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萍
摘要: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培養(yǎng)小學生的優(yōu)良思想品德以及健全的人格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而道德與法治課程所具有的邏輯性強、抽象思維強以及時代性強的學科特征對小學生的智力水平和身心發(fā)展提出了挑戰(zhàn),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了許多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針對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并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對策,以此保證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得到真正的實效。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課堂教學? 存在問題? 解決策略
引言:
在小學階段,小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和思想道德品德培養(yǎng)是基于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對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政治素養(yǎng)以及心理素質的,這些素質的培養(yǎng)對促進小學生的健康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更好的樹立小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合理利用教學方法,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此提高教學質量,從而體現(xiàn)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價值。
1、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出現(xiàn)的問題
(1)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
小學階段開設的道德與法治課程,目的在于通過課堂教學讓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以及道德法治觀念水平,以此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反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師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不明確,大多數(shù)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沒有深入挖掘課程教學目標和內涵,在課堂上只是針對課程內容進行灌輸式講解。學生在此過程中沒有深入理解課程,因此難以達到學習效果;二是教師在課堂上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教學內容僵化沒有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展開教學,因此學習效果不佳,難以讓學生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促進自身的發(fā)展。
(2)教學方式單一
小學生由于身心發(fā)展限制,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難以有效理解課文中包含的抽象問題,因此難以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而教材中關于道德觀念的教學內容也需要教師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進行呈現(xiàn),才能夠更好的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吸收。但由于教師的教學思維限制,導致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這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以針對具體問題對學生進行有效呈現(xiàn),導致學生在課堂上難以深入理解知識,難以提升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3)沒有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在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時,多數(shù)教師依然采用考試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檢測和判斷,這種方式雖然能一定程度上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但評價機制不夠科學合理,忽視了診斷功能。因此,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身心發(fā)展特征制定多元化的評價策略,以提高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學習資訊為主,才能更好的利用評價促使學生進行學習。
2、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問題的對策改進策略
(1)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特征決定了小學生在興趣為引領而進行學習的。針對這樣的身心特征,中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首先要通過教學活動的設計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采用趣味故事、漫畫等方式導入課堂,豐富學生的課堂活動,以此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進行輔助教學,為學生直觀的呈現(xiàn)課堂教學內容,使學生對抽象的知識能有具體的理解。
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美麗文字,民族瑰寶”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語言文字的多樣性和漢字的悠久歷史以及發(fā)展特點,并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欣賞獨特的書法藝術,使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從甲骨文到現(xiàn)代文字的演變過程,讓學生對文字演變有直觀的了解,并使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xiàn)了各類獨特的書法藝術,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激發(fā)學習興趣,以此促進學生有效理解知識,最終通過教學使學生樹立自覺弘揚中華文化的意識,為今后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科特點決定了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較為刻板,不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使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根據(jù)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有效理解教學內容。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教師也要善于提問,結合小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這樣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生活經(jīng)驗進行問題的探究,也能促使學生將道德與法治課程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中,將這兩方面進行有機統(tǒng)一,能夠更好的促使學生擁有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以“與班級共成長”相關知識為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創(chuàng)造了問題請教“我們的班級在這幾年發(fā)生了哪些變化?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方式使我們的班級變得更好?”通過這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第一時間將精力集中在課堂上,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和學生之間相互討論,能讓學生在交流與討論的過程中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思想,也能在思維碰撞的過程中促進自身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在探究過程中,學生能夠更好的總結課程的知識點,并將討論過程中學習到的方法應用于班級建設之中,更能促進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此外,教師還應當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和學習興趣。
結語: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利于促進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取向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特征和課程教育內涵,改進教學方式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優(yōu)化教學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利用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促進學生對知識有效吸收。
參考文獻:
[1]黃艷珠.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J].教育觀察,2018(05):111-112.
[2]張 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10):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