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當代時代更新速度變快,音樂的 “代謝”也加快了腳步,但是沒有精打細磨的音樂是不能合格的,所以許多音樂人對已有的音樂進行再創(chuàng)造,以至于音樂的二度創(chuàng)作化成為現如今歌曲多彩的主要方法。歌唱的二度創(chuàng)作的具體內涵是指演唱者在表演過程中保持曲作者的基本要求,同時對音樂形成自己的理解、處理和自己的風格特色,塑造出鮮明的音樂形象。本文采用文獻研究法和歸納總結法,將陳力、吳碧霞、陳燕妮三位老師的歌曲《葬花吟》演唱版本進行比較,對其各自演唱特點、處理方法和蘊含情感進行總結,在欣賞作品、理解作品的理解的同時,試圖更深入解讀歌唱的“二度創(chuàng)作”內涵。
關鍵詞:《葬花吟》;陳力;吳碧霞;陳燕妮;版本比較
《葬花吟》是清代文學家曹雪芹的小說《紅樓夢》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誦的一首古體詩,后經王立平老師譜曲,成為一首膾炙人口的經典佳作。歌曲通過豐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畫面,濃烈而憂傷的情調,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現實摧殘下的心靈世界,表達了她在生與死、愛與恨復雜的斗爭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焦慮體驗和迷茫情感。它是林黛玉感嘆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這一藝術形象、表現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
全曲使用4/4 拍,速度為中速稍慢,在曲子中加了清角(4)和變宮(7),構成了七聲清樂羽調式,“偏音”的加入使旋律更加豐富,表現力也隨之得到加強。采用三段體結構,三段之間互相關聯,層層遞進。第一段旋律惆悵委婉,如泣如訴;中間段出現較大的情緒轉折,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唱出了心中郁積的不平和疑難;最后一段音樂急轉直下,對比前兩段,形成了更大的情緒變化,后轉為惆悵的低吟。結合《紅樓夢》的故事背景,通過對人物形象的細致描摹,使得《葬花吟》富含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加之其富含民族特色的旋律線條,使得它被不同的演唱者所演唱,在演唱者的二度創(chuàng)作中,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一、陳力版《葬花吟》
陳力,我國內地女歌手,電視劇《紅樓夢》主題歌曲的原唱,《葬花吟》這首歌曲就是為其量身定做。
聽罷陳力老師的演唱,我們很容易就被帶入“黛玉葬花”的情景中,一字一句、一頓一挫之間都能體會到陳力老師飽含的真摯情感。以古箏、揚琴等民族樂器伴奏加之開始的合唱部分,引出陳力老師的獨唱,烘托了歌曲的情感基調?!盎ㄖx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兩句清楚地表明了黛玉以花自比,表現了自己就像漫天飄零的花朵,無依無靠,沒有歸宿,這是對自己命運的哀嘆;高潮部分兩句“天盡頭,何處有香丘”,兩句情感呈遞進式,似是在昂首問天,陳力老師唱出了“黛玉”的無奈與彷徨,;“未卜儂身何日喪,他年葬儂知是誰”兩句,唱出了“黛玉”對于自己生命即將走向盡頭的無助與蒼涼;最后“花落人亡兩不知”重復三次,速度放慢,“亡”字在弱拍,陳力老師在演唱時做了漸強處理,用氣推聲,突出“人亡”二字,將自身的悲憤最大化的呈現出來。
三段之間的情感描摹的細致動人,似是在娓娓道來,段落之間的情感過渡自然,字句之間能直擊觀眾內心,而且情感表達最是符合電視劇對于人物形象的設定。
二、吳碧霞版《葬花吟》
吳碧霞,我國著名抒情女高音歌唱家,她將中國民族唱法和西洋美聲唱法相結合,素有 “中西合璧的夜鶯”的美譽,演繹作品時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吳碧霞老師在演唱《葬花吟》時,速度是三個版本中最慢的,所以這對氣息保持和控制有了較高的要求,同時大量采用西洋樂器進行配器,帶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歌曲和獨具異域風情的西洋樂器結合,使得歌曲讓人聽起來更加飽滿立體。同時,在吳碧霞老師的演唱過程中,也比較注意咬字吐字的問題,比如“花謝花飛飛滿天”一句中的“花”、“飛”,還有之后的“天盡頭,何處有香丘”中的“天”、“處”,都是在咬完字頭之后,快速歸韻至母音,與氣息的銜接非常到位,不同句之間的情緒對比也很明確。最后一句“花落人亡兩不知”
投入在最后的高音中,絲毫不拘泥,全盤放出,像是傾瀉下來的瀑布,極具爆發(fā)力,氣勢磅礴逼人,讓聽眾心生敬意。
三段之間的情感對比不夠強烈,歌曲情感表達直接,沒有多余的委婉含蓄,全曲整體歌曲情感不拘泥于表現人物的凄慘,更多的是表現出黛玉不甘現狀、昂首問天的深層情感,塑造了黛玉的高大形象。
三、陳燕妮版《葬花吟》
陳燕妮,中國民族唱法青年女歌手,空政文工團歌唱演員,在比賽時演唱了這首《葬花吟》。
陳燕妮老師在演唱這首歌曲的時候,加入了新的因素,在配器上,使用正宗的民族傳統(tǒng)樂器笛子和古箏等,與朗朗上口的民歌旋律相結合,凸顯出了中國古典氣息,韻味十足;同時創(chuàng)造性的將黃梅戲《天上掉下個林妹妹》選段,作為歌曲的開頭部分,使得歌曲開頭情感基調溫情、自然,接著旋律一轉,開始進入主題。在演唱的時候,陳燕妮老師大量使用“哭腔”,突出鼻腔共鳴,同時全曲“斷著唱”,例如“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一句,在演繹的時候就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字斷情不斷。歌曲整體的情感走向與陳力老師的相似,遵循了原劇的情感基調,字句之間情感描摹的細膩、自然。
三個部分層次清晰,情感真摯,作為現場版的歌曲演繹,陳燕妮老師已經將這首《葬花吟》完成的非常到位了,深深地打動了現場的觀眾和評委老師,她創(chuàng)新性的演繹更是讓人眼前一亮。
四、結語
通過分析以上三位老師的演唱版本,我們發(fā)現她們對《葬花吟》這首作品的的演繹都融入了各自的情感因素和歌唱技巧,使得歌曲處處彰顯著她們各自的風格與個性。不同的演唱版本在演唱風格、形象塑造、情感表達等方面均有不同色彩的美。雖然演唱風格與技巧迥異,但她們都是從同一個主題出發(fā),絲毫沒有偏離歌曲的本質,表現出歌曲本身的情感內涵。所以說演繹音樂作品的時候,演唱者要在正確把握作品內涵的前提下,推陳出新,形成自己的風格。
參考文獻
[1]曹雪芹.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2]劉耕路.紅樓夢詩詞解析 [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176.
[3]雷倩.論新舊版《紅樓夢》的音樂——以新舊版《葬花吟》為例[J].藝術評論,2012(11):144-148.
[4]王占文.聲樂藝術中的情感把握與表達[J].文教資料,2009.
[5]李唯一.歌曲《葬花吟》的藝術分析[J].北方音樂,2010.
作者簡介:李欣健,女,中共黨員,河北大學藝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