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菊,孔江濤
(1.鄭州市二七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南 鄭州 450052;2.鄭州市口腔醫(yī)院)
2019年12月武漢發(fā)現不明原因肺炎[1],其具有極強的傳染性,迅速在全國蔓延。2020年2月7日,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將此病暫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2]。河南省自2020 年1月21日出現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截至 3月 10日0時,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 272例,防控形勢非常嚴峻。二七區(qū)截止到3月10日,共報告本地確診病例21例,家庭聚集病例中有兩起沒有明確的傳染來源。二七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追索家庭聚集病例傳染源及傳播途徑,深入了解新冠肺炎流行特點,掌握傳播規(guī)律,對轄區(qū)內所有確診病例的行動軌跡再次進行梳理比對,尋找危險因素。本文通過3起新冠肺炎家庭聚集性病例的傳播鏈調查分析,探索如何利用社交軟件等數據開展現場流行病學工作調查分析,以提高對新冠肺炎流行特征的認識和更好地開展預防控制指導工作。
本文通過探討3起家庭聚集性的新冠肺炎案例傳播鏈,促進對新冠肺炎的認識和預防控制工作。
1.1研究對象 鄭州市3起新冠肺炎家庭聚集性病例傳播鏈相關的所有新冠肺炎病例和密切接觸者。
1.2研究方法
1.2.1調查方法 采用回顧性調查的方法, 查閱患者病歷、流行病學報告 、現場調查、電話調查以及公安機關協(xié)助等方式獲取信息。
1.2.2分析方法:繪制傳播鏈圖及發(fā)病時間分布圖。
2.1彭某系武漢市漢正街日用品百貨批發(fā)市場打工者?;颊?020年1月17號上午8點50分左右從武漢乘坐火車到鄭州。1月13日患者干咳,嗓子不舒服。1月19號晚出現發(fā)熱(最高37.9℃)、咽痛、頭痛等癥狀。1月21日曾到家附近診所就診,口服藥物進行治療,效果不好。1月23日上午到河南省武警醫(yī)院就診,醫(yī)院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疑似病例報告。1月24日確診為新冠肺炎。妻子丁某,發(fā)病前與其配偶共同居住就餐,未采取任何防護措施,1月20日出現發(fā)熱(最高37.8度),1月23日在對彭某流行病學調查時了解到丁某發(fā)病,強制送至鄭州市六院就診。1月24日確診為新冠肺炎。
2.2患者辛某,1月21日患者開始咳嗽,自行服藥。1月30日患者開始發(fā)熱(T 38.7 ℃)、咳嗽,至鄭州市十院發(fā)熱門診就診。帶藥回家。2月3日下午15:00再次前往市六院發(fā)熱門診就診,2月5日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1月24日患者辛某和姐姐共同在母親家吃住。2月3日患者姐姐被送到集中觀察點,2月6日發(fā)病,2月7日確診。
2.3患者劉某1月26日出現發(fā)熱(體溫最高37.8 ℃)、咳嗽、咳痰和胸痛等癥狀,1月31日下午16時30分到市六院發(fā)熱門診,19時左右再次到市六院就診。2月3日反饋結果陽性?;颊邇鹤雍蛢合?月24日到1月26日在患者家吃住,患者兒媳2月2日發(fā)熱,2020年2月5日被確診?;颊邇鹤?月31日上午發(fā)熱,至鄭州市某醫(yī)院發(fā)熱門診就診,給予“藍芩口服液、連花清瘟顆粒”治療,體溫恢復正常。2月6日中午患者體溫37.1 ℃,由120將患者由集中隔離點送到鄭州市中心某醫(yī)院發(fā)熱門診就診,隔離治療,2月7日確診。
患者彭某家庭的新冠肺炎傳染源較明確,彭某具有武漢旅居史,為鄭州市二七區(qū)首例病例,發(fā)病早,妻子為其2代病例。
患者辛某居住小區(qū)與彭某所住小區(qū)很近,只有400米左右。彭某夫婦回憶在1月19日早七點到九點兩個多小時在街邊排隊買土豬肉,此時辛某在流調時也自述在這個時間段有外出。是否在彭某夫婦停留處停留。因辛某診斷新冠肺炎后腦梗死,無法回答是否在彭某夫婦停留處停留,在公安局刑偵大隊幫助下,辛某電動車軌跡確實在彭某夫婦停留處有停留,揭示辛某和彭某夫婦有交集。1月19日沒有強制要求佩戴口罩,所以彭某夫婦和辛某都是無防護狀態(tài),不能排除辛某是由彭某夫婦傳播。
因辛某診斷新冠肺炎后腦梗死,無法回答是哪一天開始發(fā)病,聯系公安調取社交軟件發(fā)現辛某和朋友聊自己的發(fā)病情況。由此推斷發(fā)病日期和就診史。
在辛某的電動車軌跡中,發(fā)現1月22日晚曾在劉某家庭住址附近有停留,但是劉某否認和辛某認識。因前期調查已經了解到辛某信仰基督教,民族宗教管理局對辛某所有聯系的教友進行追蹤調查,一教友通過核查社交軟件信息,發(fā)現1月22日晚八點到九點半辛某,劉某及其他三人聚會唱經。再次和劉某核查。劉某確認是和辛某在1月22日晚在一個房間聚會。經調查另外三人及其家人無武漢旅居史,到目前為止健康狀況良好??梢耘卸▌⒛呈怯尚聊硞鞑サ摹?/p>
流行病學首次調查時患者彭某、辛某、劉某都存在隱瞞或遺忘的情況,給流行病學暴露史調查,傳播途徑的分析帶來很大的困惑。
通過傳播鏈圖及發(fā)病時間分布圖發(fā)現本次新冠聚集性病例共7例患者來自三個家庭,傳染病具有家庭聚集性特點,且具有明顯代際關系。發(fā)熱和咳嗽是主要首發(fā)癥狀,后期出現胸悶、乏力、氣急等癥狀,未見腹瀉等消化系統(tǒng)方面不適。潛伏期最短2 d,最長13 d,與COVID-19目前認識一致[4]。
調查中3起家庭聚集性案例具有關聯性,為一起新冠肺炎暴發(fā)事件。辛某和彭某在路上有交集,接觸時間短,提示新冠肺炎傳染性較快,短期接觸既可引起傳播,進一步證明新冠肺炎人與人之間可以相互傳播且傳染力較強[5]。本次暴發(fā)病例傳播方式以近距離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為主,不排除氣溶膠傳播。
這三起家庭聚集性病例涉及7例病例,其中4例都是有發(fā)熱癥狀后去醫(yī)療單位就診史,但是首次就診單位因沒有流行病學史支持,均以普通感冒診斷,讓患者帶藥回家?;颊叨尉驮\時才以疑似新冠肺炎報告。說明新冠疫情早期醫(yī)療機構首次診斷和報告不夠敏感,輕癥新冠肺炎容易漏診,提示我們應廣泛開展對醫(yī)療機構醫(yī)務人員在新發(fā)傳染病的發(fā)現、報告及密切接觸者管理方面知識的培訓;提高醫(yī)務人員的業(yè)務水平和責任感;提高醫(yī)療機構發(fā)現、報告?zhèn)魅静〉囊庾R和能力,按照傳染病防治法規(guī)定實行管理,阻止傳染病在人群中的傳播和蔓延。
流行病學調查時患者彭某、辛某、劉某都存在隱瞞或遺忘的情況,給流行病學暴露史調查,傳播途徑的分析帶來很大的困惑。加強健康宣教,向群眾普及傳染病常識,提高公眾對突發(fā)急性傳染病的認識和防范能力,鼓勵公眾配合傳染病的調查預防控制工作。
新冠肺炎是呼吸道傳染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和致病性[3],已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guī)定的乙類傳染病,按甲類傳染病處理。及時、有效、科學的流行病學調查是防止傳染病流行的蔓延與擴大的指導原則。因此大數據下的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充分利用車載信息、手機通話記錄,手機支付記錄作為調查的手段之一,應積極利用通訊和社交媒體軟件,精準還原病例歷史活動時空軌跡,尋找可能的潛在傳染源和和感染人數。在疫情分析評估時結合現場調查內容,科學、有效、深入的全面性分析,為疫情防控提供線索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