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婷
12年前,剛從南京師范大學畢業(yè),我就來到了現(xiàn)在的工作單位——淮安曙光雙語學校。最初一點都不想做教師的我,因為一次校內(nèi)賽課改變了想法。
參加賽課,堅定職業(yè)追求
彼時,我以實習生的身份,報名參加了學校的“成長杯”優(yōu)課競賽,當時執(zhí)教的是蕭紅的《呼蘭河傳》。至今,我仍記得聽課的兩位校長對我的肯定:“你今后一定會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老師?!薄鞍?,真的很棒!”……那一次,我獲得了賽課的特等獎,那也是學校歷史上第一次由實習生摘得賽課的桂冠。
在前輩們的賞識和鼓勵下,我慢慢相信自己能做好一名教師。剛工作的那幾年,一有時間,我就去聽同事的課,博采眾長。每逢學校有賽課,我都積極參加。雖然每次賽課都如同經(jīng)歷一場煉獄般的煎熬,但是陣痛過后便是蛻變。經(jīng)受住課堂磨煉,才能慢慢綻放光彩。那些年,無論是參加省市基本功大賽還是優(yōu)課競賽,我?guī)缀醵寄玫搅艘坏泉?。很多時候,會場濃濃的研討氛圍常常讓我“沉醉”。作為年輕教師,我如饑似渴地學習著。連續(xù)3年的比賽經(jīng)歷,讓我逐漸明確了我的教育追求。
2010年的一次區(qū)級賽課,一位教研員肯定我教態(tài)親切,靈活機智,是“好苗子”,同時她也對我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見,比如將課堂大膽放手交給學生,多設計一些孩子們的“活動”,多讀一些教育教學理論方面的書籍,加強教學研究等。
從那以后,我的案頭時刻放著幾類書:語文教學期刊、專業(yè)書籍和興趣讀物。從理論文章,到教學設計、教學實錄,凡是對我有啟發(fā)的,我都拍照或摘錄。我在自己的QQ相冊里建立了一個教學相冊,每每看到好課、好文章,就拍照留存在此。我訂閱了很多科研類的公眾號,也經(jīng)常瀏覽肖培東、徐杰、張五芳等一些名師的公眾號平臺和博客。閱讀使我養(yǎng)成了對文本“細讀深究”的習慣,使得我在指導學生寫作時,更到位,更有說服力。
葉圣陶說:“教師善讀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則為學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彪S著比賽經(jīng)歷的增多,我越來越感受到,讀書要與教學相伴,寫作要與科研同行,基于現(xiàn)實需要,有目的、帶著問題的高效讀書才能成就優(yōu)秀教師的幸福人生。
不斷反思,創(chuàng)新教學思路
功夫不負有心人,大量的有效閱讀和課堂實踐,提高了我的教學技藝。筆耕不輟尋新意,學用結合勤反思。我把教學變成了一種學習和實踐的結合。
平時上課,我就自己“讀”在前,將自己看過的很多文章按照主題、手法、選材等進行整合。在“整本書閱讀”的大環(huán)境下,作為教師的我們依然要堅持閱讀,勤思考,依托教材,以一帶多。聯(lián)系學生們的生活體驗,我整合了不少主題閱讀,例如“農(nóng)具”“味道”“瓦和炊煙”“消失的故鄉(xiāng)”“年味”“稻與麥”等,既幫助學生開闊了思路,打開了視野,也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豐富了學生的言語積累。巧妙的素材能使主題閱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同一選材的不同主題進行比較閱讀,還會起到輻射寫作的效果。我常掛嘴邊的一句話就是“ 寫作是閱讀下的蛋”。近幾年,我輔導的學生作文每年都會在各級各類比賽中獲獎。
起初,作文教學是一個我不敢輕易嘗試的“禁區(qū)”。我總覺得無法下手,難以把控課堂。后來借助網(wǎng)絡和外出學習,我會刻意模仿很多教師的課堂構思或亮點。記得聽過肖培東老師的一節(jié)作文指導課,我便從中提煉出作文教學的技巧和要領,變換敘述視角,替換生活場景,轉化語言表達等,第一時間在自己的班級試上,細心體會每個教學細節(jié)的精妙,揣摩前輩們點撥、評價、激勵的語言藝術。
漸漸地,我上作文課有了底氣,學生也有了靈氣。我會把平日里一些零碎的感受或教后反思放在自己的日志里。無論是自己對教學的理解,還是對文本的個性解讀,抑或是課堂上師生的微小“碰撞”,學生頗具價值的發(fā)問或有所得的欣喜,這些日常教學的點滴,都是筆下不可錯過的小發(fā)現(xiàn)、小歡喜。漸漸地,我開始構想“用閱讀的方式教作文”的教學新思路。毫不夸張地說,我的作文教學功底就是在這一堂堂模仿課中練就的。移植別人優(yōu)秀的、成功的科研成果,雖是一種簡單的驗證性的實驗,但對于青年教師來說,不失為一種方法,既能體驗教育科研的過程,又夯實了科研基本功。
腳踏實地,成就專業(yè)成長
為了更好地激勵青年教師成長,只要省、市有語文教學研討活動或研學深造的機會,學校就會讓語文教師全員出動學習,還給優(yōu)秀教師增加國家級培訓的機會。就是因為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從一兩節(jié)名師展示課中得到觸動和啟發(fā),從另一個角度窺探出名師獨有的特色教學理念及教學智慧,找到文本新的突破口,我才得以快速成長。我的專業(yè)發(fā)展除了“成長的自覺”,更離不開前輩的指點、提攜與幫助,離不開學校的成長土壤。
虛心向學能不斷地補充、豐富和完善自己,但“千學不如一練”,專業(yè)成長得經(jīng)歷實踐的持續(xù)打磨和錘煉。唯有親歷科研的每個階段,才能獲得豐厚的研究經(jīng)驗和自我成長。也許,我不是語文教師里最勤奮的,但是我會將那些值得做好的事情竭力做好,至少在自己所鐘愛的語文教育上。
隨著文化理論的逐漸積淀豐厚,我嘗試了課題研究,主持了市級課題,多篇教育教學論文獲得省級獎項。博觀而約取和對教育科研的情有獨鐘,使我的成長之路一路采擷、一路花香。我決心要為自己定下專業(yè)成長的驅動程序。我要為自己的職業(yè)生涯做好規(guī)劃,給自己定好目標,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潛能和特長,追求最佳職業(yè)生涯,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自我價值?;赝麃頃r路,郁郁滿芳華。今后的我依舊會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去迎接下一階段“綻蕊吐綠”的明媚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