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娟萍
摘要:利用體驗式教學,通過創(chuàng)造與實際生活相似或重復的情境或機會,將學習內容與生活情境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親身經(jīng)歷和體驗等的過程中,去主動地理解和建構知識,發(fā)展能力、產(chǎn)生情感、生成意義,在對學習過程的生動活潑的參與和體驗的過程中,實現(xiàn)學生的高效學習的效果。因此,本文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體驗式教學的應用策略探究為例,展開具體的論述。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體驗式教學;內涵和意義;應用策略;探究
1 體驗式教學的內涵和意義
1.1 體驗式教學的內涵
體驗就是在真實的情境中,通過參與、觀摩、體會、感受等形式,讓學生在感官感受和情感共鳴的基礎上,完成其認知過程的初步積累的過程。知識的獲得往往是通過個體對學習內容的獨特的體驗獲得的,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語言不是最能夠凸顯意義的內容,反之,語言甚至有可能對知識的信息傳遞起到干擾的作用,因此,將知識通過學生的個體體驗來呈現(xiàn),在體驗中通過促進學生的身心感應,促進學生的認知觸角的靈活發(fā)展延伸。
1.2 體驗式教學的意義
體驗式教學改變了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授、與學生被動的收之間的教與學的模式,通過師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在生動的生活化的情境體驗的創(chuàng)設、生產(chǎn)等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幫助學生建立與學習對象相適應的知識建構、能力發(fā)展、情感體驗、意義生成等,為學生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創(chuàng)設活潑生動的學習體驗。讓學習過程在學生的獨特的體驗和感受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自身的知識結構體系,促進學生自覺地承擔起對生命的責任和義務,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和發(fā)展性特征、能夠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關照和關愛生命,能夠產(chǎn)生積極樂觀的價值觀、能夠形成對生命、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和贊美的思想感情等。體驗式教學,不僅僅關注學生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認識事物的量的變化,更多的是在學生們對學習過程的生動體驗的過程中,彰顯和擴展生命的意義。
2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現(xiàn)狀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施開展的過程中,受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往往注重在教學過程中的知識的滲透,忽視了學生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對學習對象的感性理解和體驗的過程,單調的課堂教學模式,極大地打擊了學生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的積極主動性。學習過程的單調性,使學生長期處在對學習內容的低氣壓狀態(tài),他們對學習過程的參與程度不斷降低,學習的效果也在學生的低參與程度的前提下,難以得到有效地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被動學習的過程,往往被教師局限在教師自身對學習過程的分析和理解的層次的基礎上,很難引發(fā)學生與學習對象之間的情感上的共鳴,因為沒有內心與之相契合的心理感應的產(chǎn)生,他們面對學習內容的時候,內心總是感覺和它們之間的距離看似很近,但就是不能更深地理解和看透;同時,因為學習過程的單調性和教學過程的枯燥性等綜合因素導致學生在具體的學習實踐中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度不高,參與程度低,是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常態(tài)。
3 體驗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策略
體驗式教學能夠有效地改善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種種弊端,為學生提供活潑生動、富有特點的教學情境和過程,讓學生在身臨其境、身處其中、感同身受的情感體驗的過程中,更加有效地獲取知識和經(jīng)驗,更加活潑生動地體驗學習內容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的促進作用。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實施開展的過程中,體驗式教學的應用,可采?。?/p>
3.1 巧設生活情境,在生活化刺激中,引發(fā)學生體驗
生活是與學生們的關系最密切、最直觀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獲取方式。在生活化的學習實踐中,學生們沒有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實踐中的教師高壓對學生的學習行動和心理等的干擾作用,學生能夠處在相對輕松、活潑、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展開對學習內容的積極探索和求知,他們在生活化的學習體驗中,能夠主動地建構起知識和生活之間的天然聯(lián)系,能夠自發(fā)地感受到生活和學習的共鳴,并在這種共鳴感的驅動下,主動地打破自身的認知結構中與生活化的學習內容之間的矛盾,并通過建立新的知識體系間的平衡,在知識的螺旋上升過程中,實現(xiàn)學生的學習效果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學習《生活需要法律》的實踐中,教師利用和學生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內容,引發(fā)學生的期待視野,讓學生在期待視野的支持和驅動下,積極主動地加入到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探究等的具體過程中去,在形象生動的學習體驗的過程中,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和體驗,隨著同學們的家庭生活條件的提升,出門旅游已經(jīng)成了一種常態(tài),中國人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就是要讓孩子們見多識廣,但是,在一些景區(qū)卻出現(xiàn)了強制購物德新聞屢見不鮮,有很多同學表示自己和家人也曾被坑過;在超市購物的時候,買回家發(fā)現(xiàn)自己購買了一盒過期奶;自己新買的手機,還沒用兩天就出現(xiàn)了死機、反應慢等問題......,出現(xiàn)了這一系列的問題時,應當怎樣去應對呢,是否可以有能夠有效地改善這種對老百姓不公平的現(xiàn)象的一種東西的出現(xiàn)呢?——法律,確切地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代表的是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的是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利益,法律規(guī)定了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權利和義務,人們有各自的權利,法律保護人們的合法權益,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隨著人們的素質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法律意識也會越來越強,人們越來越懂得能夠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在對生活化的問題的思考和交流中,學生們逐漸清晰和明朗法律在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對維持正常的生活秩序,保護社會的長治久安的重要性,從多角度、全視角的認識體驗中,體驗法律和人們的生活的密切關系,真正體驗到生活和法律的密切關系,從而有效地培養(yǎng)起學生的法律意識。
3.2 創(chuàng)設媒體情境,在視覺刺激中,促進學生體驗
隨著教育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教師利用直觀性強、立竿見影的視覺體驗,為學生制造出仿若置身其中的逼真體驗,正是這種體驗,能夠有效地打開學生對學習對象的探知的觸角,讓學生在主觀能動性充分激發(fā)的前提下,積極主動地加入到對學習內容的探索和求知等的過程中去,在他們對學習過程的深入理解和探究等的過程中,能夠實現(xiàn)學習效果的有效呈現(xiàn)。
例如在學習《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實踐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在電視劇《精武門》中,日本人毆打中國人,并給中國武館送上“東亞病夫”的牌匾的片段。八年級的學生,對近代史中的這一段中國不太光彩的歷史已經(jīng)有所耳聞,包括他們其實在過去的一些學習材料中,也知道中國有這樣的一段歷史,但是,他們生活在新時代,有著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他們很難想象當時艱難的年代里,國人的處境,魯迅先生曾經(jīng)說過,“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毀給人看”,當教師把歷史上的這一頁翻開的時候,學生的內心充斥著對這些內容的難以置信,但是,歷史就是歷史,如果不想讓歷史重演,就必須在當下努力,就必須積極地加入懂啊維護祖國統(tǒng)一,反對國家分裂的行動中去,用自己(下轉頁)
(上接頁)的實際行動去維護祖國的團結和統(tǒng)一。在媒體情境體驗的驅動下,學生們對那段自己不曾經(jīng)歷的歷史有了深刻地體驗和感受,因而他們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和為祖國做貢獻的決心被有效地調動起來,他們必然能夠在未來的學習實踐中,為了新中國的發(fā)展,奉獻自己的力量。
3.3 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在活動參與者,促進學生體驗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開展的過程中,利用活動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參與興趣,讓學生在對學習活動的積極參與和實踐等的過程中,感受活動帶給自身的豐富而強烈的感性體驗,一定主題的活動內容,能夠讓學生在相應的活動內容驅動下,產(chǎn)生與之相適應的心理反應和行為取向,在同學們對學習活動的直接經(jīng)歷的過程中,在相應的學習氛圍的驅動下,他們的學習能動性能夠在環(huán)境氛圍的驅動下,有效地被帶動起來,因而學習的效果也能夠在學生們對學習活動的有效參與的過程中,得到積極的呈現(xiàn)。
例如在學習《延續(xù)文化血脈》的學習實踐中,學生們以小組活動為形式,展開對傳統(tǒng)文化內容的探尋和追求,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只要同學們打開智慧的雙眼,用智慧的眼睛去搜索,去探尋,就一定能夠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收獲。在活動中,同學們各個小組分別組成了不同主題的文化探索小組,他們分別是傳統(tǒng)節(jié)日組、傳統(tǒng)服飾文化組、傳統(tǒng)戲曲文化組、中國功夫文化組、紅色文化組.....,在他們的資料搜集和整理的過程中,學生們真真切切地通過對傳統(tǒng)文化內容的認識和了解的過程中,在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整理和理解深入的過程中,他們對不同形式的主題的探究和實踐的過程中,也能夠被中華文化的兼容并蓄、內斂深沉,他們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每一個主題的探索都能夠有豐厚的收獲,他們的思想和情感等,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等也能夠在對傳統(tǒng)文化的探索和追尋等的過程中,在對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體驗和感受等的過程中,得到有效地發(fā)展延伸。在生動活潑的活動交流中,不同小組的同學們將自己的收獲以匯報演出或論文、剪貼畫、墻報等形式展示出來,讓同學們在對不同類型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和理解的過程中,進一步強化他們對不同文化類型的體驗和感受等。在豐富而活潑的活動體驗的過程中,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等,都能夠在對燦爛的中華文明的探索和追求的過程中得到有效地發(fā)展和延伸。
總之,將體驗式教學應用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具體實施開展過程中去,為學生提供豐富而感性的學習體驗,讓學生的心理和情感等,在對學習對象的生動活潑的參與、經(jīng)歷、感受等的過程中,實現(xiàn)其對學習內容的有效把握。
參考文獻:
[1] 王忠安.體驗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策略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52).
[2] 盧麗娥.體驗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實踐[J].當代教研論叢,2019(10).
[3] 顧勇鵬.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以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教材為例[J].文理導航(上旬),2018(03).
[4] 陸熠.基于體驗式教學的微課設計研究——以微課教學應用為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7(02).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東北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