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鳳
摘 要:公共教育學作為師范專業(yè)的必修課程,課程質量與師范生的培養(yǎng)質量密切相關。當前高師院校公共教育學教學現(xiàn)狀不容樂觀,普遍存在“教師厭教、學生厭學”的情況,這對師范生的專業(yè)發(fā)展造成了一定影響。微課程短小精細、易于傳播、趣味性強,能夠滿足學生碎片化的學習需求,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本文立足于此,首先分析高師公共教育學微課程設計的緊迫性:教學內(nèi)容抽象,學生難以理解;教學形式以集體為主,缺少靈活性;教學模式單一,教學主體不明確等。然后闡述微課程的設計原則:學生為中心原則、趣味性原則、實用性原則。最后提出具體設計策略:從分析學習者需求、微課程制作相關設備選用到微課程資源開發(fā)來進行開發(fā)設計,再安排實施設計和評價設計,以期將微課程應用到公共教育學課程的教學中。
關鍵詞:高師公共教育學;微課程;設計原則;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5-0118-02
2018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fā)的《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中強調,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shù)據(jù)、虛擬現(xiàn)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進教師教育信息化教學服務平臺建設和應用,推動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特征的教學方式變革。但當前高師院校公共教育學教學模式單一、固化,很多教師依舊側重于課堂講授,采用滿堂灌的方式,沒有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忽略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影響了課程質量以及學生發(fā)展。微課作為一種新型資源表現(xiàn)形式,將其應用到公共教育學課程中,可以很好地推進其信息化、微型化,滿足學習者碎片化、移動化的學習需求,提高學習效率。
一、微課程特點
傳統(tǒng)課堂中45分鐘的學習時間,學生很難集中精力。微課程突出的特點就是時間短、內(nèi)容少但精細、主題明確,有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微課程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學生借助多媒體終端設備連接互聯(lián)網(wǎng)或者下載到手機以及多種終端設備上,隨時隨地進行學習,也有利于傳播和評價。此外學生可結合對知識的理解及學習情況,通過相關教學視頻對知識重點、難點、疑點進行線上、線下的重復學習,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1]。
二、高師公共教育學微課程設計的緊迫性
(一)教學內(nèi)容抽象,學生難以理解
高師院校公共教育學就是一門復雜、理論性強、抽象化的課程。教材內(nèi)容多為理論知識,與學生實際脫離,很難理解。而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側重于理論知識的講解,枯燥乏味,難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長此以往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層,缺乏思考和思維發(fā)散[2]。
(二)教學形式以集體為主,缺少靈活性
高師公共教育學課程教學組織形式一般以班級為單位,采用集體授課,人數(shù)眾多,教師無法有效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修改教學方案。有限的教學時間、繁重的教學任務使得教師無法采用最新的教學方法,只能按照傳統(tǒng)教學方式教學,缺乏課堂互動性,同時紀律也無法保證,教學效果不理想。而學生參與課堂少、反饋少使得教師逐漸失去教學積極性,從而影響整體教學效果。
(三)教學模式單一,教學主體不明確
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影響,高師院校公共教育學多數(shù)課堂都呈現(xiàn)出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教學模式,普遍重理論輕實踐。教師照本宣科地將教材內(nèi)容講解給學生,學生只是被動地記筆記記考點。這種呆板化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導致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和課堂參與意識,最終使得師范生畢業(yè)步入真正工作崗位后的教學質量受到影響[3]。
(四)學生無參與意識,缺乏積極性
大部分師范生只重視專業(yè)課,對公共教育學課程缺乏正確的認識,再加上公共教育學理論性強的學科性質,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熱情,更不能主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部分學生甚至產(chǎn)生厭學的情況,最終影響學生在畢業(yè)后與教師職業(yè)要求的符合度[4]。
三、高師公共教育學微課程的設計原則
(一)學生為中心原則
在公共教育學微課程開發(fā)和應用中,教師要積極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將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獲取學生對微課程教學效果的反饋。在制作公共教育學微課程時,無論是課程內(nèi)容、呈現(xiàn)方式還是教學活動組織形式,教師都應當從學生認知水平出發(fā),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設計。教師在設計前應當全面了解學生學習需求以及學習目的,通過微課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5]。
(二)趣味性原則
微課程改變了傳統(tǒng)課堂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通過豐富的課程資源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公共教育學微課設計需要體現(xiàn)趣味性原則,并結合恰當?shù)慕虒W策略。
首先在選擇課程內(nèi)容上需要突出趣味性,將教學內(nèi)容合理進行創(chuàng)新,突出新穎性和獨特性等特點;其次在學習活動上應當融合藝術性,幫助學生改變學習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再次教師需要靈活運用語言,豐富表達形式,以達到吸引學生的目的;最后在素材內(nèi)容的呈現(xiàn)方式上,盡量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合理的模式,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nèi)容。
(三)實用性原則
實用性是設計微課最為關鍵的原則。教師在設計公共教育學微課程時,需要確保教學資源符合學生學習實際需求,有實用性。通過學習公共教育學微課程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獲得想要的知識,并能將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中,幫助學習者解決問題實現(xiàn)學習目標。通過真實案例或者特定情境的利用,促使學生意識到公共教育學課程與學生生活實際有著密切聯(lián)系,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的興趣[6]。
四、高師公共教育學微課程的具體設計策略
(一)公共教育學微課程開發(fā)設計
1.分析學習者需求
在公共教育學微課程的設計中首先需要分析學習者需求,結合學生年齡、認知水平以及微課程的特點綜合設置教學內(nèi)容。同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微課程,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求。高等師范院校學生多數(shù)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喜歡嘗試新的學習方式,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和自學能力,擁有電腦、手機等設備,可以根據(jù)教師要求靈活安排學習時間、自主完成學習任務。青春活潑的大學生在追求個性化的同時也缺乏自控力以及辨別是非的能力[7]。因此,在公共教育學課程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微課資源,采取啟發(fā)誘導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教師觀、學生觀,提高學生的職業(yè)理念和實踐能力。
2.微課程制作相關設備選用
一個完整的公共教育學微課程包括名稱、主題內(nèi)容、片頭、片尾、配音、字幕等,時長一般控制在10分鐘左右,內(nèi)容要科學準確,教學設計要嚴謹可行。當前的微課程制作最常用的有錄屏軟件錄制、智能手機攝影、交互白板或手寫板屏幕錄制、數(shù)碼相機拍攝等。制作公共教育學微課程時要根據(jù)微課內(nèi)容、教師制作微課的水平、學校可提供的資源等選擇合適的設備。如在信息化程度比較高的師范院校,教師制作微課水平高,學??商峁┑脑O備齊全,可以選擇數(shù)碼攝像機拍攝法,呈現(xiàn)出更加清晰直觀的畫質。但在西部偏遠地區(qū)的師范院校,教師制作微課水平比較低,校園網(wǎng)絡尚未實現(xiàn)全覆蓋,學校不能提供相機等設備,則可以選擇錄屏軟件錄制、智能手機攝影等方式,制作較為簡單的微課程,滿足學生利用零碎時間學習的需求。
3.公共教育學微課程資源開發(fā)
在分析學習者需求以及選擇合適的制作設備之后就進入了正式的公共教育學微課程資源開發(fā)階段。開發(fā)的流程主要為:一是確定公共教育學微課程內(nèi)容,做好拍攝設計;二是結合編寫的拍攝腳本,將整個操作過程進行實時錄制;三是將拍攝完的視頻進行整理并作后期剪輯;四是根據(jù)實際教學內(nèi)容將視頻中需要強調的重難點內(nèi)容、注意事項、題目等配以適當?shù)淖帜?;五是根?jù)拍攝腳本為視頻配音[8]。
(二)公共教育學微課程實施設計
在微課程實施階段,需要對設計好的公共教育學微課程進行審核,通過后才能運用到實際中。需要請教育技術領域的專家審看,結合其提出的建議及實際情況對設計好的公共教育學微課程及時修改完善。將確定版本的微課程在校內(nèi)微信公眾平臺或者校園網(wǎng)絡推送給學生,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移動終端設備下載學習,告訴學生充分利用在線溝通功能,積極與教師進行互動交流,最終實現(xiàn)微課程的教學效果。
(三)公共教育學微課程評價設計
衡量一門課程質量的標準就是檢驗其實際教學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這一檢驗方式可以通過有效的評價實現(xiàn)。對微課程的評價主要就是看其設計內(nèi)容是否滿足了學生實際學習需要,并且學生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效果如何。當公共教育學微課程運用到實際教學工作后,可以采用問卷調查、訪談的形式對授課教師和學生進行全面調查和了解,看微課程的教學效果是否達到了理想狀態(tài)。結合學生具體的反饋、評價設計的微課程是否合理,然后對微課程的教學設計進行修改、完善。
五、結語
微課程作為一種全新的學習資源,對于學習者充分利用較短的時間獲取信息、提高學習效率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目前公共教育學微課程無論是在設計上還是在實施上還需要進一步實踐、研究。高師院校公共教育學教師應當積極轉變傳統(tǒng)教育觀念,不斷增強自身學習以及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開發(fā)公共教育學微課資源,構建微課課堂,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課程質量。
參考文獻:
[1]楊淑捷.高師公共教育學敘事教育模式探究[J].現(xiàn)代教育科學, 2016,23(7):8-12.
[2]秦小健.高師公共教育學教學有效性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1,34(4):107-108.
[3]王艷.高師公共教育學案例教學探析[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 29(13):134.
[4]季思遠.分析高師公共教育學教學的困境[J].科教導刊(中旬刊), 2014,15(2):135-152.
[5]雷經(jīng)國.高師公共教育學課程目標再定位及其實施路徑[J].教育探索,2013,12(11):34-37.
[6]吉霞.高師公共教育學課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 2011,34(30):180-181.
[7]林永希,石春柳.淺談高師公共教育學的教學困境及對策[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 2016, 36(4):102-104.
[8]郁芳.論高師公共教育學課程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 2012, 31(8):136-138.
(責任編輯:林麗華)