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慶
在高中語文外國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中,由于課堂容量等因素的限制,我們更側重于對作品片段、節(jié)選的鑒賞,這容易使學生無法準確把握人物形象,深刻理解作品內(nèi)蘊。因此,教師可以在鑒賞片段的基礎上,借助整本書閱讀讓學生從多層面了解人物形象,拓寬視野,在提高閱讀效率的同時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高中語文教師已經(jīng)認識到閱讀對學生學習能力和未來發(fā)展的重要性。外國文學作品教學時引入整本書閱讀方式能有效彌補課內(nèi)閱讀的不足,全面提高閱讀教學效率。
一、合理選擇文本
語文教師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時應合理選擇文本,強化學生對整本書閱讀教學概念的認識。相關研究指出,傳授內(nèi)容比傳授方法更為重要,但在實際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都不重視外國文學作品譯本,學校和課程標準安排哪些內(nèi)容就為學生傳授哪些內(nèi)容,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外國文學整本書閱讀時需合理選擇譯本,為高效教學奠定堅實基礎。
首先,廣泛查閱資料。外國文學作品有較多版本的譯本,教師有必要進行篩選。先在互聯(lián)網(wǎng)查閱各個文學論壇廣泛推薦的譯本,再結合網(wǎng)友評論后選出部分譯本作為備選。條件充足的語文教師可向高校教師請教,讓其指導篩選,必要時可直接運用高校教師推薦的譯本。選擇完譯本后要親自試讀,在此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便于教師調整教學方案。由于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在選擇譯本版本方面更有發(fā)言權,教師可將自己認為較好的不同譯本版本片段讓學生選擇。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師生試讀在于片段比較,并非要讀完整本書。以《老人與海》為例,文本首句就有不同版本,有的譯本翻譯為:“他獨自駕駛一只帆船……”也有譯本翻譯為:“他獨自駕駛小船……”即使無法從翻譯角度判斷出詞匯的準確運用,但可通過判斷語言形象性做出準確判斷。
其次,做好比較閱讀。教師是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式的設計者,應準確把握語文教材與整本書間的關系。借助比較閱讀從多方面構建課文與整本書的聯(lián)系,以《哈姆萊特》為例,我們可以把《哈姆萊特》節(jié)選部分作為閱讀教學的“點”,進而拓展延伸到“面”,即《哈姆萊特》原著的閱讀鑒賞,將兩者進行比較閱讀。如教師引導學生從人物形象角度總結節(jié)選部分哈姆雷特有著草率冒失和敏感且機智的性格,上述特征有典型的矛盾性,便于學生理解。之后指導學生將原著中哈姆萊特對光明與人性的贊賞、對死亡的恐懼以及對黑暗的失望等矛盾性特征補充到對課文人物形象的理解層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提高學習效率。有了這樣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的閱讀方法的指導,學生就能相對容易地理解原著,把握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以及原著的藝術特色和豐富意蘊。
二、優(yōu)化課堂教學
一般整本書閱讀分為課內(nèi)與課外,其中課內(nèi)閱讀則主要集中于課堂教學當中,教師較易組織和引導。針對課外閱讀,教師要發(fā)揮監(jiān)控和指導作用,因為整本書閱讀會耗費較多時間且需要在課外完成,如何保證學生在課外高效完成閱讀任務成為教師重要任務之一。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蓬勃發(fā)展,語文教師可借助當前廣泛流行的網(wǎng)絡直播平臺開展課外閱讀,即讓學生在網(wǎng)絡課堂中交流近期閱讀進度、感悟與疑惑,這種方式充分考慮了教學的可操作性與時效性,不僅能幫助教師了解和監(jiān)督學生課外閱讀的情況,而學生在群體交流互動下能產(chǎn)生較強的興奮感與成就感,并朝著下一階段的目標不斷前進。
在課堂教學方式上,教師要打破班級限制,擴大閱讀交流范圍。雖然班級授課能節(jié)約師資力量且便于教師管理,但在外國文學作品整本書閱讀方面則存在一定弊端。從閱讀興奮感分析得知,人普遍有一種獵奇心理,對不熟悉的人和物有種天然的興奮感,相同班級學生長期在一起學習,一起閱讀書籍的刺激與新奇往往沒有與外來班級人員一起閱讀產(chǎn)生的興奮更為強烈。針對上述情況,教師可借助學校大教室開展兩個班級以上的整本書閱讀,在此過程中要注重閱讀范圍和交流頻率等問題。為了能刺激學生閱讀興奮感并保持較好的閱讀狀態(tài),一部作品的交流次數(shù)可控制1~2次,一定程度上能讓學生擁有更多的自主閱讀時間,從而深入閱讀。
語文教師還要設置多樣化的閱讀任務。傳統(tǒng)語文教學多集中于常規(guī)化聽、說、讀、寫等步驟,學生對上述教學內(nèi)容和流程十分熟悉,長此以往就喪失了學習興趣。因而,在外國文學作品整本書閱讀時可融入課外內(nèi)容,調動學生參與閱讀學習的積極性。如采取人物檔案方式;為了使學生理解文本內(nèi)容,教師就讓學生寫讀書筆記,這種方式對于學生而言較為單一枯燥,毫無創(chuàng)意。要優(yōu)化讀書筆記,教師可采取填寫閱讀報告單、繪制地圖和卡片等方式,其中卡片則為文學作品人物文字介紹或圖畫,便于學生在腦海中對人物和故事情節(jié)建立直觀形象的認知,從而更好地把握人物特征。
三、拓展文學知識
語文教師應不斷增強自身文學理論知識,提高文學欣賞能力與水平。西方文學理論涵蓋古典、近代和后現(xiàn)代等譜系,教師作為教學的指導者和組織者應深入地把握西方文學理論,促使學生全面且多元地解讀文學作品。如名著《羅密歐與朱麗葉》人物形象分析,如果教師自身的西方文學理論基礎較差,那么在講解時只能結合作品背景或故事本身得出相關結論。如果具備西方文學理論知識,結合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思想,講述一對年輕人對自由的追求,是一部反封建意識的愛情悲劇,通過個性解放反對神權和禁欲主義,通過理性思想反對蒙昧主義,結合現(xiàn)實生活,人生應當追求自由和個人幸福。通過多個層面和角度的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西方文學理論已經(jīng)超出高中生已有的認知,學生大致了解即可,只要能在解析中從多元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就可以。
除了掌握西方文化理論知識,語文教師還可在學生閱讀后引入名家解讀,目的在于增強學生跨文化解讀的能力。同樣以名著《羅密歐與朱麗葉》為例,大部分師生對作品的認識只局限于愛情悲劇層面,只有部分學生可以從中看到作者對人性解放的提倡,反對封建主義的神權思想。由于認知層面的局限性,使得學生對名著缺少社會和歷史層面的解讀。如果教師能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引入名家解讀,如從兩個家族的仇恨中,深入分析人道主義和中世紀封建思想的沖突,也是新世界和舊世界的沖突,就能帶領學生從更高的層次深入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
總之,閱讀在陶冶學生情操和發(fā)展思維方面發(fā)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高中語文教師針對外國文學作品開展整本書閱讀能讓學生多層次理解人物形象及其傳遞的思想感情,更能引發(fā)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深層次思考,全面提高閱讀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市曲塘中學(226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