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楠
(包頭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檢驗科,內(nèi)蒙古 包頭 014030)
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因2019年12月中國武漢出現(xiàn)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病例而被發(fā)現(xiàn),并于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命名[1]。2019-nCoV 感染者的臨床癥狀以發(fā)熱、干咳、乏力為主要表現(xiàn),常伴有氣促和呼吸困難等,嚴重者可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癥休克,多功能衰竭甚至死亡[2]。2020年3月3日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發(fā)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中,確診病例在原有核酸檢測和測序基礎上增加“2019-nCoV特異性IgM和IgG抗體檢測”作為臨床確診依據(jù)[3]。與病毒核酸檢測相比,血清特異性抗體檢測操作簡單便捷,對實驗環(huán)境及操作人員的要求也不苛刻,可以作為病毒核酸檢測的有效補充。本研究采用膠體金法,對我院1 067例血清樣本中2019-nCoV特異性IgM和IgG抗體進行檢測,對其假陽性率進行分析,并探討造成假陽性的可能因素,為有效識別假陽性并避免假陽性對臨床的誤導提供參考。
1.1對象 收集2020年2月26日至2020年3月15日就診于包頭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患者共計1 067例(男570例,女497例;年齡33歲~85歲)。
1.2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均采集空腹靜脈血3 mL,置于含分離膠的黃頭真空采血管內(nèi),靜置待血液凝固,4 000 g離心10 min,取血清備用。采用2019-nCoV IgM/IgG抗體聯(lián)合檢測試劑盒(膠體金法)對所有研究對象的血清標本進行檢測。使用前將檢測卡充分恢復至室溫后,從錫箔袋中取出檢測卡,將其置于水平、干燥的平面上。用試劑盒中配套吸滴管吸取血清樣本,加一滴到試劑盒加樣孔中,再滴3滴稀釋液到試劑卡加樣孔中,10 min后觀察檢測卡,判定結果。
從1 067例樣本中,用膠體金免疫層析技術檢出15例陽性,其中1例為IgM(+)IgG(+),其余14例為IgM(+)IgG(-)。對上述15例患者標本進行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結果陰性,進一步結合流行病學史及臨床表現(xiàn)排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該15例陽性結果均為假陽性。見表1。
表1 15例陽性抗體檢測結果
抗體是機體免疫細胞被抗原激活后,B細胞分化成熟為漿細胞后所合成、分泌的一類能與相應抗原特異性結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2019-nCoV感染人體后,也會激活人體免疫系統(tǒng)。IgM是初次體液免疫應答中最先出現(xiàn)的抗體,分泌型IgM為五聚體,主要存在于血液中,當血清中IgM升高時,提示新近發(fā)生感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診斷。IgG是血清和體液中含量最高的抗體,是再次免疫應答產(chǎn)生的主要抗體。Guo等最近報道,2019-nCoV IgM約于5 d左右產(chǎn)生,而IgG約14 d左右產(chǎn)生[4]。
近期,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應急審批了幾家企業(yè)的2019-nCoV IgM、IgG抗體檢測試劑盒。有研究報道,2019-nCoV IgG、2019-nCoV IgM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診斷的敏感度分別為90.5 %(105/116)、75.9 %(88/116),特異度分別為99.3 %(133/134)、94.0 %(126/134),提示2019-nCoV IgG、IgM檢測可以作為臨床NCP診斷的必要補充[5]。然而,2019-nCoV特異性抗體檢測假陽性的出現(xiàn),從技術本身而言,是無法完全避免的。因此,有效識別假陽性并避免假陽性對臨床的誤導,對于發(fā)揮2019-nCoV特異性抗體檢測對2019-nCoV感染的診斷和防控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從1 067例樣本中檢出15例陽性,結合病毒核酸檢測結果、流行病學史及臨床表現(xiàn)排除2019-nCoV感染,均為假陽性反應,假陽性率為1.41 %,其中3例孕婦(3/15,20 %)、1例惡性腫瘤(1/15,6.7 %)、1例動脈血栓(1/15,6.7 %)、1例消化道出血(1/15,6.7 %)、1例腹痛(1/15,6.7 %),其余8例(8/15,53.3 %)分別是胃炎、膽囊結石、胃食管反流等。根據(jù)文獻報道,孕婦、惡性腫瘤、以及動脈血栓等患者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纖維蛋白原升高,干擾金標條上包被的特異性抗原,造成假陽性[6]。另外,已知自身免疫疾病患者體內(nèi)存在多種抗細胞核成分的自身抗體,與包被抗原成分發(fā)生抗原抗體反應,可導致假陽性[7]。而且,健康人群約3 %~15 %體內(nèi)含有異嗜性物質(zhì),這些嗜異性抗體可通過交聯(lián)固相和標記的單抗或多抗而出現(xiàn)假陽性反應[8]。除此之外,由于某些基礎疾病或免疫功能異常,或長期服用某種藥物,患者血清中含有異常蛋白或特殊物質(zhì),如類風濕因子、甲胎蛋白、補體等,也可導致假陽性。因此,患者血清中如含有上述物質(zhì),均可造成抗體檢測結果假陽性。
本研究檢出的15例假陽性結果中,1例為IgM(+)IgG(+),其余14例為IgM(+)IgG(-)。從本研究結果看,2019-nCoV IgM假陽性率明顯高于2019-nCoV IgG。一般情況下,根據(jù)病原微生物刺激機體產(chǎn)生免疫應答的規(guī)律而言,初次免疫應答的特點是主要為IgM類抗體,抗體特異性低、含量少、在體內(nèi)維持時間短;再次免疫應答的特點是抗體類型以IgG為主,抗體特異性高、含量多、維持時間長。也有報道稱,在類風濕患者、其他疾病以及正常人血清中,常含有不同濃度的類風濕因子,是造成IgM假陽性的原因之一[9]。
對于2019-nCoV IgM/IgG抗體檢測結果的解讀,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臨床檢驗中心建議,正確利用及觀察IgM/IgG的動態(tài)變化有助于2019-nCoV感染的診斷[9]。例如,IgM(+)/IgG(-)疑為急性感染,但需間隔一周左右再次檢測,若仍是IgM(+)/IgG(-),后續(xù)可繼續(xù)檢測觀察,如果結果不變,則IgM可確認為假陽性;再如,IgM(+)/IgG(+)疑為急性感染,間隔一周左右再次檢測,若IgM(+)/IgG(+)或IgM(-)/IgG(+),但IgG滴度持續(xù)增高,達4倍以上,則可判斷為急性或近期感染。本研究發(fā)現(xiàn)14例為IgM(+)IgG(-),僅1例為IgM(+)/IgG(+),以上結果提示,盡管2019-nCoV IgM和IgG聯(lián)合檢測對NCP的早期診斷更具有應用價值,但仍存在假陽性的可能。
本研究僅對我院1 067例血清樣本中2019-nCoV IgM和IgG抗體進行了檢測,并對其假陽性及造成假陽性的可能因素做了初步探討,但還存在以下不足之處:①因為臨床標本中的一些干擾物質(zhì)會造成假陽性結果,本研究由于標本采集的限制,沒有觀察IgM/IgG的動態(tài)變化;②針對造成假陽性結果的可能干擾因素,如類風濕因子、纖維蛋白原等,本研究沒有進一步深入分析探討;③2019-nCoV特異性IgM和IgG抗體檢測(金標法)是一個全新的方法,本研究對其臨床特異度和臨床敏感度缺乏充分驗證。
綜上所述,2019-nCoV特異性IgM和IgG抗體檢測在NCP的診斷、治療監(jiān)測和病程轉歸等方面提供有意義的數(shù)據(jù),但應有效識別由于干擾物質(zhì)的存在所導致的假陽性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