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機器人(robot)的定義是自動執(zhí)行工作的機器裝置,所以機器人的特點更多的是一種機器?,F在,越來越多地出現超仿真機器人,超仿真機器人一直是機器人研究的項目之一,追求的是和人的高度仿真性。2010年世博會陜西館曾展出高仿真機器人;石黑浩教授對人形機器人情有獨鐘,曾在2014年11月的東京設計周上展示了他發(fā)明的超仿真機器人安蘇娜(Asuna);美國漢森機器人公司生產的超仿真機器人索菲亞(Sophia)甚至在2017年10月26日被沙特阿拉伯授予公民身份。
超仿真機器人的研究到底有沒有意義,是促進了人類的發(fā)展,還是會導致人類社會的不穩(wěn)定性?下面本文將從開發(fā)、倫理和生命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機器人的開發(fā)
機器人對比人類大概有這幾方面的優(yōu)勢:1.機器人對環(huán)境有著很強的適應能力;2.機器人能高強度的從事單調簡單的勞動;3.機器人動作準確性高;4能從事人類所不能達到的工作。而AI(人工智能)的優(yōu)勢是擁有計算機的強大的計算能力。換句話說,這也是機器人和AI未來的發(fā)展大方向,人類要使用機器,自然要利用其優(yōu)勢,像工業(yè)流水線上孜孜不倦工作的機器人,從事危險救援的機器人,醫(yī)用的動作精準的機器人都是機器人優(yōu)勢的體現。而發(fā)展到最高境界便是人形機器人,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是以人為基礎建立的世界,機器人使用人類的形態(tài)可以最大程度的發(fā)揮自身的功能,比如上下樓梯、開鎖、乘地鐵……可在人形機器人的基礎上高度追求和人的仿真性,就像Sophia一樣擁有人的皮膚,能模擬出60多種人的面部表情,它的意義又在哪里呢?這聽起來可能會使人形機器人更加美觀,使人看著更舒適,能使機器人進軍服務界,可根據森昌弘的恐怖谷理論,超仿真機器人只會令人從心理上感覺到恐怖。雖然其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推進科技的發(fā)展,但對于人類社會它也存在著諸多的隱患。
倫理視角
雖然從經濟學的角度說,超仿真機器人的研究推動了科技的發(fā)展,節(jié)約了經濟成本,方便了人類社會。但從倫理的角度說,超仿真機器人可能會引發(fā)很多嚴重的問題。眾所周知,克隆人因為其引發(fā)的嚴重的人權和倫理問題,被許多生物技術發(fā)達的國家所禁止,但超仿真機器人的最終目的是從外貌和智慧上追求和人的高度相似性,這與克隆人有什么不同?因為科技發(fā)展的局限性,現在的超仿真機器人和克隆人還有著很大的區(qū)別,但是一旦有一天超仿真機器人能夠真正的通過圖靈測試(雖說聊天程序尤金·古斯特曼(Eugene Goostman)已經通過圖靈測試,但是由于其附加了許多限制條件如13歲、烏克蘭男孩,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測試的困難度,個人認為其不算真正意義上的通過圖靈測試)的30%成功率,那么完全可以預見,總有一天超仿真機器人會達到80%甚至90%的成功率,只是需要的時間比較長而已,那么就會產生一個尖銳的問題:機器和人的界限在哪里?其實這也是AI的通病之一,但人類在研究AI時一定會想出許多方法來限制它,最重要的是不讓AI擁有自主意識的產生與延續(xù)。在AI高速發(fā)展的時代,超仿真機器人過度追求與人的相似性,這顯然不是一個限制AI的良好的態(tài)度,不利于劃清人和機器的界限。而當機器人和人已無法區(qū)分時,在克隆人身上出現的問題完全可以照搬過來,機器人有人權嗎?它是人還是物?它可以有法律地位嗎?這些問題顯然需要我們深入思考。
機器人的生命
每一個生產機器人、設計AI的人都明白:機器人永遠都是機器,是輔助人類的工具,我們是永遠不可能讓其產生自主意識的,這直接違背了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同時會給人類社會帶來不可預知的災難。在這樣的前提下,超仿真機器人卻還在追求和人的高度相似性,“高度”本來就是一個很模糊的詞語,什么是高度?超仿真機器人要做到什么程度為止?等到人們察覺它的危害時是否還能停下來?酷似人的外貌和神態(tài)更是為AI披上了一層友善的外衣。
討論這個問題看似離我們現在有些遙遠,但是它也是確確實實的一個問題??寺∪嗽僭趺纯寺∽詈筮€是人,而超仿真機器人的發(fā)展其實是在創(chuàng)造生命。狹義的生命指的是有機生物體,是自然演化而成的,從廣義上說具備了某種符合生命內涵的基本屬性的現象也將可能納入生命的范疇,嚴謹的定義上之所以用“將”“可能”是因為還沒有這樣的生命出現,但是等到AI高度發(fā)展后,一種全新的生命就產生了。有的科學家預測,隨著AI的發(fā)展,完全獨立的超仿真機器人有望在10年內出現,10年或許還太快,但保守估計,按照卡爾達肖夫指數,地球達到一級文明頂峰或二級文明時,應該就會出現那樣的機器人?,F在的人類是已知的最高級的生命,但當一種比我們更高級的生命出現時,現在的動物就是未來我們的下場。而現在的超仿真機器人研究在我看來,并沒有一個很好的控制的態(tài)度,不利于劃清人和機器人的界限,不利于推動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一不小心就會引發(fā)未知的問題,
我們并不應該反對AI和機器人的發(fā)展,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對于未來的人工智能世界,人類該如何去掌控?對可能存在的隱患怎樣做到未雨綢繆,防范于未然?人就是人,機器就是機器,機器人也是機器,這個界線絕對不能被打破。如何完善對機器人制造的規(guī)范和管理,最大限度利用人工智能的優(yōu)勢,又能最大限度掌控人工機器人,這是我們現階段就應納入考慮的問題。
作者簡介:王浩宇,威海第一中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