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精準扶貧工作領域,文化扶貧作為一種新型的扶貧模式,對推動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在實際的工作中,由于貧困文化的影響、文化扶貧理念的偏差、文化扶貧供需的矛盾,導致文化扶貧思想認識不足、制度建立不健全、精準度不高的問題存在,影響了精準扶貧工作的有序開展。
關鍵詞:文化扶貧;問題;原因
文化扶貧,是與物質扶貧相對應的概念,是指在精準扶貧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扶貧的重心由過去的經濟上升到“扶志、扶智”層面,通過轉變貧困人口守舊的思維模式、不合時宜的價值觀念、狹隘的視野以及知識與技能的匱乏,通過提高貧困主體的自身素質,促使其自我發(fā)展。作為一種新型的扶貧方式,文化扶貧重要理念的提出,能夠有效地彌補傳統(tǒng)單一的物質扶貧模式,從思想層面、能力層面、知識層面入手,不斷提高貧困戶的自主脫貧能力,為實現(xiàn)消除貧困,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奠定基礎。結合文化扶貧理念可見:從理論層面來講,文化扶貧理念的提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對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然而,在真正實施的過程中,文化扶貧卻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文章以文化扶貧理念為核心,探索文化扶貧的主要問題以及原因。
一、 文化扶貧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思想認識不足
思想是行動的指南。任何一項工作的有序開展,都需要有高度的思想認識,方能取得好的實施效果。在當前的文化扶貧工作領域,無論是貧困戶還是基層領導干部,對文化扶貧的思想認識不足是普遍存在的問題。落后的文化扶貧工作理念,嚴重影響了文化扶貧工作的有序開展。
首先,基層領導干部對文化扶貧重視低。在精準扶貧領域,筆者認為:文化扶貧是提高貧困戶自主脫貧能力,實現(xiàn)真正消除貧困目標的必經之路。唯有貧困戶有知識、有技術同時有追求進步的動力,發(fā)揮貧困戶在脫貧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方能從根本上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但相比較物質扶貧而言,文化扶貧是一項長期的工程,見效慢、投入高,導致基層領導干部會認為文化扶貧毫無用處,甚至認為該政策屬“站著說話不腰疼”,尤其是面對一些思想比較僵化的貧困戶,文化扶貧政策更加顯得力不從心。
其次,貧困戶對文化扶貧認識不足。正如前面我們所說:很多貧困戶窮的不是物質,更主要是思想。思想貧困是導致物質貧困的根源。這種落后的、僵化的思想認識,導致很多貧困戶愿意追求眼前既得的經濟利益,而不愿從思想上、技術上提高自身的自主脫貧能力。
(二)文化扶貧體制機制不夠健全
文化扶貧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tǒng)的工程,需要多部門的協(xié)同合作,多管齊下,方能取得好的扶貧效果。然而,在當前的精準扶貧工作領域,文化扶貧體制機制不健全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這種體制機制不健全主要表現(xiàn)在:一方面,基層政府在推進文化扶貧工作的過程中,很難得到其他職能扶貧的協(xié)同合作,各自為政、缺少協(xié)同和合作、缺乏統(tǒng)一的協(xié)調調度機制,導致文化扶貧工作一直難以取得好的效果,文化扶貧資源浪費極其嚴重。另一方面,文化扶貧考核評價機制不健全。當前,在文化扶貧領域,“重建輕管”,重“硬指標”而輕“軟指標”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文化扶貧工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基層執(zhí)行者沒有深入領悟文化扶貧的精髓,而是本著“應付了事”的態(tài)度開展文化扶貧工作,導致文化扶貧很難發(fā)揮好的效果。
(三)文化扶貧精準度不高
文化扶貧是精準扶貧的主要方面和重要抓手,因此,文化扶貧工作的開展,應當以精準扶貧理念為方向,盡可能做到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和精準考核。然而,在實際的扶貧工作中,由于文化扶貧不被重視,導致“一刀切”“大鍋飯”式的文化扶貧普遍存在。這種缺乏精準識別的文化扶貧方式,導致扶貧者對文化扶貧對象以及對象需求等的精準認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文化扶貧資源的分配,進而導致文化扶貧效率低下。
二、 文化扶貧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貧困文化的消極影響
貧困文化是一種貧困人口特有的生活方式,是導致貧困的主要根源。貧困文化涵蓋的內容有很多,如文化觀念、思維定式、行為習慣等。如守舊的教育理念、生活理念,缺乏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自卑感、宿命感重,不求上進,安于天命,“等、靠、要”的思想等。因此,很多人說:貧困戶,不僅僅是物質貧困,更多的是精神貧困。例如,貧困地區(qū),還廣泛流傳著“讀書無用論”“多子多福”“早生兒早享?!钡嚷浜蟆⑹嘏f的思想。以“讀書無用論”為例,貧困戶落后的教育理念,將“讀書”的目的歸結為“分配工作”,沒有認識到“知識改變命運”的重要性,認為“不分配工作”,讀書就“無用”。正是因為根深蒂固的貧困文化,導致文化扶貧工作的開展常有力不從心之感,很難從根本上扭轉貧困戶的思想觀念,最終導致文化扶貧工作流于形式。
(二)文化扶貧理念的偏差
文化扶貧理念的偏差,主要體現(xiàn)在扶貧工作者身上。一方面,基層政府在推進扶貧工作的過程中,對文化扶貧的認識不強。尤其是在和貧困戶打交道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他們根深蒂固的貧困文化,導致基層政府、干部等對文化扶貧工作產生了畏難情緒,認為文化扶貧不過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最終這種落后的扶貧理念,影響了文化扶貧工作的推進。另一方面,在當前的扶貧工作中,重經濟扶貧輕文化扶貧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其主要原因在于經濟扶貧更加符合貧困戶的需要,同時也能在短時期見成效;而文化扶貧,任重而道遠,短期很難見到成效,從而導致很多扶貧工作者缺乏開展文化扶貧工作的信心。
(三)文化扶貧供需相互脫離
供給與需求要相互匹配,方能實現(xiàn)資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的目標。當前,在文化扶貧工作開展的過程中,由于文化扶貧精準性不高,導致供需相互脫離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一方面,文化產品供需存在矛盾。例如,很多農村地區(qū)建設了農家書屋,圖書館等,但忽視了很多貧困人口“目不識丁”的現(xiàn)狀,導致了很大的資源浪費。另一方面,文化服務供需存在矛盾。當前的一些文化扶貧工作中,常有“領導干部埋頭干,貧困群眾一邊看”的現(xiàn)象,這種文化服務供需矛盾的想象,導致文化扶貧工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參考文獻:
[1]楊文.“全面小康”與“文化扶貧”的內在聯(lián)系[J].學習月刊,2014(14).
作者簡介:
陳曉,貴州省畢節(jié)市,貴州省赫章縣城關鎮(zhèn)河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