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良軍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對于那些愛慕虛榮、鐘情虛功、偏好虛名的黨員干部,民間毫不客氣地稱之為“三虛”干部。乍一看,“三虛”干部有榮、有功、有名,卻到底因為是“客里空”,經(jīng)不起歷史、實踐與人民群眾的檢驗,難免到最后比“穿新裝的皇帝”還要尷尬,還要羞愧。
不僅如此,黨員干部是黨和政府的形象代言人,是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人民群眾利益的直接責任人、第一踐行者,一旦縱情、任性地“虛”下去,更會讓黨和政府的公信力逐漸流失,付之闕如,使人民群眾從此對黨員干部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失去信心,不抱希望。
愛慕虛榮,凸現(xiàn)黨員干部權力觀錯位,忘記了手中的權力從哪里來,應該運用到什么地方去。有的黨員干部下鄉(xiāng)調研奉行“對等接待”的原則,極力顯示自己位高權重、不能馬虎,炙手可熱、不可怠慢。殊不知,如此接待格局之下,自己的威風炫足、虛榮心滿足,卻也冷了下面黨員干部與群眾的心。實踐一再表明,黨員干部私欲膨脹,只顧自己虛榮心滿足,必然一門心思權為己所用,與群眾所急所想所盼漸行漸遠、南轅北轍。
鐘情虛功,凸現(xiàn)黨員干部政績觀畸變,忘記了我們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譬如基層調研,有這樣一則見聞讓人哭笑不得:明明一直以來某機關單位的作息時間是周一至周五,但新上任的主官卻覺得如果“蕭規(guī)曹隨”,就不能體現(xiàn)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干事創(chuàng)業(yè)精神狀態(tài),于是大筆一揮,硬是將作息時間改為周一至周六中午,活生生打亂了所有公職人員既有的生活與工作規(guī)律。如此虛功之下,或許一時能博取眼球,引發(fā)上級關注;但正所謂“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時間一長,連自己也認為干了件“自以為領導滿意卻讓群眾失望的蠢事”。
偏好虛名,凸現(xiàn)黨員干部事業(yè)觀扭曲,忘記了“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之樸素哲理、質樸道理。“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應該看到,黨員干部的名聲好壞,并非自己刻意地制造與留下,而是由人民群眾來評價。實踐中,一些黨員干部到處“留名”,希望借助“留名”進而實現(xiàn)“流芳”,卻沒想到到底因為是虛名,竟然不是“流芳”,而是“遺臭”,乃至千夫所指的“罵名”。
愛慕虛榮、鐘情虛功、偏好虛名的“三虛”黨員干部,之所以時至今日仍有市場,不得不說既與當事黨員干部精神上缺“鈣”導致“骨質疏松”有關,也與監(jiān)督制約、懲戒激勵機制不健全、不落實有關。一方面,“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理想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要求黨員干部補“鈣”不停頓、壯“骨”在路上,不斷從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中汲取經(jīng)驗教訓,永葆建黨時共產(chǎn)黨人那樣一種忠誠意識、為民情懷、擔當狀態(tài)、奮斗精神與清廉品質。
另一方面,“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是不是作秀,一眼就能看出來”,要求進一步加大包括群眾監(jiān)督在內的各種監(jiān)督的基礎上,更要建立健全黨員干部的懲戒激勵機制,使“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不僅僅停留于行動少、落實差的“雨過地皮濕”,而是真刀真槍、說一不二。尤其對于那些弄虛作假、沽名釣譽、嘩眾取寵者,要嚴字當頭、一追到底、嚴懲不貸,堅決不使其自作聰明的伎倆得逞。
“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蔽ㄓ悬h員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嚴格的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專業(yè)訓練中,切實擺正、不斷端正權力觀、政績觀和事業(yè)觀,不慕虛榮、不務虛功、不圖虛名,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扎扎實實、老老實實,才能在新時代更加奮發(fā)有為、更好擔當作為,日益呈現(xiàn)新氣象,展現(xiàn)新形象。
(作者系湖北省荊門市委黨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