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
【摘 要】 數學是一門需要理論結合實踐的課程。教師在進行理論知識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同時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探究,在實踐中引發(fā)猜想、實驗驗證以及獲得結論。
【關鍵詞】 初中數學;實踐探究;數學驗證
一、經歷操作過程,引入探究內容
在“多邊形的內角和”一課的教學中,首先我引導學生借助一張長方形紙開展操作活動。
師:同學們,你們現在手中都有一張長方形紙片。現在需要把這張長方形紙片任意地剪掉一個角,你能想到幾種剪法?剪掉之后變成了什么形狀?大家先自己操作一下,再和同學們交流自己的方法。
(學生經過思考進行操作,然后全班交流)
生1:把長方形的一個角剪掉,剩下的圖形可能是三角形,也可能是梯形。
生2:把長方形的一個角剪掉,除了他說的三角形和梯形,還可以得到五邊形。
師:你們能到黑板上把剪的過程畫一畫嗎?(學生上臺畫)
師:把長方形的一個角剪掉后會變成三角形、梯形或五邊形。這些圖形都屬于“多邊形”,這一節(jié)課我們來研究“多邊形的內角和與外角和”。
研究“多邊形的內角和”的基礎是“三角形的內角和”,以上片段中讓學生借助操作活動,不僅能夠引入課題,而且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初步感受到“多邊形的內角和”與“三角形的內角和”的聯(lián)系,從而為接下來的數學探究奠定基礎。
二、經歷探究過程,獲得數學結論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經歷數學探究的過程是十分重要的,學生在數學探究過程中獲得的數學結論才是他們自己的。因此,在引入課題以后,我從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探究。
1.引導數學猜想,感知數學結論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一個四邊形的內角和會是多少度?
生1:我覺得四邊形的內角和是360°。
師:為什么呢?能說說原因嗎?
生2:因為正方形和長方形的每個內角都等于90°,所以四個角加起來就是360°。
生3:我覺得你的說法不對,你說的正方形和長方形屬于特殊四邊形,不具有普遍性,不能證明任意四邊形的內角和都為360°。
師:你的思維真嚴謹。在小學的時候,我們對長方形和正方形都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知道它們的內角和為360°,因此我們猜想任意四邊形的內角和也一樣。那么這個猜想到底對不對呢?這需要我們用理論知識來證明。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喚醒學生小學時學過的關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內角為90°的知識,學生對任意四邊形的內角和進行了猜測。這種方式有利于學生體會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維方法。
2.引導數學探究,獲得數學結論
師:對于比較復雜的問題,我們一般都是用化未知為已知的方法,利用已經掌握的知識對新的問題進行研究。你們覺得可以把四邊形的內角和轉化成什么來研究?
生:可以轉化成三角形來證明。
師:是的,大家都很聰明!都想到了用三角形的有關知識來解決四邊形的問題。
師:那么如何進行轉化呢?
生:可以畫輔助線。
師:那請大家想一想具體的驗證方法吧。
學生在草稿本上畫圖驗證,教師巡視。學生用了三種把四邊形分成幾個三角形的方法,如下所示:
師:下面請同學們上來用實物投影儀展示自己的方法,同時講一講自己是怎么想的。
生1:如圖1所示,我用一條輔助線把四邊形分成了兩個三角形,因為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所以四邊形的內角和就等于360°。
生2:如圖2所示,我把四邊形分為四個三角形,然后就可以用四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減掉中間的一個圓周角度數,最終的結果等于360°。
師: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生3:其實可以在這個四邊形內隨意取一個點,然后和四個頂點相連,這樣就得到四個三角形,如圖所示,用四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減掉中間的一個圓周角度數得到360°。
師:你們覺得這三種方法哪一種更具有普遍性?
生:第三種方法更具有普遍性。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通過畫一畫對四邊形的內角和進行了探究,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了把四邊形分為幾個三角形來解決問題的優(yōu)勢。
三、引導類比遷移,拓展數學結論
師:同學們,你們經過自主探究證明了“四邊形的內角和為360°”這一結論。那對于五邊形、六邊形、七邊形等,它們的內角和分別是多少呢?請大家在小組內四人合作探究,然后推論出n邊形的內角和度數。
學生在四人小組內借助研究四邊形內角和的方法對五邊形、六邊形、七邊形的內角和進行了探究。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發(fā)現五邊形可以劃分為五個三角形、六邊形可以劃分為六個三角形、七邊形可以劃分為七個三角形……并根據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推導出了n邊形的內角和規(guī)律。
師:你們真厲害!在歷史上,這一規(guī)律人們花了很長的時間才發(fā)現,而大家在這一節(jié)課的時間里就發(fā)現了。不過在數學中為了清晰地表達規(guī)律,一般都會用簡潔的字母公式來表示,同學們動動腦,試試能否用一個公式把多邊形的內角和規(guī)律表示出來?
生:(n-2)×180°。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通過類比遷移自主探究了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經歷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歸納過程,有效地培養(yǎng)了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