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峰雪 薛華妮 李彩
【摘 要】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現(xiàn)代電子產品迅速崛起,尤其是手機電腦等媒體人的增多,頸椎病已經成為臨床常見多發(fā)病,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并且趨于年輕化。如何簡單有效的治療成為大多數(shù)上班族乃至“996”一族的渴求。平衡火罐是在中醫(yī)火罐的基礎上運用手法簡單有效的方法之一。
【關鍵詞】 頸椎病;平衡火罐;中醫(yī)治療
【中圖分類號】 R876 ? 【文獻標志碼】B ?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7-101-02 ?頸椎病中醫(yī)病名項痹病,西醫(yī)病名神經根型頸椎病。是嚴重的頸椎退變性疾病,[1]是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包括相鄰椎節(jié)及其繼發(fā)性改變刺激或壓迫神經根、脊髓或血管及相關組織并引起與之相關的臨床癥狀和體征者,稱之為頸椎病。病因:(1)頸椎退行性病變。(2)發(fā)育性頸椎椎管狹窄。(3)慢性勞損,不良的包括工作姿勢;不良的睡眠體位;不了的的體育鍛煉等。嚴重者有卒倒、下肢癱瘓、胸疼、吞咽困難、視力下降等癥狀,容易與腦血管變混淆。目前對頸椎病的治療主要還是中醫(yī)保守手法,多采用牽引、按摩、針灸、穴位注射等方法。隨著生活方式生活節(jié)律的加快,中醫(yī)治療頸椎病治療也與時俱進,薛華妮護士長帶領她的護理團隊采用平衡火罐的方法,解決了好多“996”工作人員時間問題。
平衡火罐是以平衡理論為指導,以陰陽雙方的消長轉化保持協(xié)調為目的,使人體處于臟腑平衡、寒熱平衡及氣血平衡的健康狀態(tài)。點燃酒精棉球在罐內形成真空負壓,吸拔于人體,使肌體經絡受到良性刺激,從而疏通氣血,引起血管擴張、增強新陳代謝,使肌體營養(yǎng)組織得到迅速改善,從而反射地增強人體白細胞的吞噬能力,提高肌體免役功能,達到祛病強身的目的。簡言之:就是在平衡學理論指導下,運用火罐對人體進行調節(jié)和治療的一種方法。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數(shù)據 無論哪種火罐治療,一般從春生夏長到秋收冬藏的日子進行治療效果最佳。所以搜集我院2018年4月—12月收治的90例頸椎病患者為數(shù)據采集對象,納入數(shù)據采集標準:①經 CT確診,并有頸椎病癥狀與體征;②意識清楚,可正常交流;③對研究知情并同意,排除年老體弱及皮膚過于松弛,有血液病等禁忌癥患者。根據入院順序編號,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5例。研究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段在21—6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0.5+3.3)歲;頸椎病程5-21年,平均病程(9.1+2.0)年;對照組患者中男23例,女22例,年齡范圍20-64歲,平均年齡(41.6+3.2)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的比較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可比性高。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保暖、明亮、遮擋,患者取俯臥位環(huán)境中給予火罐治療,對照組給予普通拔火罐治療,研究組給予平衡火罐治療。具體操作步驟。
(1) “閃罐”,所謂“閃”就是“扣罐-拔罐”如閃電般快。針推科護士幫患者采取舒適俯臥位,露出背部,評估背部皮膚彈性好,無出血、皮疹、過敏、潰瘍。利用酒精棉球燃燒的原理將罐內空氣排盡,形成負壓,從一側膀胱經開始,迅速將玻璃火罐扣于肺俞穴,立即拔起,緊接著從另一側膀胱經背部下端開始,同樣的速度扣于脾俞穴。一側膀胱經從上到下,另一側膀胱經則由下到上。以此論推,兩側膀胱經對稱平衡扣罐-拔罐。動作迅速敏捷有爆發(fā)力,發(fā)出“嘭嘭”的清脆聲。[2]閃罐治療共3個來回。(2) “揉罐”,閃罐后,罐體翻轉,灌口向上,利用閃罐后尚存的熱力,沿閃罐后的穴位痕跡擺動腕部來回緩緩推揉3-5分鐘。(3)“走罐”, 以潤滑油等介質用罐口涂勻背部膀胱經,火罐扣于背部督脈或膀胱經,輕輕推罐三個來回,力量適中,隨之皮下出現(xiàn)紫紅色深 “痧”樣罐斑。也稱之為“痧罐”,(4)“坐罐”或“留罐”,以極快的手法扣在督脈和膀胱經穴位上,留罐3-5分鐘后,起罐,用手背輕輕按壓罐斑。(5)起罐-手夾持罐體,另一手拇指按壓罐口皮膚,待空氣進入罐內,即可順利起罐。用熱毛巾擦干整個背部,協(xié)助患者穿好衣服。隔日1次, 5次為一個療程。結束后囑患者飲熱水,注意休息及保暖。
1.3 療效評估 顯效:治療后5天內頸部酸痛, 頭暈, 肢體麻木等癥狀完全消失。有效:治療后5天內頸部酸痛, 頭暈, 肢體麻木等癥狀明顯改善,但依然伴有陽性體征。
2 結果
研究組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拔罐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火、抽氣等方法產生負壓,使之吸附于體表,造成局部瘀血,以達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的療法。
火罐在古今中外都不陌生,在西方古醫(yī)學中,拔罐被叫做杯吸,巴比倫的醫(yī)生日記上就出現(xiàn)了用牛角杯、玻璃杯作為杯吸的主要工具,19世紀則出現(xiàn)了注射器與吸杯相結合的新式器具。日本、印度也有拔吸式療法的記載。拔罐療法在我國已有二千余年的歷史,它來源于古代勞動人們的生活實踐。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記載。晉代葛洪在《肘后備急方》中也提到用角法(拔罐的一種)治療脫腫。隋唐時期,拔罐的工具有了突破性的改進,《外臺秘要·卷四十》記載用加工過的竹罐來代替獸角,同時在吸拔方法方面也作了改進。宋金元時期,竹罐應用更加廣泛。操作上由單純用水煮的煮拔筒法發(fā)展為藥筒法。元代醫(yī)家薩謙齋在《瑞竹堂經驗方》中也有關于拔罐的記載。到了清代, 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就提到過陶土燒制成的陶罐,并采用了“火罐”療法,沿用至今。拔罐療法在工具和方法上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fā)展同時也拓展了拔罐的適應癥范圍。
平衡火罐,采用新舊結合的操作方法激活罐體內部的熱量,促進血液循環(huán),促進新陳代謝,促進末梢神經的自我調節(jié)。其特點是療效好、痛苦小、時間短、周期短、無損傷、立即見效?;颊咂毡橐子诮邮?。平衡火罐還可用于調理胃脘不適、風濕弊病、咳嗽、感冒、哮喘、鼻炎等常見病、多發(fā)病。
4 體會
平衡火罐和傳統(tǒng)拔罐法區(qū)別在于,操作部位主要選擇腰背部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為主,以平衡原理,達到陰陽協(xié)調內外平衡,以不同的火罐手法為治療手段的非藥物的自然療法。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現(xiàn)代電子產品迅速崛起,手機電腦等媒體人的增多,甚至出現(xiàn)了“996”一族。頸椎病已經成為臨床常見多發(fā)病,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并且趨于年輕化。如何有效,簡單,易于接受的治療方式成為現(xiàn)代社會的需求,中醫(yī)平衡火罐治療推陳出新在原有基礎上解決了這一問題,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雷.《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解讀[J].中國實用鄉(xiāng)村醫(yī)生雜志,2007(12):45-47.
[2] 陳英,王慧平.應用平衡火罐法治療頸背肌筋膜炎的療效觀察及護理體會[J].新疆中醫(yī)藥,2016,34(04):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