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旭文
摘 要:化學是高中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為提升高中化學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單元教學越來越受人們的關注,在教學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并且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效果。通過單元教學,可以以單元為基礎進行教學設計、組織教學過程,進而可以提升教學的系統(tǒng)性,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同時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進而提升高中化學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關鍵詞:高中化學;單元教學;教學設計;實踐與思考
一、研究背景
(一)新課標以及新課改的要求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fā)展,對高中化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化學方面的學科知識,而且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進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使得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已經(jīng)不能滿足新課改的要求,教師應積極探尋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既要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知識,也要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使學生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教師的教學不僅要“傳道授業(yè)解惑”,而且要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二)模塊教學的需要
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需要分模塊開展教學活動,并且各個模塊相對獨立。這在很大程度上拓寬了化學的廣度,進而提升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再加之模塊間的脫節(jié)之處較多,并且知識點零散,導致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的過程中會遇到較多的困難,并且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給教學帶來不利影響。為轉變這種狀況,教師首先應充分認識到模塊的功能和重要性,深入挖掘教材,根據(jù)教學內容并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興趣愛好等不斷完善教學模式。教師應整合各類教學資源,進而豐富教學內容,形成由教學意義的單元[1]。在教學過程中,要將學習方法與理論知識的講解相結合,使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的同時也能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進而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理論依據(jù)
(一)系統(tǒng)論觀點
系統(tǒng)論以“整體性”為核心思想,因此,系統(tǒng)中的各個要素之間都相互關聯(lián),共同構成不可分割的整體。將學習活動進行整合,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傳統(tǒng)的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將課時作為教學單位,結合教材的章、節(jié)進行教學。教師在教學中會幫助學生逐個突破難點,通過不斷的累積,進而使學生掌握相關知識。這種教學方式缺乏全面性和大局觀,往往會導致學生產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心理效應,不能將所學知識系統(tǒng)的聯(lián)系在一起,也就更加不能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而單元教學更加強調教學三維目標的全面性,同時也更加注重教學內容的系統(tǒng)性和教學過程的科學性,進而能夠在保障教學質量的基礎上提升教學效率,有助于學生構建完整的學科知識體系,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構建主義理論
在構建主義下,教師應積極轉變自身定位,將自身由傳統(tǒng)的知識的灌輸者轉變?yōu)閷W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要注重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究相關知識。使學生的學習活動由傳統(tǒng)的“要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使學生成為“信息加工主體”和“意義主動構建者”。構建主義更加強調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究相關知識。單元教學運用構建主義學習理論進行課堂教學設計,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教學實踐
(一)教學內容分析
以蘇教版必修2專題2的第三單元“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為例。本單元的教學目標為幫助學生了解原電池的概念和原理,并且要求學生能夠距離說明化學能與電能之間的轉化關系,要使學生能夠制作簡易的原電池實驗。由于學生在初中化學的學習過程中,已經(jīng)掌握了將化石燃料中的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化學電池方面的知識,同時學生也接觸了Cu-Zn與硫酸銅的原電池實驗。而本單元內容屬于對初中化學知識的提升與拓展,同時也是進行“化學反應原理”這方面內容教學的重要基礎。蘇教版必修化學2在“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專題中討論“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2],可以使教學內容與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根據(jù)自身對電的認識對化學能與電能的相互轉化知識進行探究,進而掌握原電池、電解池的基本原理,了解能量的轉化過程和轉化方式。由于教學內容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比較密切,可以使學生掌握這些原理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果,而且能夠培養(yǎng)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進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單元教學設計思路
根據(jù)教學內容可以將本單元的教學分為三個課時,總體教學思路為結合現(xiàn)實生活引入相關概念,通過實驗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幫助學生認識到化學能轉化電能的原理以及原電池的反應原理。然后結合原電池模型的變化幫助學生掌握電能轉化為化學能的方式,使學生了解電解池的原理和應用。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以及自主探究的形式開展學習活動,掌握相關知識。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首先引導學生研究原電池的原理,結合氧化還原反應等幫助學生認識到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本質,同時還要使學生能夠應用原電池原理結實金屬腐蝕現(xiàn)象[3]。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首先通過實驗引導學生自主制作簡易燃料電池或者水果電池,加深對原電池反應原理的理解。其次,引導學生設計原電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在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相互交流與討論,使學生能夠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第三課時的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帶領學生對原電池裝置引入石墨電極點解氯化銅的裝置進行復習,然后引導學生就點解過程中的能量轉化進行討論,最后教師應要求學生探究消毒水的制作方法。在第三課時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引導學生分析電解池與原電池的異同,幫助學生樹立電能與化學能轉化方面的知識,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結束語:單元教學實踐有助于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還可以使教師的教學活動由傳統(tǒng)的“教教材”轉變?yōu)椤坝媒滩慕虒W”,既有助于轉變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有助于提升高中化學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顏玨,沈理明.高中化學實施單元教學設計的實踐與思考——以蘇教版必修“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單元教學為例[J].化學教與學,2014,No.37402:2-4.
[2]沈偉藝,張仁波.以學生認識發(fā)展為目標的單元教學設計——核心觀念引領下的化學教學設計與實施[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6,No.9511: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