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英
小學生正處于生長發(fā)育的重要階段,體育課堂對提高小學生身體素質、身體協(xié)調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在新課改要求下,日常教學中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通過體能訓練,可提升小學生身體素質、抗壓能力,這對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有益。實際教學中,常常忽視體能訓練,導致學生由于缺乏體育鍛煉身體素質不夠好。本文分析了影響小學體育課堂體能訓練效果的因素,探析了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體育課堂體能訓練方法。
相較于其他學科,小學體育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對學生吸引力都較強。體能訓練不僅是小學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還是必須完成的教學目標。體能指的是小學生競技能力,即學生通過協(xié)調、速度、柔韌性等多種素養(yǎng),體現的小學生的運動能力。體能訓練指的是提升學生身體素質、運動能力的方式。在應試教育理念影響下,教師并不重視體育教學,也不重視體能訓練。為規(guī)避此情況,需采取多元化體能訓練方式,提升學生身體素質。
1 影響小學體育課堂體能訓練效果的因素
影響小學體育課堂體能訓練效果的因素主要有教師、學生兩方面因素。(1)教師因素。受教師因素影響致使小學體育課堂體能訓練效果較差的主要原因為:首先,教師不重視體能訓練。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很多小學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求學生在繞操場跑步一圈后自由活動。課堂教學中,體育教師未引導學生開展體能訓練。其次,教師自身素養(yǎng)不夠高。為指導學生進行體能訓練,教師需具備專業(yè)知識、專業(yè)能力及綜合素養(yǎng)。部分體育教師不是體育教學專業(yè)畢業(yè)生,且未參與專業(yè)化培訓,這些教師不具備專業(yè)知識、專業(yè)能力,其不能指導學生開展體能訓練,不能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及積極性。(2)學生因素。受學生因素影響致使小學體育課堂體能訓練效果較差的主要原因為:首先,學生對體育認知不正確。很多小學生認為體育課是他們放松的最佳時期,可在體育課堂上自由活動。因而,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體能訓練時,這些學生學習積極性較差,未嚴格依據教師指導進行體育鍛煉。其次,學生對體育興趣不夠高。部分學生對參與體育鍛煉、學習體育知識興趣較低。同時,在互聯(lián)網迅速推廣的今天,很多學生在課余實現選擇觀看電影、玩游戲,而不是參與體育鍛煉。久而久之,學生身體素質降低。
2 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體育課堂體能訓練方法
2.1 營造教學情境
小學生年齡較小,其注意力不夠集中、性格活潑好動,日常教學中體育教師需采取多元化教學方法。體育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體能訓練時需營造相應教學情境,以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訓練積極性。與初中生相比,小學生對聽故事、玩游戲的興趣比較高,因而教師可依據學生特點營造教學情境,將故事、游戲融入體能訓練,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比如:體育教師需指導學生以兩人為一組劃分為多個小組,由兩個同學共同合作完成“推小車”游戲。采用“推小車”游戲形式,提升學生上肢力量。教師可采用創(chuàng)設游戲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體能訓練。比如:教師可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由小組成員合作完成“老鼠偷米”游戲,由一名同學扮演貓,其與同學扮演老鼠,貓不能進入老鼠洞抓老鼠。將石子、木塊作為“米”,將其放置在一個范圍內,由“老鼠”在規(guī)定時間內將“米”偷回老鼠洞。在“老鼠”走出老鼠洞后,“貓”可以抓“老鼠”,通過此種追逐方式可使學生在輕松、愉悅氛圍中完成體育訓練,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積極性、提高其身體素質。
2.2 重視學生身心健康
小學生正處于生理、心理迅速發(fā)展階段,因而體育教師需依據學生實際年齡、生理及心理特點,科學選擇體育訓練方式,依據體育訓練效果優(yōu)化體育訓練方式及內容。在保證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同時,提高學生體能素養(yǎng)。
比如:在開展“400~600米走跑”教學時,教師可為學生進行示范,指導學生掌握正確呼吸方式(三步一呼、三步一吸),同時需保證學生正確認知跑步中擺臂的必要性。教師可依據本校實際情況、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指導學生開展400~600米慢跑。若學校內建設有小樹林等基礎設施,教師可在保證學生健康、安全的基礎上,在這些地區(qū)開展體能訓練,以保證學生可在輕松、愉悅氛圍中完成體能訓練,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教師需注意的是:教師需依據學生心理、生理特點及實際身體素質,嚴格控制體能訓練強度及時間。
2.3 依據實際情況設置體能訓練方案及目標
為保證體能訓練效果,體育教師需基于“因地制宜、準確定位”的原則,科學制定體能訓練目標、體能訓練方案,并充分落實。教師需合理調配學校、相關企業(yè)、俱樂部的教學資源,通過共享教學資源,達到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小學體育課程中的體能訓練將涉及多個方面,教師在設置體能訓練內容時,需依據新課標要求、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實際教學能力,綜合分析體育訓練能力、體育訓練狀態(tài),合理調整教學方案、人才培養(yǎng)方案,明確體育教學目標、教學方針,科學確定教學模式。同時,教師可加強與當地企業(yè)、俱樂部的溝通及合作,以期獲得企業(yè)、俱樂部訓練器材方面的支持,共享教學資源,以提高體育教學質量。
2.4 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能訓練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而為提升體能訓練教學效果,需激發(fā)學生對參與體能訓練的興趣,保證其可主動參與體育訓練。相較于其他學科,學生對體育課程的興趣度更高,因而教師需采取有效措施保證學生保持參與體能訓練的興趣及積極性。為達到這一目標,教師需了解學生心理狀態(tài)、了解學生積極參與體育訓練的原因,采取有針對性措施保證學生一直積極參與體育訓練。小學階段學生大多在10歲左右,此年齡段學生對參與競技訓練積極性較高,其更渴望在競技中獲勝,進而獲得一定成就感。因而,體育教師可組織小學生進行團體性體能訓練,以提高學生身體素養(yǎng)。體育教師可組織兩個班或多個班的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體育比賽,通過比賽方式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比賽積極性,最終達到提高學生體能及身體素質的目的。比如:體育教師可將學生劃分為兩個小組,開展蛙跳、短跑比賽。比賽中,學生需先蛙跳50米,之后短跑300米,在每個學生完成后由下一個學生接力。采用比賽方式,使學生在愉悅氛圍中掌握運動技巧、達到體能訓練效果。
2.5 采用科學教學方法提高體能訓練效果
除上述幾點外,為提升教學效果。體育教師需科學選擇諸如啟發(fā)式教學、分層式教學等教學方式。啟發(fā)式教學法指的是:教師需重視啟發(fā)、指導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確保學生可在課堂教學中掌握體育知識及運動技巧。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法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需重視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養(yǎng)成健康生活方式。比如:體育教師在開展體能訓練時,需為學生進行示范,為學生講解體能訓練中的細節(jié)、難點,保證學生可對體能訓練形成一個整體印象。之后教師需為學生進行詳細講解,指導學生體能訓練中需注意的問題。除此之外,教師可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并以小組為單位開展體能訓練。教師可鼓勵學生在體能訓練中發(fā)現其他同學的優(yōu)缺點,并主動改正自身缺點。體能訓練過程中,教師需堅持“由部分到整體”的教學理念開展分層式教學,教師在保證學生掌握基礎健康鍛煉理念、體能訓練理念后,引導學生開展體能訓練,并逐漸加大訓練強度。
2.6 在課堂外開展體能訓練
在體育課堂教學中,體育教師不僅要重視提高學生體能素質、身體素質,還需重視引導學生樹立自我體能訓練意識,指導學生養(yǎng)成健康生活方式及鍛煉方式。為達到培養(yǎng)學生自我體能訓練意識的目的,教師需在課堂外開展體能訓練。比如:教師可通過溝通了解學生愛好、性格特點及實際身體素質,并依據學生實際情況擬定鍛煉方案。尤其是在暑假、寒假前,教師需依據學生實際情況,為每個學生制定有針對性體能訓練方案,要求學生在假期依據此方案進行體育鍛煉,并為學生安排書面體育作業(yè)。體育教師在指導學生參與體育訓練時,可采用集體評價、個別輔導等方法。日常教學中,教師不僅需指導學生參與體育訓練,還需提升學生參與體能訓練興趣及積極性。教師需引導學生理解、掌握正確鍛煉方法,不斷提高學生對運動技巧的掌握程度,最終達到完成體能訓練、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的目的。日常教學中,教師需注意培養(yǎng)學學生養(yǎng)成參與體育訓練的意識及積極性,為學生日后學習、發(fā)展奠定基礎。
2.7 提高教師隊伍整體水平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引導者,其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及教學質量,體育教學也是如此。由上文可知,部分體育教師在傳統(tǒng)教學理念影響下,采用傳統(tǒng)體育教學方式及教學理念,導致學生參與體育訓練興趣不夠高、課堂教學質量不夠高。因而,體育教師需轉變自身教學理念、學習先進教學方法,提高自身職業(yè)素養(yǎng),依據學生心理、生理特點及實際身體素質,科學選擇教學方式,以提高體育教學質量。教師可通過網絡、新媒體學習多種先進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以達到提升教師職業(yè)能力及職業(yè)素養(yǎng)的目標。
3 結語
總之,體能訓練對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十分重要,因而體育教師需重視體能訓練。體育教師需學習先進體能訓練理念、科學選擇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對參與體能訓練的積極性。課堂教學中,教師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運動觀念、養(yǎng)成健康生活方式,以提高學生身體素養(yǎng),推動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