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珈悅,蔣 萌,林思涵,狄 文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仁濟醫(yī)院婦產科,上海市婦科腫瘤重點實驗室,上海 200127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us,SLE)是一種涉及全身多個系統(tǒng)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見于育齡期女性。在過去20 年中,妊娠合并SLE 的診療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大部分SLE 孕產婦能成功活產分娩[1]。盡管許多研究[2-3]已證實,SLE 孕產婦妊娠丟失的危險因素包括狼瘡腎、SLE 疾病活動性、補體水平及血小板減少癥等,但上述研究獲得的結果卻不盡相同。目前SLE 雖已不是妊娠禁忌證,但由于其具有較高的妊娠不良結局發(fā)生率,故仍屬于高危妊娠的影響因素。臨床上,若能夠在SLE孕產婦的妊娠早中期對妊娠丟失風險進行預測,便可以盡早開展必要的干預和監(jiān)測,以改善妊娠結局。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鮮有關于預測模型或風險評估系統(tǒng)的報道?;诖耍覀兺ㄟ^回顧性隊列研究建立SLE 妊娠丟失的預測模型和風險評估系統(tǒng),并加以內外部驗證,以期為臨床醫(yī)師改善SLE 孕產婦妊娠結局提供一定的參考。
回顧性選擇2011 年9 月—2017 年5 月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仁濟醫(yī)院婦產科收治的所有妊娠合并SLE 患者,作為模型開發(fā)組。同時,選擇2017 年6 月—2018 年6 月本院收治的所有妊娠合并SLE 患者,作為模型驗證組。入組標準:根據(jù)美國風濕病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制定的修訂SLE 分類標準診斷為SLE 疾病[4]。排除標準:①雙胎妊娠。②因個人因素進行人工流產。
本研究已通過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仁濟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審批號2017[113])。同時,本研究僅利用以往臨床診療過程中獲得的醫(yī)療記錄,對于受試者無風險,已申請豁免受試者的知情同意。
詳細查閱本院的臨床病史記錄,收集2 組孕產婦的基本情況、臨床資料、實驗室指標及妊娠結局。①基本情況,包括年齡、SLE 病史年限、流產史、地區(qū)及是否為初產婦。②臨床資料,包括SLE 類型、孕期合并癥以及妊娠時機。合并癥包括孕前診斷為高血壓或糖尿病。針對不同的受孕時間,將患者分為計劃妊娠和非計劃妊娠。其中,前者為SLE 穩(wěn)定期患者,即孕前6 個月內未有狼瘡活動表現(xiàn);后者為孕前6 個月內有狼瘡活動或為孕期的新發(fā)病例患者。③實驗室指標,即第一次來院產檢(16 ~20周)的實驗室檢驗數(shù)據(jù),包括24 h 尿蛋白定量、低補體C3、低補體C4、抗dsDNA 抗體、抗SSA / Ro 抗體、抗SSB / La 抗體和抗磷脂抗體(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簡稱APL 抗體)。所有實驗室指標檢測均使用標準化的方法進行。④妊娠結局,包括活產及妊娠丟失。前者包括足月產、早產,后者包括自然流產、治療性流產、死產或胎死宮內和新生兒死亡。
采用SPSS 22.0 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定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進行分析;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定量資料以M(Q1,Q3)表示,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進行分析。定性資料以頻數(shù)和百分率表示,根據(jù)變量分布情況使用χ2檢驗或Fisher 精確概率檢驗分析比較。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通過篩選,本研究共計納入模型開發(fā)組338 例、模型驗證組131 例。通過對SLE 孕產婦的相關資料進行分析,結果(表1)顯示2 組孕產婦在妊娠結局、基本情況、臨床資料及實驗室指標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2 組SLE 孕產婦的資料比較Tab 1 Comparison of SLE pregnant women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對模型開發(fā)組進行單因素分析,結果(表2)顯示非計劃妊娠、孕前高血壓、低補體C3、低補體C4、狼瘡腎、血液系統(tǒng)型、dsDNA 抗體(+)以及24 h 尿蛋白水平升高均是妊娠丟失的危險因素(均P<0.05)。為便于臨床應用,本研究根據(jù)臨床實際情況及相關文獻[6]報道,將連續(xù)定量24 h 尿蛋白轉為分類變量,即24 h 尿蛋白<0.3 g、0.3 g ≤24 h 尿蛋白<1.0 g、24 h 尿蛋白≥1.0 g。使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模型進行分析,結果(表2)顯示非計劃妊娠、低補體C3 和24 h 尿蛋白水平(≥1.0 g)均是妊娠丟失的危險因素(均P<0.05)。因此,后續(xù)研究將該3個危險因素(即最佳預測因素)納入預測模型中。
表2 SLE 妊娠丟失危險因素的單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模型開發(fā)組)Tab 2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b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SLE pregnancy loss (model development group)
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獲得的3 個危險因素建立SLE 妊娠丟失預測模型。經(jīng)Hosmer-Lemeshow 檢驗后,結果顯示該預測模型P=0.325(χ2=4.652,df=4),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擬合度。隨后,對預測模型進行ROC曲線分析,結果(圖1)顯示其AUC 為0.829(95%CI0.744 ~0.914,SE=0.043,P=0.007),表明該預測模型具有良好的區(qū)分度。
圖1 SLE 妊娠丟失預測模型的ROC 曲線(模型開發(fā)組)Fig 1 ROC curve of prediction model of SLE pregnancy loss (model development group)
考慮到臨床應用的簡便性,本研究通過該預測模型的3 個危險因素的回歸系數(shù)B的相關計算,建立SLE 妊娠丟失風險評估系統(tǒng)。表3 顯示了上述3 個因素的回歸系數(shù)B和相應得分。故SLE 妊娠丟失風險評分可按照以下公式進行計算,即SLE 妊娠丟失風險評分=“非計劃妊娠”得分+“低補體C3”得分+“24 h 尿蛋白”得分。
表3 預測模型的校正OR、回歸系數(shù)B 與相應風險評分Tab 3 Adjusted OR and B coefficient of the prediction model and corresponding risk score
經(jīng)Hosmer-Lemeshow 檢驗,結果顯示該評估系統(tǒng)P=0.133(χ2=4.034,df=2),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擬合度。而后,經(jīng)ROC 曲線分析顯示,其AUC 為0.828(95%CI0.743 ~0.913,SE=0.043,P=0.005),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區(qū)分度。ROC 曲線坐標及最大約登指數(shù)估算顯示,分值3是最佳臨界值(即最佳截斷值,其敏感度為60.5%、特異度為93.3%、準確度為89.6%、陽性預測值為53.5%、陰性預測值為94.9%、陽性似然比為9.03 及陰性似然比為0.42)。因此,若SLE 妊娠丟失風險評分為0 ~3 分,即為SLE 妊娠丟失低風險;風險評分>3 分,則為SLE 妊娠丟失高風險。
將上述風險評估系統(tǒng)應用于本研究的模型驗證組(表4),經(jīng)Hosmer-Lemeshow 檢驗結果顯示該評估系統(tǒng)P=0.100(χ2=4.604,df=2),表 明 在 模 型 驗 證 組 中該評估系統(tǒng)具有良好的擬合度。后經(jīng)ROC 曲線分析顯示,其AUC 為0.838(95%CI0.739 ~0.937,SE=0.051,P=0.002),表明在模型驗證組中該評估系統(tǒng)具有良好的區(qū)分度。且當風險評分>3 分時,SLE 妊娠丟失的預測準確度為90.1%(敏感度為54.5%、特異度為95%、陽性預測值為45.5%、陰性預測值為95%、陽性似然比為10.9 及陰性似然比為0.48)。
表4 SLE 妊娠丟失風險評估系統(tǒng)在模型驗證組中的應用Tab 4 Application of SLE pregnancy loss risk assessment system in model validation group
本研究發(fā)現(xiàn),非計劃妊娠、低補體C3 和24 h 尿蛋白(≥ 1 g)是SLE 妊娠丟失的獨立危險因素。通過上述3 個危險因素建立SLE 妊娠丟失預測模型以及相應風險評估系統(tǒng),可幫助產科醫(yī)師在妊娠早中期篩查SLE 孕產婦的高風險妊娠丟失,從而加強監(jiān)測并盡早采取必要的干預措施,以改善妊娠結局。本研究結果顯示,該預測模型具有較好的擬合度及區(qū)分度,其風險評估系統(tǒng)在外部驗證中也得到了較好的預測效率。
近年來妊娠合并SLE 的診療水平已有了較大的提升,大部分SLE 孕產婦都可以獲得良好的妊娠結局[1,7],但SLE 孕產婦的妊娠丟失率和其他不良母胎結局發(fā)生率仍比一般孕產婦要高得多[8]。既往有關中國人群的研究[9-10]顯示,SLE 孕產婦的妊娠丟失率為3%~28.5%。本研究結果顯示SLE 孕產婦的妊娠丟失率為8.4%~11.2%,與前人報道相一致。在統(tǒng)計分析中我們發(fā)現(xiàn),非計劃妊娠、低補體C3 和24 h 尿蛋白(≥ 1 g)相較于其他變量均可以更好地預測SLE 妊娠丟失。Teh 等[11]研究發(fā)現(xiàn)孕期SLE活動(即非計劃妊娠)是造成馬來西亞SLE 孕產婦妊娠丟失的主要因素。Zhan 等[9]對中國263 例SLE 孕產婦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其活動性狼瘡患者的妊娠丟失相較于其他患者高出12.4 倍。在本研究中,我們根據(jù)受孕時機將患者分為計劃妊娠和非計劃妊娠,這樣更易于該預測模型在臨床上的判斷和使用。Clowse 等[2]研究發(fā)現(xiàn),無論SLE 活動性如何,孕中期補體水平的降低與妊娠丟失均相關,這與本研究結果相符合。24 h 尿蛋白檢測是臨床上判斷腎功能的常用手段,雖然部分研究報道了狼瘡腎與SLE 妊娠不良結局的相關性[1,3],但鮮有關于尿蛋白數(shù)值定量與妊娠結局的相關報道。本研究在單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中發(fā)現(xiàn),在妊娠丟失的患者中,24 h 尿蛋白的數(shù)值明顯升高。為了易于臨床應用,本研究將24 h 尿蛋白的定量結果以0.3 g、1.0 g 進行分級,結果發(fā)現(xiàn)24 h 尿蛋白(≥ 1.0 g)是SLE 妊娠丟失的重要獨立危險因素。
目前,針對妊娠合并SLE 不良妊娠結局的報道相對較多,但鮮有研究試圖建立相關的預測模型及風險評估系統(tǒng)。相比于既往研究,本研究的優(yōu)勢如下:①建立了SLE妊娠丟失的預測模型及相關風險評估系統(tǒng),并采用內部和外部加以驗證,結果證實其具有較高的預測效率。② 由于本研究的納入對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樣本量充足,故結果具有一定的臨床適用性。③建立的風險評估系統(tǒng)簡單易用,可以更好地應用于臨床實踐。此外,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由于為回顧性研究,存在一定的信息偏倚,同時缺乏相關基本人群的特征,如教育水平、體質量指數(shù)、家庭收入等。②由于研究時間跨度較長,部分臨床信息可能不夠完善,導致一些較重要的實驗室指標未能列入模型統(tǒng)計中,包括β2 糖蛋白1(B2GP1)抗體、狼瘡抗凝物等參數(shù)以及部分肺動脈高壓的指標。因此,未來需建立多中心前瞻性隊列,對相關潛在危險因素進行完善,進一步擴大樣本量以進行多中心的驗證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Lateef A, Petri M.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nd pregnancy[J]. Rheum Dis Clin N Am, 2017, 43(2): 215-226.
[2] Clowse MEB, Magder LS, Petri M. The clinical utility of measuring complement and anti-dsDNA antibodies during pregnancy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J Rheumatol, 2011, 38(6): 1012-1016.
[3] Buyon JP, Kim MY, Guerra MM, et al. Predictors of pregnancy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lupus: a cohort study[J]. Ann Intern Med, 2015, 163(3): 153- 163.
[4] Hochberg MC. Updating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revised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Arthritis Rheum, 1997, 40(9): 1725.
[5] Tworoger SS, Zhang XH, Eliassen AH, et al. Inclusion of endogenous hormone levels in risk prediction models of postmenopausal breast cancer[J]. J Clin Oncol, 2014, 32(28): 3111-3117.
[6] Piccoli GB, Cabiddu G, Attini R, et al. Risk of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 in women with CKD[J]. J Am Soc Nephrol, 2015, 26(8): 2011-2022.
[7] 中國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研究協(xié)作組專家組, 國家風濕病數(shù)據(jù)中心. 中國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圍產期管理建議[J]. 中華醫(yī)學雜志, 2015, 95(14): 1056-1060.
[8] Wu JY, Ma JH, Bao CD, et al. Pregnancy outcomes among Chinese women with and without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BMJ Open, 2018, 8(4): E020909.
[9] Zhan ZP, Yang Y, Zhan YF, et al. Fetal outcomes and associated factors of adverse outcomes of pregnancy in southern Chinese women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PLoS One, 2017, 12(4): E0176457.
[10] Tian XP, Li MT, Ye ZZ, et al. Related factors of fetal loss in Chinese women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ata from Chinese SLE treatment and research group registry Ⅳ[J]. Int J Rheum Dis, 2015, 18(6): 654-660.
[11] Teh CL, Wan S, Cheong YK, et al.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pregnancies: ten-year data from a single centre in Malaysia[J]. Lupus, 2017, 26(2): 218-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