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鋒
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新課程的改革,推翻了以往教師在課堂的主導地位,把課堂交給了學生,讓學生主導課堂,而老師則退身幕后,擔任課堂的導演角色。
我在講解一道解析幾何題時,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取得了出乎意料的結果。
故的取值范圍為
我覺得原來的答案不對。
老師:好,大家看看他說的有沒有道理??催€有沒有什么問題?
學生(齊):有道理,原來的答案錯了。
老師:好。這位同學分析的非常準確。原來的答案因為k2的范圍求得不準確,過程中的隱含條件沒分析出來,所以答案就不對了。我們以后在做類似題時,要注意條件分析。
大家把這道題整理一下。
在這道題的講解過程中,作為老師,對這道題的分析、解決過程并沒有插手,都是由學生自己解決的。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把以往的接受學習變成了發(fā)現學習。發(fā)現學習就是學生通過自己的再發(fā)現知識形成的步驟,以獲取知識并發(fā)展探究性思維的一種學習方式。在整個過程中,學生不是被動接受和記住現成的知識,而是參與知識的發(fā)現過程;老師的主要任務不是傳授現成的知識,而是為學生發(fā)現知識創(chuàng)造條件和提供幫助。
教學感悟:
發(fā)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合格人才,就要在課堂教學(特別是解題教學)中適當引導,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種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讓學生經歷數學的解題過程,讓學生自己“發(fā)現”,覺得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在教學中,通過分析學生的解題過程,發(fā)現學生不是欠缺知識,而是缺少解題的自信。我要做的,就是讓學生樹立“我能行”的自信,是他們敢于去探索、去發(fā)現數學。
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說:“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tài)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人生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要把個體精神生命發(fā)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課堂是學生的課堂,學生是課堂真正的主人,課堂教學要把主動權還給學生。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就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去展示思維成果。
為了使學生能夠自然的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為核心任務,以數學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和理解數學知識的心理過程為基本線索,為學生構建前后一致、邏輯連貫的學習過程,使他們在掌握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學會思考。
參考文獻:
[1]崔允漷.有效教學[D]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蘇)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D].長江文藝出版社.
[3]張濤.引導學生思考,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8上旬9).
[4]和明志.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何由以知其所以然[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8上旬11).
課題項目:本文系承德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課題《分層教學背景下數學教學進程設計與效果研究》(課題編號:1909006)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