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連興
【摘要】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要求。構建新的教學模式,成為中學教育改革中的一個熱點話題。針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重點闡述了“合作式”教學模式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定位。
【關鍵詞】傳統(tǒng)教學模式;合作式;教師;學生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現(xiàn)了課程教育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學生個體發(fā)展的歷史性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改革作為教學改革的一項重大內容,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學效果的取得離不開高效的教學模式,即“合作式”教學模式。
1.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接受式為主,教學過程是一種主體作用于客體的過程,是一種單向的“主體—客體”關系模式。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占主體地位,學生處于被支配的地位。教學以傳授知識為主,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即一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充分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理論知識,獲取大量的信息。
這種課堂教學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學生被當做一架高速運轉的機器,學習知識的過程就是一種機械性的接受反饋的活動。學生跟老師之間沒有互動和交流,老師不能及時有效的了解學生的意向,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被扼殺在搖籃之中。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學生跟教師之間的感情是單向模式的。學生對老師的感情大都是敬愛、尊敬之情,想要獲得學生對老師長期的持久的感情,需要雙向情感上的交流,學生從滿足交往的需要到滿足求知欲和人格完善的需要,最終達到思想上的共鳴。
2.“合作式”教學模式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定位分析
在“合作式”教學模式中,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往是兩個獨立個體之間平等的溝通和理解,是建立在“主體—主體”相互之間平等人格的基礎上的交往,師生之間是一種有默契的“參與-合作”的關系。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行為的出發(fā)者,學生也不是被動的接受者。學生跟老師之間達到的是更高層次上的精神上的交流。
2.1? 學生角色分析
教育活動是對象化活動和交往活動的統(tǒng)一。要想推動人的自由發(fā)展,在教育活動這種雙重關系中,一方面學生需要發(fā)揮主體性,變革客觀世界,構建自己的客觀世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交往過程中,需要在對老師的依賴性和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之間尋求黃金分割點。
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個體素質的提高歸根到底是人主觀能動性充分發(fā)展的結果。在教學活動中,要重視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得到發(fā)展。但是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學生的主動性往往被老師忽視了,學生被動的接受學科知識成為一種普遍的課堂狀態(tài)。
2.2? 教師角色分析
2.2.1? 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
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在人類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中起著橋梁和紐帶的作用,聯(lián)系著人們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洛克認為人的大腦是一張“白板”,他堅持認為人的大腦中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先天固有的,都是后天習得的。在《愛彌兒》中,盧梭強調了社會教育的重要性,主張教育遵循自然規(guī)律。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順應人的自然天性使學生在自然中率性發(fā)展。
作為知識的傳授者,老師自身必須具備豐富的、淵博的知識??鬃釉f:“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薄安荒苷渖?,如正人何?”從中可以看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有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才能感染和教育學生,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2.2? 教師是教學活動進程中的指導者
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起引導的作用。在教育活動中,由于師生的共同活動使教育過程成為“教師—活動—學生”的統(tǒng)一體。學生在“主—客”活動中居于主體的地位,但這只是“主-客-主”模式的一個片段和環(huán)節(jié),還會受到教師的“主-客”活動的影響。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著學生的發(fā)展,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充當著助手的角色,學生是自我發(fā)展的主體,而老師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這與“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觀點并不矛盾。
2.2.3? 教師是交往活動中情感的組織者
師生之間的關系可以說是一種組織關系。在個別交往的層次上,教師對學生的感情也是一個由生疏到親近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傳出的信息如果能得到學生及時的反饋,教學效果會達到很明顯的層次。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人的需要是以生理的需要為基礎逐次提高的,依次有安全的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隨著知識的增長,他們對感情的需求會逐漸上升,希望得到老師的尊重和認同,教師的人格魅力成為吸引學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交流過程中,老師可以憑借獨特的人格魅力,得到學生心理上的認同,甚至是思想上的共鳴,成為學生情感上的依托者。學生能消除對老師的敬畏與疏遠而產生親切感,同時學生也會因向老師提供知識而產生成就感,師生交往中的皮革馬利翁的雙向效應會成為教師積極工作和學生能動學習的主要動因,雙方獲得共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胡敏.高中政治新課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整合探索[D].教育碩士專業(yè)學位研究生學位論文.
[2]周明龍.高中思想政治課有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3]郭玉蓮.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探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10).
[4]劉佛年.當代主體教育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5]王川.西方經典教育學說——從蘇格拉底到蒙臺梭利[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6]王枬.教育原理[M].桂林: “合作式”教學模式相關范文的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