的這首《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意境深廣,蘊含無盡。青山白云,正象征著他使性成真、崇尚自然的人生態(tài)度。僅陶弘景一人,就留下詩歌二十一首,駢文《尋山志》等四篇,散文《〈登真隱訣〉序》等八篇⑩,皆為上作。不僅如此,他在醫(yī)學、養(yǎng)生學上研究頗深,著有《養(yǎng)性延命錄》《本草經(jīng)集注》等。著名詩人顧況晚年方受道篆,隱居茅山,其《崦里桃花》詩云:“老人方授上清篆,夜聽步虛山月寒?!逼湓娨饩承h,與自然渾然一體。顧況的成就不只在詩歌,其晚年號“華陽真逸”,與“大字之祖”瘞鶴銘署名一致,歐陽修、沈括都認為“銘其所作也”。
元代茅山道教第四十五代宗師劉大彬則在修史與文獻??陛嬝嫌兄卮筘暙I,其所著《茅山志》記載了與茅山和茅山教派有關的朝廷詔告、自然山水、建置沿革、仙真事跡、碑刻詩文、道教經(jīng)典等內容?!睹┥街尽啡珪鴥热葚S富、體例嚴謹,為我們研究茅山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史學、文學、道教價值。后明代“掃葉道人”笪重光在基礎上亦著《茅山志》,對元到明代茅山的歷史沿革作了詳盡的敘述,并且圖文并茂,內容詳盡。不僅如此,笪重光還以書畫見長,與姜宸英、何焯、汪士鋐并稱為康熙間書畫四大家,筆意超逸,主客體渾然相融,并有理論著作《書筏》《畫筌》等,頗具美學價值。笪重光提出山水畫的境界說,認為畫家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應該賦予物象生命力,在創(chuàng)造過程中應達到“真境逼而神境生”的效果。
四、結語
《論語》有云:“天下有道則現(xiàn),無道則隱?!鞭o官歸隱如陶弘景也好,直言進諫反被革職,憤而歸隱如笪重光也罷,懷抱治世之才卻歸隱山林這個舉動本身就代表了對當時統(tǒng)治的抗議。歷來學者對隱士多有批評,但是士人隱居的根源在于政治的強權與壓迫,應該譴責的正是攪亂政局的貪官污吏和逼走賢才的昏庸統(tǒng)治。我們應該辯證地認識與評價隱士文化,一方面茅山隱士矛盾而自我排遣心理應該被理解,他們對自我價值的追求的堅持應該被肯定,我們才得以見《真誥》的玄遠,《瘞鶴銘》的沉毅華美,另一方面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追求自然閑適的生活態(tài)度的同時,也要意識到自私自利的人生觀在當代是應該被摒棄的。不同于封建統(tǒng)治,在社會主義社會,天下“無遺善”,在國家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應該具備現(xiàn)實責任感與自我奉獻精神,這才是當代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正確方式。
注釋:
①梁書.處士·陶弘景[M].卷五十一.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1975.
②李延壽.南史.隱逸·陶弘景[M].卷七十六.第6冊.北京:中華書局,1975.
③王琪.從典故看中國古代的隱士文化[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4(01).
④陶弘景.真浩[M].北京:中華書局,1989.
⑤道藏:第9冊[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8.
⑥王明.抱樸子內篇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5.
⑦楊明照.抱樸子外篇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1991.
⑧陳國符.道藏源流考:第2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3.
⑨陶弘景.真浩:卷五[M].北京:中華書局,1989.
⑩段祖青.宋前茅山宗文學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
參考文獻:
[1]裴甲軍.明清茅山宗生命觀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3.
[2][元]劉大彬.茅山志[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3]蔣星煜.中國隱士與中國文化[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8.
[4]李延壽.南史·陶弘景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5]笪重光.茅山志[M].光緒三年懶云草堂重刊本,1998.
[6]陶弘景.真浩:卷五[M].北京:中華書局,1989.
[7][美]比爾·波特:空谷幽蘭:尋訪當代中國隱士[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
[8][日]深澤幸一.李商隱與《真誥》[M].日本春秋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