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光啟
編者按:劉光啟(1932 ~2019)先生是我國知名書畫鑒定家,被業(yè)界譽為“神眼”“劉半尺”。在劉光啟先生從事文物事業(yè)的70 年時間里,發(fā)掘、鑒定過無數(shù)的國家各級文物,更是從中搶救出不少國寶級文物。本文是劉光啟先生為《藝苑覘標》一書所作的序,也是劉光啟先生生前留下的最后一篇文稿。在此文中,劉光啟先生對近現(xiàn)代書畫的鑒定、辨識,提出了言簡意賅而又十分中肯的見解,這無疑對廣大書畫收藏愛好者大有裨益。
近現(xiàn)代書畫史,指的是1840 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一直到20 世紀末,這150 余年來書畫傳承發(fā)展的歷史,其變化之多,流派之眾,影響之深,直接超越了中國上千年來的美術史發(fā)展,可說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尤其是近百年里,書畫家林林總總,存世作品龐雜,致使近現(xiàn)代名家書畫的收藏,一要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二要“巨眼”的鑒定能力,三要持久的恒心毅力。這三點,雍貴藝術博物館都具備了。
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博物館的基本功能,就需要大力推動藏品的共享與應用,通過出版盡可能使更多的公眾感知,于是開展了藏品集的籌備工作。之所以為這本圖集起名《藝苑覘標》,源于《宋書·傅亮傳》“游目藝苑”一語。“藝苑”泛指文學藝術薈萃之所,而“覘標”則是觀測用的標架。舊詞新語組合起來,意思就是,圖集中的書畫名家及其佳作,便是一個個的覘標,既是藝苑中人進行照準觀測的目標,也是藏家衡量其他書畫作品的標尺。
就書畫收藏而言,“厚今薄古”的現(xiàn)象較為明顯,書畫收藏群體的目光主要聚焦在近現(xiàn)代及當代書畫領域。究其原因,一是近現(xiàn)代書畫作品蘊含著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過渡、繼承以及向創(chuàng)新的轉變,更貼近現(xiàn)代人的審美需求;二是在真?zhèn)伪鎰e上,由于人們更容易見到近現(xiàn)代名家的真跡,真?zhèn)闻袆e相對更有把握,且作品數(shù)量占據(jù)優(yōu)勢,可供挖掘的精品較多;三是近現(xiàn)代書畫具有成熟的收藏群體,又在藝術市場鏈中形成了完備的流通渠道,便于藏品轉讓和資金周轉;四是近 20年間,基于重復交易的近現(xiàn)代及當代書畫回報率也高于古代書畫,升值空間更大。因此,近現(xiàn)代及當代書畫名家的精品力作,成為人們追逐的收藏對象。
近現(xiàn)代書畫有著明顯的地域性,既有京津畫派、海派、嶺南畫派,也有長安畫派、新金陵畫派、新浙江畫派等等,但沒有可靠定論的著述得以參閱,評價亦是褒貶不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再有,作品真?zhèn)螁栴},一直被集中詬病,真亦假來假亦真,云里霧里,有如尺蠖;此外,每位書畫家在不同時期作品風格往往不同,其藝術價值、市場價格迥異,如何去選擇購藏,也令普通收藏者感到困惑。
藝苑覘標一一近現(xiàn)代及當代書畫家作品圖鑒
書畫鑒定,是唯一不能以科技手段完全替代目鑒的門類,至今仍需依靠專家的感性經(jīng)驗,用的是以視覺印象對照待鑒作品的比較方法。既然主要取決于感性經(jīng)驗,就難免會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其結論往往因人而異。因而,書畫鑒定成為文物鑒定中難度最大、爭議最多的一門學問,其內容涉及之廣、學識要求之深、閱歷經(jīng)驗之豐、內心感悟之切,遠甚于其他門類。隨著文物藝術品市場的繁榮,書畫鑒定也逐漸從象牙塔中走出來,卷入了多重利益關系交織的商業(yè)大潮,以致產(chǎn)生不少非學術紛爭。所以,從事書畫鑒定這一行,不能跟錢掛鉤,就像天平一樣,錢的一邊重了,業(yè)務水準這一邊就輕了。
近現(xiàn)代書畫作品具有創(chuàng)作材質穩(wěn)定、風格龐雜多元、遺存數(shù)量繁蕪等特殊性,故此庋藏與鑒定也有特殊性,存在一定的難度及諸多的風險。其一,由于時間較近,同時期的書畫材料容易得到,射利之徒以臨(對臨)、?。ü茨。?、仿(仿其大意)、造(憑空臆造)等手段制作贗品,充斥著市場;其二,過世的書畫家遺留不少畫稿或未落款的畫作,作偽者可以補款識、加色彩、添筆墨,以至真?zhèn)坞s糅,混淆辨識;其三,往往“有本而來”,將出版過的畫稿進行拼湊而形成新的作品,利用照相制版摹刻印章,可謂無孔不入;其四,有些職業(yè)作偽者,專門精研一、二大家并能自由發(fā)揮,以至于仿作被當成了典型作品。即使偶有曝光,也未能引起重視和研究;其五,存在弟子、家人仿造的現(xiàn)象,他們依據(jù)多年所學,已掌握某名家的書畫技法及用筆習慣,有的還鈐用其生前的印章,以售其奸;其六,由他人代替書畫家本人創(chuàng)作的行為,古已有之,既有局部代筆,也有完全代筆,最有名的就是溥心畬的“門里貨”;其七,彩印復制已達到高仿真的效果,且大多印在宣紙上,或填色加墨,或夾雜在真品之中,魚目混珠。還有人印制假著錄,或是調換原出版物中的幾頁,以假充真,編造“真跡”的來歷。上述這些偽作流行于各地市場,呈現(xiàn)出專業(yè)化、普遍化和公開化的特點,其數(shù)量不亞于某些書畫家的真跡作品。近現(xiàn)代書畫的鑒定還有一個“真的未必好,假的未必壞”的現(xiàn)象。因此,首先要采取正確的鑒定標準。標準過低,就容易將偽作當作真跡;相反,一味采用高標準,十全十美者才視為真跡,稍有變異不同,或有錯字敗筆,就會出于“慎重”而斷為贗品。
盡管如此,對于近現(xiàn)代書畫的鑒定,并不是無路可循,主要鑒定依據(jù)仍然是作品的時代風格和個人風格,前者往往體現(xiàn)為晚清以來的主流書風和畫派,后者是指書畫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自然流露出來的常年形成的用筆習慣,或是在署款中獨特的書寫方式。同時,每位書畫家的藝術成長過程,又分為學習期、成熟期、巔峰期和衰退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早中晚期作品風格的變化規(guī)律,而這些系統(tǒng)知識和視覺把握需要較長時間的積累才能完成,必須不斷提升目識心記真跡獲得的直覺認知力,在腦海里確立樣板作品作為鑒定標尺,在印章、材質、裝裱、著錄等主輔依據(jù)的反復比較中不遺細節(jié)地仔細推敲,抓住要領,了然于胸,才能針對不同的書畫做出第一反應的判斷。
傳統(tǒng)的書畫鑒定,醞釀于六朝,萌生于唐代,經(jīng)宋元時期發(fā)展,到明清而興盛。明代書畫鑒賞家張丑曾說:“鑒賞二義,本自不同。賞以定其高下,鑒以定其真?zhèn)危蟹謱僖??!苯Y合這段話,近現(xiàn)代書畫鑒定有四項任務,即斷年代、辨真?zhèn)?、明是非、別優(yōu)劣。而目鑒是最主要的方法,就是依靠長期實踐中培養(yǎng)出的富于審美經(jīng)驗的眼力,將書畫本身的“筆法、墨和色、結構和剪裁(或稱樣式)”列為鑒別要素。這是徐邦達先生在 20 世紀五六十年代提出的觀點。這對于鑒別者素質的要求非常高,既需要有廣泛的歷史文化知識、敏銳而準確的直覺把握眼光,又需要講求學理和方法。實際上,目鑒的能力是一種知識積累、升華的結晶,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實踐、比較、修訂和研究,才能提升目鑒水平,才能把過往全憑感覺、講不清道理,只可意會、無法言傳的鑒真識偽的本領,逐漸變成經(jīng)過努力便可掌握的學問。
董壽平 黃山松云
對于企業(yè)家或企業(yè)博物館來說,選擇品行端正的行家里手充當顧問是至關重要的,否則以真品的價買了假貨,既損失了資金,又挫傷了收藏的興致與銳氣。同時,還要保持風險意識和良好心態(tài),不要一味的以贏利為目的,也不要盲目跟風,憑一時沖動去購藏,收藏的前瞻意識很重要。更不要四面出擊,兼收并蓄,以量取勝。
十幾年來,蘇永貴先生致力于近現(xiàn)代名家書畫的收藏,并建立博物館把個人收藏對外展示,將私人行為或企業(yè)行為轉換為社會公益行為,這是對企業(yè)品牌、企業(yè)文化的戰(zhàn)略性投入?,F(xiàn)又聘請專家學者鑒選藏品,編輯出版《藝苑覘標》圖集,以書畫作者為脈絡,按照年代、題材、地域、流派進行標引分類。事實證明,圖集的質量取決于作品鑒選的水準,固然有時限于鑒者編者的認識,但也會囿于各種原因違心作出結論而帶來的影響,包括啟功先生說的挾貴、挾長、護短、尊賢、遠害、忘形和容眾。前六項是因擾鑒定的原因,后一種則是鑒定者應自我警惕保持的態(tài)度。令人欣慰的是,我過目了送來的主要藏品,可以說是真、精、新(品相好)。據(jù)我所知,入選圖集的藏品遵循了四項鑒審原則:一是真而無疑,二是具代表性,三是審美價值,四是社會影響。專家們行使否決權,摒棄了若干巨資購藏的名家書畫。其實,這摒棄的不只是疑偽的作品,而是鑒定中的世故人情。因為價格從來就不是判斷真?zhèn)蔚臉藴省?/p>
這本圖集是雍貴藝術博物館的創(chuàng)建者對于投資收藏與書畫鑒賞的總結和心得,是傳承文脈和家風的良好方式。對于學術研究、普及知識,以及推廣正確的收藏理念,無疑也是大有裨益的。
是為序!
2019 年元月寫于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