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開平,周佳胤,羅立宏,葉 海
(廣東工業(yè)大學 a.藝術與設計學院,b.計算機學院,廣州 510090)
運算跨導放大器(OTA)是模擬和混合電路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例如跨導C濾波器(Gm-C濾波器)、可變增益放大器(VGAs)、壓控振蕩器(VCOs)和數(shù)據(jù)轉換器等[1-3],這些器件可以產(chǎn)生與差分輸入電壓成比例的輸出電流.近年來,集成電路的設計已經(jīng)朝著低電源電壓和低功耗的方向發(fā)展,例如便攜式設備,其功率甚至由單個電池提供.因此,眾多OTA應具備低電源電壓和低功耗的特點,同時具有適當線性度和噪聲性能[4-5].
傳統(tǒng)的OTA具有全差分(fully differential,F(xiàn)D)結構,如圖1所示[6-7],M表示晶體管.FD結構通?;诰哂形搽娏髟吹牟罘謱?,因此需要一個額外的共模反饋(common mode feedback,CMFB)電路,這也成為全差分電路的主要缺點.因為增加共模反饋電路后增大了放大器的功耗、設計的復雜性、寄生元件數(shù)和硅面積消耗量,同時,還降低了電路的線性度和噪聲性能.FD結構另一個缺點是跨尾電流源的電壓降,其會限制電路的動態(tài)范圍[8-9].
圖1 傳統(tǒng)FD OTA
偽差分(pseudo differential,PD)結構可用于設計低電源電壓的OTA,因為其在PD結構中消除了尾電流源,然而PD OTA具有較差的共模抑制比(CMRR)[10-11].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文提出了一種新的基于共模前饋(CMFF)技術的PD OTA.所提出的CMFF技術使得OTA的跨導增益比傳統(tǒng)的CMFF OTA增加了一倍甚至更多.將該OTA與傳統(tǒng)CMFF OTA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在跨導增益相同的情況下,本文提出的OTA具有較低的功耗.此外,該OTA消除了輸出節(jié)點處的共模信號,且沒有尾電流源和CMFB電路,從而使電路線性度更高,同時改善了電路噪聲性能.
傳統(tǒng)FD OTA由一個輸入差分對和一個尾電流源(Itail)組成.該種結構存在一些缺點,首先尾部電流源的電壓降限制了輸入信號的共模范圍,圖1中電源電壓的最小值為
Umin=Up1+Un1+Utail
(1)
式中,Utail為尾電流源產(chǎn)生的電壓,其在這種結構中是不可避免的.FD結構的第二個問題是會產(chǎn)生額外非線性效應,F(xiàn)D結構的非線性效應是由輸入差分對的共源節(jié)點處的電壓變化引起的,CMFB電路的非線性效應會導致整個OTA的線性性能降低.
與FD結構相比,傳統(tǒng)的PD OTA結構可以在較低的電源電壓和較高的輸入共模范圍(ICMR)下正常工作.此外,與FD相比,PD具有更優(yōu)的線性性能,這是因為在PD結構中,輸入差分對的共源節(jié)點是接地的,結構主要缺點是在PD結構中共模增益(ACM)幾乎等于差模增益(ADM).
圖2為采用共模前饋(CMFF)技術的PD結構基本原理圖.CMFF技術用于解決CMRR電路的缺點,其有兩條路徑:首先晶體管Mn1構成原始路徑;其次晶體管Mn2、Mpl、Mp2構成前饋路徑.前饋路徑將輸入共模信號和噪聲反向饋送到輸出節(jié)點,通過檢查,前饋路徑包含共模信號.但該路徑不包含差分模式信號,節(jié)點Ucm在差分模式下虛擬接地.圖2中來自兩個路徑的共模信號將在每個輸出節(jié)點處被消除.
圖2 帶CMFF的傳統(tǒng)PD OTA
在圖2中,假設PMOS晶體管和NMOS晶體管具有相同的尺寸,由此可以得到
(2)
式中:g為跨導;m為輸出節(jié)點.在原始路徑的共模和差分模式中,則有
(3)
對于前饋路徑的信號,可以得到
gm,n1Uin+=gm,n1Uin-
(4)
在差分模式中,I3和I4為零.在共模輸出電流中,則有
(5)
正如圖2所分析,共模信號在輸出節(jié)點處被消除.在差分模式下,共模輸出電流為
(6)
因此,該OTA的總跨導為
(7)
PD結構中的CMRR問題在沒有尾電流源的情況下得到補償.
另一種采用CMFF技術的PD結構示意圖如圖3所示.前饋路徑中的兩個分支是交叉耦合的,這是圖2和圖3之間的基本區(qū)別.與圖2的OTA相比,該種簡單的連接導致了前饋路徑具有差模信號與共模信號.
圖3 帶CMFF和交叉連接的傳統(tǒng)PD OTA
圖3中PMOS晶體管和NMOS晶體管的尺寸大小與式(2)給出的PMOS與NMOS尺寸相同.圖3中電路原始路徑的電流信號為
(8)
前饋路徑的電壓信號為
(9)
從式(8)、(9)可以得到,原始路徑與前饋路徑的信號在輸出節(jié)點處具有相同的幅度及相反的相位.對于輸出電流,則有
(10)
正如預期的設計,共模信號在輸出節(jié)點處被消除.差分模式的總跨導為
2gm,n
(11)
由式(11)可知,圖3結構通過簡單的交叉連接可以使電路的跨導加倍.
圖4為本文所提出的OTA方案圖.通過圖4可以找到CMFF結構,從兩個路徑到每個輸出節(jié)點的信號,均具有相同的幅度和相反的相位,因此,來自兩條路徑的共模信號在每個輸出節(jié)點被消除.此外,在差分模式下來自兩條路徑的信號在每個輸出節(jié)點被放大.
圖4 本文提出的OTA方案圖
圖5為本文所提出的OTA總體電路圖.如上所述,從兩條路徑到每個輸出節(jié)點的信號大小相等,因此有
gm,p2?gm,n2
(12)
圖5中晶體管Mp2、Mn2的UGS相同且尺寸相當,因此,晶體管M1、M2的跨導值近似相等,可得到
圖5 基于CMFF技術的OTA
(13)
所以有
(14)
同樣可以得到
(15)
則輸出電流可表示為
(16)
因此,本文提出的OTA的整體跨導為
4gm,n1?4gm,p1
(17)
比較式(17)和式(7)可得,本文提出的OTA的總跨導幾乎是文獻[6-8]中類似OTA的四倍.同樣由式(17)和式(11)可知,與圖3相比該跨導增加一倍,但必須考慮所提出的電路具有6個分支,而圖3只有4個分支,額外的分支由晶體管Mn2和Mp2制成,這些額外的分支可以縮放以減少電流耗散.通過式(12)可知,晶體管Mn2和Mp2跨導應當只是相等,但它們的數(shù)值并不重要.為了產(chǎn)生相同的跨導,所提出的OTA比以前報導的采用CMFF結構的OTA具有更低的功耗,而且從兩個路徑到輸出節(jié)點的共模信號被消除,因此,所提出的OTA不需要CMFB電路,故不會降低OTA的線性性能、頻率響應及芯片面積.在本文提出的OTA中,可由逆變器確定輸入和輸出信號擺動,由式(14)可知,晶體管Mn2和Mp2組成的支路電壓增益幾乎是統(tǒng)一的,且不會降低逆變器的信號擺幅.該電路的輸入與輸出信號擺幅類似于文獻[6-8]中所提及的情況,盡管它具有更高的電壓增益.
本文提出的OTA采用0.18 標準CMOS技術進行設計和仿真,可在1.2 V單電源電壓下工作.OTA的版圖布局如圖6所示,OTA區(qū)域僅為33×10-5mm2.OTA的增益與相位響應如圖7所示,OTA電壓增益為46.4 dB,相位裕度為85o,在2 pF負載電容下截止頻率為14.5 MHz.OTA的差分跨導增益如圖8所示,增益值為-74.7 dB或相當于183.6 μA/V,且在寬頻率范圍內(nèi)保持恒定.圖9顯示了CMRR的頻率響應,由圖9可以看出,本文所提出的OTA具有較高的CMRR值,CMRR的直流幅度為110.1 dB.此外,本文還評估了輸入?yún)⒖荚肼?IRN),由圖10可以看出,輸入?yún)⒖荚肼曉?00 kHz時為32.4 nV·Hz-1/2,在5 MHz時為19 nV·Hz-1/2.
圖6 本文提出的OTA的版圖布局
圖7 OTA的增益和相位響應
圖8 OTA的差分跨導增益
圖9 CMRR響應曲線
圖10 本文提出的OTA的IRN
所有上述規(guī)格均以23.8 μA電流消耗進行模擬.表1總結了本文所提出的OTA的整體表現(xiàn),并與現(xiàn)有技術的OTA進行了比較,其中a為仿真結果,b為測量結果.由表1可以看出,本文所提出的OTA在功耗降低的情況下仍具有較高的CMRR值.
表1 本文提出的OTA與文獻中OTA的比較
本文提出了一種采用0.18 μm標準的CMOS工藝的低功耗、高CMRR的偽差分OTA,其采用CMFF技術用于抑制輸出節(jié)點處的共模信號,以補償由PD結構引起的CMRR問題.與現(xiàn)有技術的OTA相比,本文所提出的OTA最主要的優(yōu)點是具有更高的跨導增益,更小的面積成本和更小的附加功耗,該種跨導增益分別是傳統(tǒng)FD OTA與PD OTA結構的兩倍和四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