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周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先輩們留下來的寶貴文化財產,包含著民族的技藝和創(chuàng)造力,具有極大的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手段也越來越豐富和現(xiàn)代化,對文化遺產保護和我國科學技術發(fā)展都有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如何高效利用現(xiàn)代數(shù)字化影像技術記錄、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數(shù)字化資源數(shù)據(jù)庫以備檔和共享,從而達到搶救、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是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工作者需深入研究的課題?;诖耍疚暮唵蔚靥接憯?shù)字影像在周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以供參考。
關鍵詞:數(shù)字影像;周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用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1-0050-02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周口市社科課題“新媒體影像藝術在周口傳統(tǒng)文化保護中的應用研究”成果,項目編號:ZKSKDY-56
隨著傳承人的生老病死,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處在不斷流變和消逝的過程中。[1]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存在接班人難尋、城市化導致社會生態(tài)變化等問題,逐漸走向消亡。相比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在于它是一種活著的傳承,也正因如此,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博物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下下策。在信息化時代,微博、微信以及各種視頻網站都使影像的傳播變得異常便捷,基于此,本文探討如何充分發(fā)揮大眾媒介、相關媒體從業(yè)人員在數(shù)字領域的作用,使高清影像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和推廣服務,促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2]
一、影像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優(yōu)勢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若能與影像大眾傳媒相結合,必定可以實現(xiàn)社會責任和經濟效益的雙贏。影像作品本身就承擔著傳承民族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和先進文明的重任。[3]來自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前人在歷史進程中創(chuàng)造的財富和精神的匯聚,是影像創(chuàng)作的不竭源泉,利用影像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能夠滲透民族文化的厚重和淳樸,豐富影像作品內涵,還可以為其注入神秘色彩。因此,通過影像的方式記載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fā)揚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具體表現(xiàn)為:
(一)影像記錄具有直觀性
影像可再現(xiàn)現(xiàn)實情景,通過攝像頭可將畫面、聲音具體表現(xiàn)出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錄中,影像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直觀、動態(tài)地展示出來,通過攝像機生動地呈現(xiàn)其生成的每一個小細節(jié),同時因攝像機位的不同,觀眾還可看到多樣化展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直接和具體地感知非物質文化遺產。[1]
(二)影像記錄具有多維性
國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按照特點分為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tǒng)戲劇、曲藝、雜技以及傳統(tǒng)手工技藝等10個大類。除手工藝人傳承外,利用一般的文章記錄方法,只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一個大致或單方面的刻畫,無法全方位地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和內涵,而影像可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中,影像以其突出的對時間延伸和空間延展的多維度把握特點,及圖像、聲音并存的優(yōu)勢,可有力彌補傳統(tǒng)記錄方法的不足,立體多維度且相對完整地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逐一動態(tài)展示其產生的文化背景和生存空間,使很多創(chuàng)造者逝去或沒有繼承者的非物質遺產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永遠閃爍光芒。
(三)影像記錄具有創(chuàng)新性
傳統(tǒng)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手段無論是在技術支撐上還是在傳播觀念上都較為落后,無法引起較多觀眾的注意和共鳴。而影像保護方式不同,其不僅可直觀、立體地呈現(xiàn)非物質文化遺產,更為重要的是它還具有自身獨特的創(chuàng)新性。依據(jù)所要傳播的主題和要體現(xiàn)的傳統(tǒng)文化,其可篩選和整合相關內容,通過蒙太奇手法進行組接,再加上比較特別的解說、字幕、特效或者音樂等,最后組成一個完整的、流暢的作品,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既具真實性又具藝術性,帶給觀眾美好的觀賞體驗,從而引起觀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和傳承發(fā)揚。影像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放大,使其和影像作品本身的吸引力相得益彰。此外,隨著影像技術的發(fā)展和文化的傳播演變,在新的歷史語境中,影像也可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作、表演技藝的創(chuàng)新提供技術支撐和傳播支持。
(四)影像記錄更易保存和傳播
隨著手工藝人的減少,很多優(yōu)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在不斷消失,雖然可以用文字、照片等方式將其記錄保存,但這些方式只能暫留一時,不能留存一世,最終其仍舊會消失。影像記錄則不同,其能夠將從多個角度觀察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一定的物質形態(tài),上傳到網絡共享空間,無論何時都不會過時,也不會消散,將會永遠鐫刻在歷史的長河中。同時,各種網絡媒介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和深入,尤其是網絡視頻更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工具。因此,通過影像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渠道豐富且受眾群體龐大,非常有利于其傳播。
二、影像在周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
基于影像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優(yōu)越性,通過影像的方式記錄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shù)字化資源庫的建設,有利于實現(xiàn)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傳承和發(fā)展。
(一)利用影像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
影像是一種特殊的物質信息傳遞形式,有一套自己的視聽語言表達、思維邏輯及表現(xiàn)技巧,和文字表達是完全不一樣的傳遞方式,所以兩者是不可互相替代的。影像記錄是直接記錄、原樣記錄以及形象直觀的記錄。影像手段能將物體的歷史場景、圖像以及聲音全部保存下來,帶給觀眾直觀、立體的享受,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利用影像手段,即電影、電視以及DV等,全面、直觀且立體地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既能科學有效地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能促進其廣泛傳播。
利用數(shù)字化影像手段記錄和呈現(xiàn)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可以向全世界展示這些不同的文化,還能深刻詮釋其背后隱藏的文化內涵,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的探索和保護中。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像記錄資料,筆者認為可分為3種類型:
其一是母版影像資源,主要是指在拍攝完成后沒有經過任何編輯的素材片,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背景的完整再現(xiàn)。這類影像資源的受眾主要為專業(yè)研究人員,有利于其準確了解和深入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內涵。因此,在拍攝時,最好可架設多個機位,力求從多個角度拍攝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且要不間斷地長期拍攝,不強制要求手工藝人做多余的拍攝動作,最好是進行日常拍攝,以達到真實客觀記錄的目的。如在記錄“周口淮陽泥泥狗”時,拍攝者可對手工藝人塑造泥泥狗的過程進行跟程拍攝,盡量真實完整地展示泥泥狗的塑造過程。
其二是描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紀錄片。這種影像資源需要增加一些字幕和解說,方便受眾深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方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
其三是闡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題片。這種影像資源的受眾最為廣泛,因為其專業(yè)性沒有前兩種高,但極具審美價值,是在一般影像資料的基礎上,進一步增添字幕、特效、解說以及音樂等,利用蒙太奇手法剪輯拼湊而得,再在專業(yè)人員的輔導下,最終創(chuàng)作出既具專業(yè)性又兼藝術性的影像資料片。[2]
(二)利用影像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
電影、電視和網絡視頻等大眾傳媒具有很強的滲透力和覆蓋力。因此,利用數(shù)字化影像手段向公眾呈現(xiàn)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可有效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公眾中的認知度,從而起到推廣和宣傳的積極作用。影像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結合,不僅能夠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得到傳承和發(fā)揚,還可在制作工藝上取得創(chuàng)新,在傳播觀念上發(fā)生改變,在文化發(fā)揚上獲得揚棄和吸收。電影能夠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和諧地融入整體情境,為傳播和發(fā)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發(fā)揮不可估量的作用。此外,電視新聞節(jié)目、綜藝節(jié)目以及文藝大賽等都能夠起到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作用,以此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廣大社會民眾的關注,繼而得到弘揚。[3]
三、結語
在堅持推進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應當努力構建影像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溝通橋梁,有效發(fā)揮數(shù)字化影像在記錄、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積極作用,使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留存在歷史長河中。
參考文獻:
[1] 喬艷.淺談影像化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和意義[J].度假旅游,2019(01):117.
[2] 胡天狀.數(shù)字化影像在“非遺”保護中的應用[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1(03):85-89.
[3] 邵娣,吳冰心.高清數(shù)字影像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研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18(05):44-45.
作者簡介:朱彬(1989—),男,河南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廣播電視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