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魯頌》四篇均以贊頌魯僖公為主,僖公作為魯國歷史上的“中興之主”,后世學者將其列為“魯十二公之首”,足見對魯僖公執(zhí)政能力的肯定。魯僖公時代周王室政權衰微、諸侯競相爭霸,魯國也不甘示弱。因此筆者以《魯頌》四篇的文本出發(fā),探討《魯頌》的存在不僅證明魯僖公想要恢復周禮,更證明了魯僖公身處大國爭霸時代中欲爭得霸主之位的政治意圖。
關鍵詞:魯頌;魯僖公;周禮;爭霸
《詩經》中現存的《魯頌》四篇均以贊頌魯僖公為主,僖公被稱為是魯國歷史上的“中興之主”,后世學者將其列為“魯十二公之首,足見對其執(zhí)政能力的肯定。魯僖公時代正是周王室政權衰微、諸侯爭霸的發(fā)展時期,魯國作為宗主國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因此筆者認為《魯頌》的存在不僅僅是贊美魯僖公的歷史功績而已,其中反映出來的更是魯僖公執(zhí)政期間想要爭霸諸侯的政治意圖。
一、僖公何以復禮
禮樂制度成為規(guī)范人們社會生活中的行為規(guī)章是從周公“制禮作樂”開始的。西周社會生活主要是由禮樂制度來調節(jié),人們憑藉禮樂就可以建立和維持社會新秩序。但究其本質,禮樂制度還是在于維護宗法統(tǒng)治。春秋時期作為諸侯國的魯國,“在周族分封的眾多諸侯國中,魯國由于其封國的特殊性質以及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使它成為了宗周禮樂文明的嫡傳,全盤繼承了周人的文化傳統(tǒng)?!鼻音攪侵芄硬莸姆鈬?,因此魯國應該是周公推行禮樂制度的中心。
魯僖公時代是周王室權威衰落以及周禮制度崩壞的重要轉折點,僖公即位前,魯國國內局勢一片混亂,經過一系列動亂的魯國其聲望已大不如前。僖公九年,齊桓公著名的“葵丘會盟”,僖公與宋襄公、衛(wèi)文公等諸侯國君一并出席,其間天子賜胙,承認了齊桓公的春秋霸主地位,從此開啟了春秋諸侯爭霸的時代,而魯僖公當時為保全魯國、恢復國力,選擇一方面依靠齊、晉等實力強勁的諸侯國,另一方面選擇恢復禮樂制度,來達到強盛國力的目的。僖公十七年,齊桓公去世,此時的魯國在僖公的帶領下日漸興盛,他便試圖和當時諸侯國君主一樣想伺得良機,認為在霸主缺失、群龍無首的時候正是自己開始一展宏圖、爭霸諸侯的好機會,同時周公之后的這一身份正好可以讓他正大光明的來恢復周禮。因此《魯頌》四篇表面上看魯僖公是極力想要提升周王室的地位,恢復周禮,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其真實目的是他欲爭霸主之位。
二、頌魯國力爭霸諸侯
《魯頌》中的前兩首《駉》以及《有駜》兩篇都涉及到養(yǎng)馬,但各有側重?!对娂瘋鳌分小对娦蜣q說》記載;“《駉》,頌僖公也。僖公能遵伯禽之法,儉以足用,寬以愛民,務農重谷,牧于坰野。魯人尊之,于是季孫行父請命于周,而史克作是頌。”韓高年在《禮俗儀式與先秦詩歌演變》中認為《駉》篇為魯僖公時代用于祭馬祖儀式之樂詩,《有駜》篇全詩雖言燕飲之歡洽,但詩的前三章均以“有駜”起興,認為也與祭馬祖先牧有關,由此我們可知馬在古代社會中擔任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朱謀瑋云:‘魯政多矣,獨舉考牧一事,軍國之所重也?!薄恶o》全詩每章首句都是“駉駉牧馬,在牧之野”,又用“有驈有皇,有驪有皇”等詩句描述,以此彰顯魯國國力的強盛,另一方面可見馬匹的飼養(yǎng)及蕃養(yǎng)是古代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也自然成為古代禮典的重要內容之一。韓高年認為《駉》篇應該是魯僖公時代重視馬政,祭祀先牧及馬祖儀式上所用之歌。筆者認同此種說法,且認為僖公此種儀式的背后意在強盛國力,爭霸諸侯之長。
對于《有駜》篇,雖涉及養(yǎng)馬,但究其主旨并沒有以“馬”為中心,《詩集傳》中《詩序辯說》認為:“《有駜》頌僖公君臣之有道也?!边@首詩重在講述燕飲歌舞,在《詩經》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首詩中都提到了鷺,如《周頌·振鷺》,毛《序》對‘振鷺’解釋為:‘振鷺,二王之后來助祭也。《有駜》中的“振振鷺,鷺于下”、“振振鷺,鷺于飛”應當是脫胎于《振鷺》中的“振鷺于飛,于彼西雍”。在《有駜》中,將“振鷺”與“舞”和“鼓”聯(lián)系在一起,有學者認為《有駜》是在祭馬祖先牧之后燕飲交歡的場面,筆者認同此說。有研究者表明“鷺”是周代頌詩中一個重要的意象,用來形容與宴者品德的高尚和設宴者泱泱大國的胸懷,因此我認為《有駜》篇中既借“鷺”的形象,實則塑造了一個具有大國胸懷、勤政愛民的君主形象,這才有“自今以始,歲其有;君于有谷,詒孫子,于胥樂兮”,正是因為君臣各司其職、僖公明德保民,才出現君臣盡歡樂的和諧場面。
可見將此二首置于《魯頌》前面是想彰顯魯國統(tǒng)治的穩(wěn)定,這也符合頌詩“以其成功告于神明”的性質;僖公想要告知祖先,魯國在他的治理下,國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時也體現了他圖爭霸主之雄心,并非是隨心所欲將其放在前面。
《泮水》與《閟宮》,兩首詩都與魯僖公舉行祭祀儀式有關?!躲菲疲骸凹茸縻鷮m,淮夷攸服”,《禮記·王制》記載:“天子命之教,然后為學。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頖宮?!鳖G宮即泮宮,“泮宮為魯之國學,或稱大學?!彪m“泮宮”本義是指學校,但一時期的學校有一時期的功能,西周時期的學校同后世的學校在功能上是有所不同的,《泮水》云:“明明魯侯,克明其德。即作泮宮,淮夷攸服?!笨梢娰夜捭鷮m的初心在于其承載著祭祀天地與祖先的功能,同時也是慶祝出征凱旋歸來等的政治活動場所,修“泮宮”就是僖公崇尚禮制的象征。
《閟宮》篇是頌揚僖公建廟來祭祀和祝禱之詩,是一首典型的祭頌之詩,詩中同樣塑造出尊崇周禮、致力于提高魯國實力的君主形象。僖公認為重新修建廟宇,若想要重振國威,這應該是最為直接快速的方法,宗廟是與社稷并列的重要場所之一,是國家的象征。詩中所描繪的祭祀盛況應該是在新廟建成以后所舉行的祭祀儀式。贊頌僖公不僅帶領國人討伐戎、狄等,且魯國的疆域也擴大,并收復了周公時代的常以及許兩地,最后又贊“路寢孔碩,新廟奕奕”,可見僖公的確為魯國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修造了眾多宮廟。魯僖公的這些行為雖然對于魯國本身來說,是恢復國家的實力之舉;但是于天子、周王室而言,此舉為僭禮之舉。
總之,魯僖公時代,在國力逐漸恢復的情況下,其作為宗主國特殊的地位,并不甘心于只是依附大國而生存,在其他國力稍強一點的諸侯國對霸主之位虎視眈眈之際,魯僖公也不例外。雖然魯國最終沒有獲得霸主的位置,但是僖公在執(zhí)政期間為魯國所作的努力都不應該被忽視。
參考文獻:
[1](宋)朱熹:《詩集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版
[2]郭克煜:《魯國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韓高年:《禮俗儀式與先秦詩歌演變》[M],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
作者簡介:
盧妏靜,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